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得癌症,是和他长期得压力有关,还是生活习惯相关?不要说社会名人,中国每一个中年老百姓每天睁开眼就是压力,工作、家庭、孩子、车子。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根本就没有停下来喘息的片刻。
有些人说,这都是穷惹的祸,等我有钱,我还用过这种生活吗?
真的是如此么?前段时间和一个整形医生吃饭聊天,他说他最近失眠特别厉害,整个人焦虑得快要发疯了。我诧异,以他年薪上千万得收入,焦虑个什么,他说:“
哎呀,你搞不清楚,没钱用啊,你给我十个亿,我就能睡得着了
。”
对比之下,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地,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
北欧人的不攀比不讲排场,只关注当下,用极简的生活理念享受着美好的当下,高晓松发现自己的名气和才气在那儿完全排不上用场。在北欧,你穿爱玛仕或者穿优衣库,他们都不会有羡慕或者鄙视的目光。他们只会关心自己今天穿得舒适与否。
北欧国家人少地多,但道路却明显比德国要窄。在城市里,直道很少,大多是小巷。
当地人开的私家车也都以小为特征,很多人则干脆骑自行车上下班,环保对他们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高尚。
当我们内心的欲望值越来越高,物质的攀比心越来越高,幸福就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
开豪车,住大房子,读名校,到底是我们的实际需求,还是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而使得自己的物质攀比欲望在不断的攀升。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先生曾经在《活好》一本书中所说:
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一,不在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评价所左右,第三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到底我们穿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
还是我们吃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
我们住大房子开豪车到底是为了让别人看我们觉得很成功,
我们的一切都在演一个成功者还是在真正做自己?
我们正在失去了自我的同时更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02
中国人买买买成了生活的常态
北欧人的简约生活
降低物质的欲望,回归安静的心灵温度
有一次我们做读书会,当问到慢友,你拿什么来宠爱自己,很多人回答,当然是去shopping 买买买,吃吃吃。
在中国高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网络环境都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和购买欲。网红店打卡趋之若鹜,双11爆发式购买。
日本人曾经在一篇报道里分析过中国人消费欲强盛的最大原因:“中国有着想通过消费来确认自由、表现自我的欲望,年轻人更加以炫耀消费,试图证明个人身份”。
相比之下,北欧苛刻的天然环境,使节约的习惯成了必须:
饭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钱不能没有,但不必太多。
北欧人的简约传统随处可见,穿衣打扮,不论贵贱,但求合适,符合自己的气质,凸现自我个性。
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米色风衣、呢裙、淑女皮鞋、英国女王式的头巾,气质优雅地走在街上,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位瑞典服装设计师这么解释:
“我们从来不会把钱大把地花在时装上,
实用和节俭是美德。
在瑞典人眼里,服装是用来穿的,
必须拥有,不用鲜艳奇异,
或许有点单调,却让人放得开。
每天都有星期五那种休闲的感觉,
每个人都能更放松。”
所以大可不必太在意一时一变的潮流,也不必计较所谓名牌,去购买发自内心真正喜欢、合适并且需要的东西!
瑞典还拥有巨大的二手市场,每个人都有机会淘到价廉物美的用品。从不多见的瓷器到设计经典,不一而足。
你可能要钻进一堆 “破烂” 里,但这就是体验:到设计商店买几件物品是容易的事;而在布满灰尘的旧物堆里寻得几件宝贝,就需要眼力、决心与耐心。
巷尾街头遇到朋友,咖啡馆是首选。一杯咖啡15克朗,就是一杯浓郁可口的卡布奇诺,也不过25克朗左右。
这样,沐浴着太阳,大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和朋友舒服惬意地打发掉了。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