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狂人研究院
针对国内外区块链项目提供专业、公正的独立评级报告和数据分析;权威解读币圈新闻热点、建立数字货币行业指数;跟踪比特币、以太坊和其它价值币的技术发展;提供一流的区块链在线课程,以及良性的社区互动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疯狂区块链  ·  特斯拉股票还能不能买? ·  11 小时前  
疯狂区块链  ·  财务自由后你想干什么? ·  昨天  
白话区块链  ·  以太坊现货ETF持续流入,为何ETH价格却毫 ... ·  昨天  
疯狂区块链  ·  暴富靠的是什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狂人研究院

比特币会归零吗?——中本聪眼中的比特币(上)

狂人研究院  · 公众号  · 区块链  · 2018-08-09 17:09

正文

比特币诞生于经济危机的泥石流之中,成长于加密社区的培养皿之上,历练于各种政府和商业集团的大棒之下,因此很多人把它看作黑客技术的结晶,旧经济秩序的颠覆者,反抗压迫的利器。但它的发明者中本聪是怎么看比特币的呢?


黑客?颠覆者?反政府?你们都想错了


中本聪已经从这个世界销声匿迹,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来自于道听途说或媒体渲染,想了解中本聪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他在论坛上发表过的言论和公开邮件。

比特币客户端发布于2008年11月1日,正好是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最盛之时,并且,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上加了一句留言:“英国财政大臣又要放水救银行了”。 这句话被很多人过度解读,认为中本聪是为了反抗现有金融体系而设计了比特币。

但是细心翻看中本聪的早期邮件你会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中本聪主要关注的是设计一个能够长期行得通的电子现金系统, 只不过鉴于上世纪90年代许多中心化电子现金系统的失败经验,这次他采取了去中心化的结构而已, 并不是为了匿名和躲避监管而使用的去中心化结构。

2011年4月的时候,比特币已经小有名气了,此时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的Gavin Andresen在一封电邮中提到: 美国情报机构举办的一个关键技术大会,邀请他去做演讲和讨论, 问中本聪他应不应该去参加。中本聪给于了正面的回复,并强调不要把他描述成一个神秘人物,而应该多提一下其它核心开发人员的贡献, 这表明中本聪对当局的态度并不是敌对的。

2010年12月10日,WikiLeaks(维基解密)开通了比特币捐赠通道。当时的维基解密正值风口浪尖,被西方各国政府联合绞杀,有着“自由卫士”之称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被国际刑警通缉,维基解密的银行账户和各种资金渠道被冻结, 许多支持者包括加密社区的成员都纷纷倡议维基解密开通比特币通道。 加密朋克(Cypherpunk)历史上就比较反对政府权力和网络监管,热衷暗网和洋葱路由(TOR)。当时有人高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有比特币我们不怕” ,声称不惧怕政府的围剿。但中本聪听到之后,并不想参和这件事,极力淡化比特币在事件中的作用,还私信阿桑奇让他下架比特币通道。

通过这些种种迹象,可以感觉到中本聪并不是一个极端主义的反政府的加密朋克, 并不是为了颠覆系统而发明比特,他只是一个利用了加密技术和加密社区的出色产品经理,他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产品。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超级产品经理


比特币在中本聪这个“超级产品经理”的培养下席卷全球,比特币的各种底层技术被广泛关注,给人的错觉是这些技术仿佛是一夜之间出现的。然而实际上,中本聪是集合了很多加密学和IT大神的智慧,以最恰当的方式组合出了比特币这个产品。 他十足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超级产品经理”,比特币实际是众多人类顶级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托举起中本聪的大神们:

1. David Chaum


David Chaum是一名密码破译专家,他是密码学协议的发明者,是密码朋克的重量级人物。1981年,他发表了匿名通信通道的论文,奠定了这一领域的基础。1983年,他最早提出把加密技术运用于现金,写了论文 《不可被追踪的交易》 ,使用 盲签(blind signature) 的技术来实现匿名的网络支付系统。1990年,他创办了数字现金公司,做了一个数字化货币系统叫Ecash。准确来说,这是一套个人对商家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付款方是匿名的,收款方非匿名,数字现金公司作为第三方来确认交易,确保交易信息的诚实可靠。

2. Adam Back


Adam同样是一名密码学家。1997年,他发明了 哈希现金(Hashcash) ,其中采用了 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这个机制其实是用来解决垃圾邮件问题的。它要求计算机在获得发送信息的权限之前做一定量的计算,这对于一般的邮件发送没有影响,但对于需要发送大量垃圾邮件的计算机来说,这个计算量就是不可承受的。这种工作量证明的机制也成为比特币核心的要素之一。

3. Stuart Haber & Scott Stornetta


他们在1997年提出了用时间戳的方法保证数字文件安全的协议。也就是用 时间戳 的方式,确定文件创建的先后顺序,协议要求文件创建后其时间戳不能改动,这一特性也被比特币采纳。在Haber和Scott的设想中,他们建立了一个“数字公证”的服务,比如一个文档被创建,创建者可以声明一个创建时间、文档的时间戳和前一个广播文档,这样每一个文件都签署了自己的前一个广播文档,文档就形成了一个 可追溯的链状数据结构。 同时,他们还提出为了使这个数据结构更加完善,可以使用 哈希指针 而非签名来创建文档之间的链接,因为哈希更简单,计算速度更快;同时,分批处理组或区块,每个区块中的文档具有基本相同的时间戳;在每个区块内,文档用一个哈希指针的二叉树连接在一起,称为 Merkle树 。可以看到,他俩的科研成果对于比特币影响深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