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过了65岁,但尚未老迈,该用什么词来描述?这个介于工作生涯和衰老之间的人生阶段并没有一个名称。“返老回春”(Geriactives)太过于先行强调“老”了;“夕阳红”(Sunsetters)和“陈年老酒”(nightcappers)可能有居高临下的意味。也许生造词“逆皮士”(Nyppies)或“猫头鹰一族”(Owls)在意思上更贴切些。前者是Not Yet Past It的缩写,意为“还没过气”,后者是Older, Working Less, Still earning的缩写,意指相对年长、工作量已经减少但仍在赚钱的人。
为一个年龄组别安上一个名号听上去也许无关紧要,但人生阶段主要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概念,历史也证明,这些概念出现后,人们的态度会发生深刻的转变。人的寿命不断延长,由此产生的问题纷纷扰扰。若要为这些问题找到一个恰当的解答,这样的态度转变很有必要。
昏睡世代的终结
1800年之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口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超过40岁。如今,没有一个国家低于这个数字。自1900以来,人类生命增加的年数比其余历史时期增长的总和还要多。人类生命的增加最初是因为儿童死亡率降低,近来则是因为寿命延长。长寿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然而,长寿却成了令社会头痛的一个大难题。问题在于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到2100年,65岁以上人口与“适龄”劳动人口的比率将增长两倍。随着世界老龄化加剧,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以及劳动力都会出现衰退,而养老金和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却会增加。起码主流观点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末世论者往往都未能领会更重要的一点:因寿命延长而增加的那些年头中,人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健康的。据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估算,与1990年出生的英国男孩相比,一个2015年出生的英国男孩的寿命预计会长六年,其中有五年是健康状态。太多政府和公司都没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是潦草地将这多出来的几年与“65岁以上”这个倒霉的年龄组别混为一谈。仿佛临退休就是走到了悬崖边,员工和消费者会猛然跌落——这样的两分法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这种想法还会催生缺乏创意的政策,仅随寿命延长偶尔变更退休年龄。
要采取更为激进的做法,首先要承认很多老年人仍年轻,起码在富裕国家是如此。这些人想工作,但希望工作时间更灵活。他们也想消费。咨询公司麦肯锡称,从现在起到2030年,西欧60岁以上人群将贡献59%的城市消费增长。
宣布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存在可以帮助改变人们的认知,从前这种情形就已发生过。我们今天所说的“童年”这一概念出现于19世纪,它为儿童保护法的出台以及儿童文学黄金年代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脸上满是痘痘、举止笨拙的15岁孩子并不是到了1940年代才有,但直到这个时期,困惑的成年人才创造出“青少年”(teenagers)这个标签。这之后便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从翻边短袜到音乐产业不一而足。1944年,《生活》(Life)杂志写道,“很多美国商人自己就有十几岁的女儿,却直到最近才开始意识到,青少年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市场。”到了1960年代中期,青少年的形象还大举登上了《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封面。
将状态仍年轻的老年时光划为一个独立的人生阶段也许会产生类似的影响,敦促雇主和政策制定者在思索如何令“年轻老人”保持活跃时跳脱窠臼。随着人们寿命变长,“退休”这个词(retirement,字面意思是退居隐蔽隔绝之处)已变得有误导性。到了65岁的人并非不顶用,而是“预退休”。所以,在这些人开始下一个人生阶段之际,让我们向所有预退休人士致以敬意和祝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