“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威廉·吉布森的这句名言,预计将在2025年的人工智能领域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现在,让我们进行一次中场回顾,看看目前还有哪些企业仍然在人工智能的竞技场上,同时展望一下未来的竞争格局。
——
编者按
业界普遍认为,DeepSeek的诞生标志着AI竞争1.0时代的终结,它凭借一己之力将行业竞争推进至2.0时代。
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士认为,DeepSeek最重大的贡献在于改变了AI发展的技术迭代路径,从单纯的“算力堆积”转变为“架构创新驱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一看法。
AI 1.0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我有一位好友,他是一位在AI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科学家,目前在国内AI前沿活跃。由于他的身份较为敏感,我无法在此透露他的名字,因此在文中将以“神秘人”称呼他。
神秘人对DeepSeek的评价是,尽管它“勉强”开启了AI 2.0时代的大门,但仍有许多问题待在未来解决。
所谓的1.0或2.0,并非仅是我们中国人的讨论,而是依据全球领先AI公司openAI提出的“AGI五级路线图”来判断,即AI向AGI(通用人工智能)进化的五个阶段——对话、推理、能够采取行动的智能体、创新者和组织者。
在DeepSeek发布R1之前,全球普遍预期openAI将会推出首个推理大模型,但R1的抢先亮相成为了我们称之为开启AI 2.0阶段的关键证据。
DeepSeek挑战了“算力即实力”的简单法则,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若认为过去大厂追求算力的方向完全错误,则是一种更大的误解;尽管DeepSeek的模型可能具有更低的算力成本,但它吸引了众多新的AI从业者加入,本质上扩大了整个市场的规模。因此,市场对算力的需求依旧旺盛,英伟达股价的回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神秘人表示:“规模法则(Scaling Law)并未失效,因此对于所有大型厂商而言,沿着这一方向进行渐进式的发展是最稳妥的策略。‘你进步,我跟随’,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家坚持的策略。即使是DeepSeek,也会继续这条道路”。
“DeepSeek确实推出了一款令人瞩目的版本,其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行业的发展路径。但它并没有开辟一条全新的赛道,只是在某个阶段内成为一匹黑马,领跑一时。在漫长的赛道上,没有人能保证它一次领先就能始终保持领先,如果它自己这么认为,那就更糟了。”
规模法则(Scaling Law)描述了人工智能模型性能与算力、数据量、模型参数量之间的幂律关系,简而言之,规模越大,性能越优(误差率越低)。
总结来说,对于AI领域的大型厂商(而对于新兴企业则另当别论),DeepSeek的出现非但没有将任何人赶出AI的竞技场,反而因其备受瞩目而使所有人更加珍视留在牌桌上的机会。
当前中国AI第一梯队的门槛是什么?
我问神秘人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不被赶下牌桌是下限,那么,如何判断一家企业仍处于国内AI赛道的第一梯队。
神秘人答道:“一家公司是否在第一梯队,主要看四个关键指标。”
——底层能力:必须具备自研基础大模型的基本能力。这需要人才和资金上的长期投入,例如持续培养核心算法和工程团队,甚至延伸至硬件层面的自主研发。缺乏这一能力,便难以跻身第一梯队。
——快速响应力:要具备随时拿出与主流新模型对标的能力。例如,若R1已推出推理大模型,你能否在数月内推出对标产品,或至少达到其大部分指标的水平,这是检验团队功底和应对能力的核心标准,因为无人能保证始终领先。
——应用力:需拥有杀手级应用及一批高频次杀手级应用,而非仅依赖API模式变现。API易被对手蒸馏,但结合核心产品的竞争优势则难以在短期内被击败。
——生态力:需构建良好的生态,并配备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吸引开发者前来开发应用并能从中获利。
金庸群侠传
从神秘人的话语中不难窥见,中国的AI竞技场犹如金庸笔下的武侠江湖。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五绝”,能参与“华山论剑”的,自然属于第一阵营,而类似裘千仞这样有实力却未参与论剑的,亦在此列。
全真派等规模宏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或基因问题,在AI领域未能大力投入,或虽投入但成效平平的,则划归第二梯队;江南七怪等特色鲜明,但总体战斗力不强的,则属于第三梯队。
本文仅探讨第一梯队,排名不分先后。
首先介绍当前最为耀眼的第一梯队成员——豆包。
“豆包的巨额投入和其背后张一鸣对极致追求的坚持,让我相信它是最具威胁、最有可能成就大业的AI力量”,神秘人如此评价。
豆包依托于中国盈利效率最高、且在国内外市场均有布局的母公司,拥有对AI充满信仰的领导者,其优势一目了然。
这些硬性优势无需过多赘述,如2025年计划投入1600亿元建设数据中心,其中900亿元专用于采购英伟达Blackwell芯片,海外芯片采购规模或达70亿美元。火山引擎的算力底座已支持单集群万卡级训练,效率较2023年提升3倍等等……这些投入,正是字节的风格。
更为难得的是,字节在“五绝”中“大公司病”相对较轻,且对此保持警惕。例如,在错过DeepSeek之后,CEO梁汝波承认:“若去年9月能跟上OpenAI,历史或将被改写”,他在2月13日的全员会上,将字节的AI战略迟缓定性为“系统性失误”。
尽管有人对豆包依赖投流提升用户活跃度提出质疑,但高层也有相应的分析——“不再追求具体产品,而是专注于智能本身!”梁汝波宣布的2025年目标,预示着字节将更深入地投入底层研发,这也是字节提升AI优先级的外在表现。
另外,豆包坚持不走开源路线,研发了十几个不同方向的模型,不搞套壳也不搞蒸馏,使其显得独树一帜。
接下来谈谈近期热度攀升的腾讯,尽管腾讯的混元大模型过去与国内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但腾讯的产品制作能力一向出色。
因此,我们很快见证了高度集成的满血版R1——腾讯元宝的问世,说实话,元宝的稳定性远超原生DeepSeek,这也使其排名直线上升。
尽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将混元与DeepSeek相提并论是“暴露短板”,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至少让之前在C端存在感较弱的混元找到了一个高频入口,同时,混元专注于多模态,与R1的方向截然不同,这使得二者在理论上具有互补性。
更为重要的是,元宝一开始就接入了微信公众号,这是腾讯最重要的内容资源之一,也预示着元宝是腾讯的战略级产品,甚至保留了最后的训练数据。
仅从借助DeepSeek提升存在感这一点来看,腾讯的策略可谓近乎完美;另一条暗线是,腾讯元宝从腾讯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划归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负责人由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接任。
吴祖榕负责的腾讯会议已成为腾讯在企业级市场的门面和支柱。“能者上”,这也体现了腾讯内部的竞争文化,期待吴祖榕能再创辉煌。
然而,腾讯AI所需的不仅仅是驾驭产品的能力,还需要弥补在基础模型、基础算法等层面的不足,道路漫长。
再来说说阿里,2月时,阿里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中国民营企业AI基建投资的新纪录,也标志着阿里面向未来的自我革新。
在业务层面,阿里无处不强调AI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要在三个领域加大投资:AI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AI基础模型平台以及AI原生应用、现有业务的AI转型升级。
这无疑是全力以赴。另外,新夸克作为体现阿里AI能力的载体,近期的升级也非常迅速。
在生态建设方面,全球最大的AI开源社区Hugging Face显示,截至目前,千问(Qwen)开源大模型的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0万,稳居全球最大开源模型之位。
总的来说,阿里属于“无所不有”的类型,但这并不能掩盖阿里在其他业务方向上所面临的挑战。也许正因为这些挑战越来越多,阿里才有更强的动力去争夺AI市场,以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增长引擎升级。
接下来要提及的是百度,百度在以上四个条件中均占有优势,且还有一个客观优势——相比文中讨论的其他巨头,百度至少早十年布局AI业务,这十年让百度成为了极少数能够打通芯片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企业,这种四层架构并非每个第一梯队企业都具备。
客观而言,无论是对AI大方向还是AI落地时间点的把握,百度都做得非常精准;其4.5和X1的推出,文心的开源决策和接入DeepSeek的速度,都反映了我们所说的“响应力”。
另外,百度也有自己的亿级APP,特别是最近的“AI对话能否取代搜索”的话题,让百度与夸克、豆包、元宝之间,然而,华为涉足AI领域,具备两大独特优势,独树一帜——
首先,华为掌握了AI底层核心的自主研发算力芯片,并确保了其产能的稳定性。这不仅让华为能够实现端到端的深度优化,还意味着即便市场芯片短缺,华为亦能稳如磐石;
其次,华为拥有超过10亿的鸿蒙设备,其中2亿台为手机。目前,华为正通过小艺助手,结合DeepSeek与盘古双引擎(类似元宝的助力),为手机用户赋予强大的AI能力。展望未来,华为有望成为唯一一家既自主掌握AI底层硬件,又自主掌握可部署AI消费级硬件的企业,其潜力之大,令人瞩目。
至此,你或许会问,DeepSeek是否属于行业第一梯队?
我想指出,所谓的“梯队”概念,实际上是对其在行业中的势力范围的考量。但在这个江湖中,总有一些没有强大背景,却技艺高超的侠客,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以及放弃明教教主之位的张无忌。他们虽非“一方势力”,却凭借个人实力成为行业的重要变数。在我看来,DeepSeek就是这样一位独树一帜的“侠客”。
在AI的迅猛发展进程中,我们仿佛站在了一个中场休息的十字路口。回望过去,AI 1.0时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为整个行业铺设了坚实的基石。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AI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中场阶段,我们不禁要问,谁还在AI的牌桌上坚持着,谁又将成为未来AI领域的新星?当前中国AI第一梯队的门槛已经悄然提升,不仅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具备深厚的积累,更需要在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上有所突破。
中场盘点,不仅是对过去成绩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方向的展望。在AI的广阔舞台上,每一位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期待着在未来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数字产业资深观察家,曾任雷锋网副总编、《电脑报》新闻中心主任多年,后应邀加入百度多年,成为百度历史上第一位CEO品牌专任负责人;亦较早服务于UCWeb的创业,后投身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任联合创始人、市场副总裁等。
品牌研究专家,受聘为分众传媒终身顾问、百度、妙可蓝多、问界汽车等企业和品牌的CEO品牌顾问、企业文化品牌顾问,作品被收入于《人心红利》《抢占心智》等著作中。
互联网史名作《沸腾新十年》联合作者,该书曾获得豆瓣、当当等权威图书平台的“2022年中国财经商管图书Top10”荣誉。
中国首部存储产业史《第四支柱:
中国存力崛起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