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当时刚刚举办的一次记者聚会,Nils Mulvad在他丹麦奥尔胡斯的家中与来自远方的客人Brant Houston开怀畅饮了一番。那是2000年的春天,他们刚刚组织了将近100名记者探讨调查新闻的技巧,尤其是快速发展中的计算机辅助报道(CAR)。
在Houston的家乡密苏里,他是CAR的先锋人物,运营着
调查记者与编辑协会
(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IRE)。这是一家在美国创办的调查记者协会,隶属于这家协会的国家计算机辅助报道(NICAR)正在吸引国际社会的目光。
确实,在1996年,Mulvad就参加了调查新闻记者与编辑协会的“新兵训练营”,他被CAR难倒了。回去之后,他成立了丹麦国际分析性报道中心(DICAR),着手把数据新闻介绍给欧洲的同行们。后来,他每年举办的活动能吸引六个国家的记者。他与Houston正在思考未来的发展。
“不如我们下次把全球的记者都邀请过来吧?”Houston提出一个想法。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乘互联网、手机以及冷战结束之便,调查报道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当时,已有充分的条件来发展这项事业。不过对于日益壮大的揭露丑闻的记者群体来说,他们没有中心,缺乏凝聚力。然而,Houston和Mulvad不知道记者们会不会响应他们的号召,尤其是在其顶着好胜心切和独来独往名声的情况下。
2001年,在丹麦国际分析性报道中心、调查记者与编辑协会与丹麦调查记者协会的支持下,Mulvad在哥本哈根最有名的酒店预定了4月份周末的一个场地。他满怀希冀,“我们觉得有些人会来,但其实心里也很没底,”Houston回忆道。“
结果证明,我们在对的时机举办了对的活动。
”
结果,共计来自40个国家的300多名记者在那个周末飞往哥本哈根,讨论调查新闻的技巧和工具,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当那些不屈不挠要揭露丑闻的记者发现,世界上有人与他们做着一样的事,那氛围就好比宗教觉醒一般。“
调查记者有太多相似之处,不论他们来自哪里,在哪里工作。
”Houston说,“
他们能迅速理解对方,又迅速相互产生联结。
很多人都很惊讶,因为在活动的第一天,大家便无私地分享各自的心得。到第二天,这已经成了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