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职位是林郑月娥人生的新高点和新挑战,而这位女行政长官,也是香港的新机会和新可能。勇于任事、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的作风,正是今天的香港所需要的。
3月2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投票结束,在1163张有效票中,林郑月娥获得777票,大幅超过曾俊华的365票和胡国兴的21票,成为继董建华、曾荫权和梁振英后,香港的第四位行政长官,也是首位女性行政长官。
1957年5月,林郑月娥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连同祖母在内,一家八口挤在一间窄小的板间房里,全家的生计都落在当船员的父亲身上,生活艰苦。这样的出身,使她很早就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几乎年年考第一,并于1976年考入香港大学。那个时候,香港只有两三所高等院校,香港大学更是绝对的精英学府,能在那个年代进入港大,人生前途基本就有了保障。
1980年大学毕业后,林郑月娥考入港英政府公务员系统工作。和内地公务员相对微薄的待遇不同,在香港当公务员绝对是一份优差,不但起薪高,工作稳定,有住房等各种福利,而且只要没有大的差错,退休时可以一次性领取上百万甚至上千万港币的退休金,以后每月还能继续领取相当于原工资60%至80%的退休金直至死亡,是名副其实的金饭碗。
从1980年到2016年,林郑月娥在政府系统里工作了36年,因为工作能力强而步步高升,先后担任助理保安司、副库务司、社会福利署署长、民政事务局常任秘书长、发展局局长、政务司司长等职务。而让她一战成名、广为人知的,是在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处理皇后码头拆迁问题时的表现,这也可以说是她仕途的转折点。
皇后码头中的“皇后”指的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该码头1925年建成后,最初并不开放给公众使用,而是专供香港总督及英国主要官员往返香港时举行欢迎或送别仪式时使用。1975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首次访问香港,就是在皇后码头上岸的。2000年,因要配合香港政府的中环填海计划,皇后码头被列入清拆名单。香港民间团体反对清拆,认为这代表香港人的集体回忆,要求将码头列入法定古迹名单予以保护。
2007年7月29日,担任发展局局长不到一个月的林郑月娥只身前往皇后码头,面对反对清拆的众多示威人群,她开宗明义地说:“如果要求政府承诺不迁不拆今天的对话才能进行的话,对不起,我做不到。”接着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为什么不能把皇后码头列为法定古迹。尽管清拆的做法在香港仍有争议,但林郑月娥不回避问题、敢于迎难而上的行事作风,获得了一致好评,从此赢得了“好打得”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