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痛别!巨星陨落 ·  6 天前  
吉安发布  ·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向大会报到 ·  6 天前  
吉安发布  ·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向大会报到 ·  6 天前  
新华网  ·  江西南昌西湖区通报李某雪事件 ·  6 天前  
新华网  ·  收好!2025这些考试时间定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本报傻白甜与中国航母电磁弹射器之父的约定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15 18:31

正文

最早知道张永义和马伟明是从新闻报道中。张永义曾是航母试验试航总指挥,海军副司令员;马伟明是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

      

第一次接触是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直至2017年。“两会”成全了记者和这两位重量级男神的每年一次的约“会”。


两会是一个大的新闻场,在这里可以有机会采访平日里无法接触到的代表。不言而喻,从看着照片,盯着脸在数千名代表中发现这两个人,自然是为了采访。这两个人是新闻的富矿,一个主导了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前期试验试航的全过程,并且实现了舰载机首次着舰训练;一个是中国电磁弹射器的发明者,引领中国国产航母未来发展走向。


但结果,这是一条长达五年的采访之路,采访未达所愿。解放军代表团很多人都知道他们有一个女粉丝。


▲张永义


▲马伟明


2013年的3月份,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刚刚半年,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舰载机首次着舰训练,热度如日中天。作为首任航母试验试航总指挥的张永义成为记者一致围攻的目标。 5年过去了,张永义没有答应接受我的采访,他不愿意讲述曾经的经历,更愿意让时间做出评价。也许,语言的表述永远无法描述他那段岁月里需要面对,和做出抉择的风险,但历史永远不应忘记第一代航母人的奉献和牺牲。

        

借着一年一见的情谊,记者和张永义会有一些细碎的聊天。


比如,今年见面,记者说,2016年终于去辽宁舰采访,您知道官兵怎么评价您的吗?他说,有没有说到我的暴脾气。记者笑说,您终于自我爆料了。不过官兵们几乎一致回忆到的一幕是,在舰载机首次着舰时您的热泪盈眶。还有从零起步岁月中的热情和激情,在很多关键时候您承担责任的勇气。张永义说,那个时候的确很艰苦,一切都要摸索,边走边试。


在中国航母事业上倾注过心血和热情的张永义不可能不关注国产航母的进展,作为航空兵出身的他认为也需要加大力气发展舰载机队伍。舰载机是航母主要武器装备,需要在飞行员数量上、飞行能力等等方面都需要协调发展。为了让航母和舰载机更好协同配合,张永义还曾经让辽宁舰的舰长等主官亲自飞过直升机。

  

▲辽宁舰


曾经有那么一年,张永义和马伟明常常一同出现,每次都互相推荐让记者去采访对方。随着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临近以及更多国产航母即将出现的预测,围攻马伟明的记者在这五年间呈持续增长趋势。记者都习惯地称呼马伟明为马院士,马院士今年在大会堂里出现的时候多了另一个介绍语,“这就是那个海军司令员亲自打伞的院士。”

  

▲资料图:海军司令吴胜利上将为马伟明打伞,拿话机者为马伟明


诸多荣誉在身的马院士是性情中人。他对电磁弹射技术非常自信,并且愿意在有朝一日让世界同行来评价。和媒体打交道也颇有个性,他会说,不要急,我先进会场把包放下再出来和你们聊;记者所问的每个问题他都回答,但每个回答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比如,问他电磁炮会不会在中国变成现实。他回答,“凡事皆有可能。传统的化学能能做的电磁能也能做,传统的火炮是化学能,那么也可以利用电磁来研制电磁炮。”

      

2016年两会的时候,马院士建议记者不要年年都问电磁弹射器的问题,这已经是历史事件,有更新、更厉害的技术成果。

     


不过,报个料,今年记者追问他最多的依旧是,国产航母上什么时候安装电磁弹射器或者到底是哪艘航母会安装,002还是003?他几年间始终如一的答复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能回答的,我是搞技术的。


尽管马院士不肯给出答案,但能确定的是这在不远将来一定会变成现实。从2013年至今的数年间,记者在两会最后一次见面时会祝马院士心愿早日实现。今年这个惯例的告别语有了一点小小变化。


今天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会前见到马院士,记者和马院士说,想和您预约一个采访,在电磁弹射器上舰待解密之日,可好?!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号:HQSBWX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