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4楼影院
一样的电影,不一样的影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Mtime时光网  ·  赵涛专访:每一个巧巧都是不一样的 ·  3 天前  
豆瓣电影  ·  人去世后,聊天记录会被怎样处理? ·  3 天前  
Mtime时光网  ·  《好东西》深藏30个彩蛋,看这篇就够了 ·  4 天前  
中国电影资料馆  ·  影讯|11月22日放映 ·  5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上海西岸大剧院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4楼影院

“赢在子宫里”,养个小孩这么残酷?!

24楼影院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16 10:51

正文

|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如果你不做两件事,你可以活得很潇洒”


“一是买房子,二是生孩子。”


这句至理名言出现在TVB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说这句话的是一个香港母亲,每个月她要拿出上万元给儿子去参加跆拳道、小提琴等兴趣班,支出很大很辛苦:



“无计啦”(没有办法),是她谈到儿子教育时用得最多的词。


她很清楚,如果不想让儿子输在起跑线,这是必须的选择。


调查发现,香港儿童每星期平均参加3.5个兴趣班,最多11个。


这些打着“兴趣”旗号的辅导班,实际上都是冲着奖状和评级去的,因为只有有了更多的奖状,才能让孩子的简历更好看,才能被名校相中。



为了能够脱颖而出,孩子们压力巨大,甚至必须在小学前就达到表演级别的水平:



家长们也耗尽心思,钢琴、游泳这些大众化的技能已经不能够满足名校,还要独辟蹊径,去学些更独特的乐器。



而且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这一方面是指,这种唯恐落于人后的焦虑从母亲怀上孩子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要在小孩出生前就给小孩报好各种游戏班、智力班,因为好的课程总是很火爆,需要提前预定:



师奶们甚至开玩笑,父母必须在“射精前”就要做好准备。因为有些名校只收一月宝宝,所以必须清楚计算好小孩出生的时间:



另一方面,小孩的所有课余时间都被安排得非常满。两个香港艺人体验了一天香港小学生和幼儿园的生活,结果从3点放学后到晚上10点都在上课,永远赶在路上...



这样疯狂的风气,弥漫在整个香港社会。


近4成受访小学家长,每天子女游戏时间不足一个小时,其中有19.1%的更表示,子女完全没有娱乐时间。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小孩的快乐指数极速下降:



纪录片抓到这样一个镜头,在一场音乐技能比赛中,一个小孩紧张失手了,他下台后,他的母亲在他身边叹气摇头,男孩忍不住哭了,母亲更加冷漠,没有一丝安慰:



“上名校”的执念把父母逼成了冷血的怪兽,也夺走了小孩的童年。




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小孩放轻松、享受童年呢?


每个家长都不敢这么做


因为你不爱竞争,竞争也会找上你


当你在游戏玩乐时,别人却考了几个证书了,在入学面试时你就一定会被比下去。



那么你就去不了好的幼儿园、也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中学、大学,那么人生就很可能会失败。


按照这个逻辑,每位父母都在比,谁的小孩能够上更多的兴趣班、拿更多的证书和奖状:



甚至连小孩也积极地参与到这个竞争中。纪录片中有个小学生,成绩第一,而且会弹钢琴比赛、花样溜冰、武术,拿下的奖状厚厚一沓,她仍然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因为总会有人比你更努力:



于是她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处于害怕被人赶上、打败的恐惧中:



她认为自己“一刻不能放松”。


这就好似一个永远无解的困局,如果你不去参加兴趣班,那么就会被淘汰;为了不被淘汰,你也只能随大流,于是参与的人变得更加多,要独善其身的成本更加高,结果又逼迫着更多的人参与进去...


就如这个家长所说,自己不过是社会里的一只蝼蚁,虽然憎恨,却根本无法改变这个现状,只能随大流



毕竟,谁也不想也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在成年之后才发现自己落于人后、后悔不已。




但在这个强大的逻辑中,有一个bug也是致命的。


那就是,这个教育过程对孩子如何成人没有兴趣,而是致力于制造一台对社会而言合格、好用的机器


家长们让孩子学钢琴是为了证书和比赛,而不是为了享受音乐。因为证书和比赛成绩能够证明你是一个优秀的机器,而你感受音乐获得的快乐却不能。


最后,它甚至剥夺了你感受音乐的能力——还记得那个发挥失常而默默抹眼泪的戴眼镜男孩吗,恐怕钢琴早变成他的噩梦,跳跃的音符是绑架他的魔鬼。


而即使是在这场残酷竞争中的胜者,深谙游戏规则的那个优秀女孩,因为总是怕被人赶上,她整天焦虑、输了就大哭不已。


创造力、想象力、承受失败的能力......这些在楼主看来,对于成人之后的生活真正重要的能力,在这样求胜、分数至上的教育过程中,完全缺席了


最近新出的电影《天才女孩》,也在讨论同样的问题。



一个数学天赋卓越的小女孩,到底是应该让她从小就去上特殊学校、每天一下课就接受辅导以赶紧发展她的才能,还是应该让她像普通小孩一样去游戏玩耍、先享受童年?



两个同样拥有对女孩监护权的人,为此争上了法庭。


电影的立场明显:小孩的母亲也同样是个数学天才,从小被逼着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不能恋爱、不能玩耍。


最后她自杀了。她能够解答世界闻名的数学难题,却失去了活下去的能力。


我们如此汲汲于让小孩习得“技能”,却忘记了除了技能,“成人”才是教育的第一目的。


虽然还没有成为家长,但出来工作后,楼主感觉到,真正重要的不是一纸文凭,不是看过哪本书,也不是做过哪些实验,而是所有这些技能都忘掉之后剩下的那些东西——思考问题的方式、想象力、专注度等等


更重要的是,没有哪个家长能够帮助孩子解决人生的一切问题。当他成长为技能满分,但情商、心理承受力等其他方面全面短板时,孩子的人生恐怕要遭受更大的挫折。


而且每个孩子除了成为一名好用的螺丝钉,还应该有成为一个独特的、爱笑的、感受力丰富的个体的机会,不是嘛~~





相关推荐



点击蓝字,阅读《成长重要,还是成材重要?或许这部电影可以回答你》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
24楼影院movie24lu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