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问我,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事后又后悔怎么办?
要知道,父母情绪失控,受伤最大的是孩子,他们
狰狞的面目在孩子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这种恐惧会深深刻在孩子的心里,成为最恐怖的电影。
蒙台梭利说过,
我们对孩
子所做的一切,
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想了解更多养育知识,做智慧父母
就来我们的聪明养育群交流吧
每天3分钟,陪伴365天
我们每天都会有育儿干货分享哦
加我的助理
有养小仙女
,拉你入群
爸妈吵架,受伤最大的却是孩子,他们
狰狞的面目在孩子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这种恐惧会深深刻在孩子的心里,成为最恐怖的电影。
泰国的一个动画短片《吵架的父母》又一次扎了不少人的心。
(建议家长观看,孩子不宜观看)
故事的开始,小女儿在妈妈怀里听关于怪兽的故事,当她被故事的插画和情节吓得瑟瑟发抖时,妈妈还温柔地安慰她不要害怕。
▲
晚上,爸爸回家了,妈妈让小女儿睡下,自己下了楼,结果不一会儿传来了两人吵架的声音。
▲
小女孩听到争吵声,悄悄地下楼看了,发现从前温柔的爸妈变得凶恶,互相动手责骂,渐渐地他们变成了两只怪兽,纠缠扭打在一起,不置对方于死地不罢休。
她吓得逃回了楼上,没想到 “怪兽妈妈” 也想要咬她,追到了楼上……最后,小女孩看向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变成了一张怪兽们的合影……
▲
爸妈们由于
工作压力大、家务活繁重、婚姻矛盾
等,会出现情绪失控……
但从未想过,在孩子的视角里,爸妈情绪失控的面孔是如
此恐怖、狰狞
,这
将在孩子记忆里留存很久。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信息表达」不完整和不客观。
「完整」
的信息表达分为:
所见(情况)、所想(想法)、所感(感受)、所需(需求)。
如果信息不完整,就容易造成对方理解偏差,从而出现沟通障碍。
「客观」
的信息表达,
不能采用抱怨、指责
等攻击性表达方式。
如果表达不客观,就容易让对方产生排斥和防御心理,从而用吵架的方式拒绝跟你合作以及解决问题。
小养以「希望伴侣多陪伴孩子」为例——
1.表达情况要
实事求是
,不加揣测和评判。比如:
「你很少陪伴孩子。」
2.表达想法要
清晰直接
,不加抱怨和指责。比如:
「我觉得你是因为太忙所以没时间陪孩子。」
3.表达感受要
准确形象
。比如:
「你这样让我觉得很孤单。」、「如果你能多花时间陪孩子,我们都会很开心。」
4.表达需求要给出
具体方法
,但不要下命令。比如:
「我希望你能重新安排一下工作时间,尽量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
✖️错误表达:
「你总是不管孩子,一点也不负责任,不知道每天都在忙什么,就不能多花点时间陪孩子吗?!」
☑️正确表达:
「我知道你平时工作很忙,所以很少陪孩子。但这样会让我有时候感到很孤单,孩子们也很想要多和你在一起。如果你能重新安排一下工作时间表,再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我们都会很开心的!」
这样完整客观的表达会让对方感到被需要,同时明确你的需求和解决办法,就会很容易达成沟通目的。
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很容易触发
过往的阴影和伤痛
,从而
影响夫妻双方的理解与沟通
。
所以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应该是让两个人藏在心里的旧痛都浮上台面,然后用
健康的方式处理
它。
有效沟通的8个纲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