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心智探寻」这个系列源于通过微信进行的1v1对话,对话系列皆已得到分享授权,所有对话者化名都是Lucy。文本除了极少量调整之外和原对话几乎完全保持一致。
回复「对话」或「心智探寻」(或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整个系列。
回复「提问」向我提问。
为什么叫「心智探寻」而不叫「咨询」、「问答」,是因为我觉得心智探寻更能够表达这样一种微妙的含义:没有主客关系,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渐次看见和触摸心智结构的深层机理。一切深层改变,都需要首先建立在看见和觉察的前提之下。
此外,很多心理学知识,放在问题上下文和思维的展开过程当中去引出,会比其他形式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几乎每则对话里都会引出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除了对话所对应的特定问题之外,这些心理学原理,和使用这些原理的思维过程,同样也是我希望籍由对话来传达的「渔」。
这个系列的文章一般都较长,建议微信收藏之后再看。
Lucy
未鹏老师,想跟你聊聊我最近困惑的一件事。晚上因为录拼音视频的事情跟女儿发了一通脾气,这不是第一次,每次的情况都差不多。她读的不熟练还追求读的快速,我说速度没关系只管读下来就好,如果非要追求速度也没好办法,多读几遍熟练就好了,然后再来录,姐姐跟没听见一样要求我继续录,我很抗拒,觉得她在用录音的方式控制我,让我陪在她身边,所以忍着怒火提醒她这是最后一次,结果是他会缠着我继续录,我拒绝后离开,她读一遍之后就又叫我录,如果不遂她愿肯定要哭闹一场,如果我状态不错,还能耐心陪着,如果赶上很疲惫,势必就发展成一次事故。
我也试着分析一下这事的来龙去脉,我怒气的触发点是什么:不熟练,不自己读,还一遍遍要求我录。我觉得这是她在控制我,以此争得我的陪伴(家里还有个不到两岁的妹妹)。
但在我不断回忆全过程时,我发现我可能错误的解读了女儿的行为,比如,读的不熟练还不自己练习,逼着我陪她一遍遍录。我把这种行为理解为控制,事实上有可能是姐姐在面对自己的不熟练挫败时,压力很大,很气自己的力不从心,从而需要我在身边陪伴她,情绪受阻没办法好好表达她的需求,在我一遍遍的催促和只录一遍的威胁下,只能通过耍赖皮被动的推着走以解决当前困境。
还有一个现象,每次因为学习的事对姐姐发脾气时,都会闪回小时候被爸爸批评的画面,他考我数学题我不会,就批评我说我笨,我内心很害怕,想哭不敢哭,这种画面时常浮现,几年前姐姐来我家,因为她对她女儿做作业时态度粗暴,我俩还吵了一次架,当时我也提起了小时候被爸爸骂的事,可是现在我也成了当年讨厌的样子。
我不知道小时候的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在的我,想把这件事理清一下,不想总陷在一个坑里跳不出来。
刘未鹏
上面你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状态,情绪,内心感受。现在如果闭上眼睛仔细回忆一番,孩子当时前后的表情,神态,语气,动作,还能回忆起来一些吗?
Lucy
刚开始的3、4行她读的非常熟练,后来就有卡壳,还有的读错,我纠正了一下,她特别不能接受我这点,感觉她有点泄气,手上的小动作开始变多,用力的点书,有点摔摔打打,然后我说重新开始吧,让她喊口令,这样重复了几次,她还是可以坚持读下去,感觉只要我陪着就行,但我很不耐烦,让她自己多读几遍之后再录,然后离开去别的房间,她读完一遍就开始叫我过去,我没马上回应,她歇斯底里的喊。爸爸过去要陪她录,她生气的拒绝。
Lucy
姐姐有个特点,当我对她发脾气时,她一般的情况下也会生气,表情呆滞,眼神充满愤怒或者委屈,但是不会哭闹爆发,很隐忍,当我情绪过去了之后,她开始通过一点的小事发泄出来,比如要喝水,嫌给她倒的水烫,然后大哭一场诸如此类的事情。
但如果是爸爸对她发脾气,她会马上大哭崩溃。
刘未鹏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爸爸相对而言是不是更温和(或者更不激烈)的那一个?
Lucy
爸爸性格本身是很温和的,当孩子因为我俩的冲突哭闹的时候,爸爸肯定是调和的角色。
他想缓和但是一般情况下他进不来这个情境中,孩子会拒绝他。
刘未鹏
我能不能这么理解你现在的核心困惑:
怎么了解自己:你提到不想陷在同一个坑里出不来,是因为不希望这个「误读-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害怕-更焦虑妈妈的态度-更多的误读」循环一次次重复,是吗?但另一方面,我看到上面你在复盘的时候,对孩子的行为也提出了另一个可能更客观的解读,我的疑问是,为什么你觉得,有这样的解读仍然不足以解决你现在的困惑,是因为你觉得,内心仍然还是感觉不到这个解读的确定感吗?也就是说觉得就好像是用来说服自己的,但内心并不那么信它,所以下次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仍然还是会第一时间误读孩子,然后进入这个循环,直到情绪彻底冷却下来才会复盘、追悔和弥补?是这样的感觉吗?
怎么了解(解读)孩子:例如为什么孩子偏要你陪着她,为什么孩子会对你隐忍对爸爸大哭,为什么隐忍之后又在其他各种小事上发泄出来,等等?
Lucy
像你说的,我现在最大的诉求是不希望这个「误读-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害怕-更焦虑妈妈的态度-更多的误读」循环一次次重复。
而且我认为这个过程是我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更客观的解读仍然不足以解决现在的困惑
之前的解读是我昨晚写的过程中,回忆当时的场景,发现的另一种可能。(首先)我并不确信这种理解是不是正确,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其次)即使这种解读正确,我也怕同样情境再现时的第一时间我还会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没耐心发脾气。
哪怕她正承受压力挫败感的折磨,因为我也有东西折磨我,我很难突破,这种感觉说不上来,好像是一种失控感。有时候我都有一种忍不住要凑她一顿的冲动。
Lucy
怎样了解孩子,这件事情我也没把握,孩子越大越不确定:
爸爸平时也会陪孩子写作业,他的耐心比我好,但是偶尔也会因为同样的问题不耐烦,换我接着来也没什么问题;只是我陪的时候就一定要陪到底,尤其是有不愉快发生时,更是如此。
为什么隐忍之后又在其他各种小事上发泄出来,这件事我理解的是,她心理有委屈有压力有愤怒憋是憋不住的,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自我消化,别说她,这方面我也做的非常糟糕。可能迫于我比他强势,她不敢跟我发泄,所以就在别人身上,或者是等我平静后通过小事表达出来,这时候我反而能更好的安抚陪伴他。
刘未鹏
因为我也有东西折磨我,我很难突破,这种感觉说不上来,好像是一种失控感。有时候我都有一种忍不住要凑她一顿的冲动。
这种感觉是不是当孩子持续不断的向你发要求的时候会特别明显?
Lucy
是的
刘未鹏
能否回忆起来一个这种感觉最强烈的事件。
当触摸到当时的那种情绪之后,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既不朝孩子发怒,也不响应孩子的需求,只是简单的告诉她「妈妈这个时候不想陪你__」。
——这么设想的时候,觉察一下内心的情绪,有什么内心的话语会出来吗?
Lucy
我内心很想这样做,直接跟姐姐说:“妈妈这个时候不想陪你”,但我会很担心姐姐会拒绝我离开,如果我强行走,她一定会爆发。
刘未鹏
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你感觉到孩子想要控制你,抓住你,于是你内心想要「逃离」孩子,但另外一个内心的声音又在「堵着出口」让你逃离不得(这个声音是什么?哪里来的?为什么它要阻止你逃离?),在这个夹缝中你感受到动弹不得,真恨不得一把把孩子推开让她不要再发要求了,这样你就不会被夹在这个没有出路的缝隙中了。
另外一些时候,你内心只想逃离,孩子觉察到了你的逃离的愿望,感觉妈妈要弃他而去,于是慌了,就更黏妈妈,想要确定妈妈不会抛弃她,这进一步让你感觉到被紧紧抓住了,于是你逃离的愿望更强烈,孩子就更慌了,于是粘的更紧,你感受到的被控制感又更强……
和你的感受吻合吗?如果不吻合的话,具体是哪个部分不吻合。
Lucy
基本是吻合的。
正常情况下我觉得孩子不太会有我要弃他而去的感觉,是因为她在作业的过程中受挫了,她觉得:我做的不好,妈妈不爱我了,我觉得孩子可能会有这种感觉。所以她紧紧抓住我,想确认我还是爱他的,不会嫌弃她。
这是通过你的情境再现,我体会到的感觉,以往我没有这种自我觉察。
刘未鹏
「嫌弃」——当你说这个词的时候,身心会有什么样的回忆或感受升起来吗?
Lucy
嫌弃,很想哭,孩子太可怜了,我居然会嫌弃她,我还总跟她说爱她,也从来没怀疑过自己对她的爱,但是有那么一时半刻,我确实有这种嫌弃的感觉, 孩子也肯定接受到了。
刘未鹏
那么我们就先来具体的感受和触摸一下内心的这个「嫌弃」的感觉,这个词可以分解为「嫌」和「弃」,前者是觉得「我被干扰/控制了,我嫌你」,「弃」则是前一个情绪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的后果。
如果用感受再去体味刚才的感觉,你觉得是「嫌」多一点,还是「弃」多一点?
Lucy
嫌,“你总拿你的问题(想读的又快又好,但我并不觉得这个很重要)干扰我,我嫌你”,这种感觉更多
刘未鹏
所以其实内心并不会真的「弃」孩子,是吗
Lucy
不会有这种感觉
刘未鹏
只是当下,短时间的,需要自己的一点个人空间,是这样吗?
Lucy
是想逃离,因为我俩的需求不可协调,今天早上还跟爸爸说,我想一个人出门待几天。
刘未鹏
是的,这很正常,正常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需求正常,这样的感受也完全正常。你觉得呢?
Lucy
是的,我觉得的我的需求很正常,但是真要给我这样的机会,我还会利用的不好,比如有时候也有出差的机会,虽然自由啦,但是也无法自在的放松一下,感觉很挂念。
刘未鹏
所以实际上是的确有机会的,但是因为内心挂念,无法放松,于是还没有得到充电就又一头扎回去了,是这样吗?
Lucy
是的,循环往复,有时候状态好,弹性比较大,同样的情况也过得去,有时候就状态不好就过不去。
刘未鹏
那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什么魔法,让孩子不会不停的提要求提要求了,而只是会止于你说no的那一刻(假设孩子这么做的时候并不是被压抑了),那么你会觉得生活脱胎换骨了吗?
Lucy
会
Lucy
想想都美
刘未鹏
那这个状态和你只身在外出差时(孩子并不在身边,等同于你说no她就停止了)有什么区别呢?反过来,如果只身在外感到并无法享受,为什么刚才那种设想中会感觉可以享受了呢?(注:不是抬杠或质疑,我也没有什么答案,探索性提问)
Lucy
第一种情况我假设魔法已经把问题解决啦,出差就不一样啦,只是一种回避,回来后还要面对同样的问题。
刘未鹏
哦,所以之前出差的无法放松是因为:
焦虑回来之后将要面对的老问题
单纯的想念孩子
觉得自己一个人逍遥有负罪感
其他原因
Lucy
1和3
刘未鹏
可以大概给一个比重吗?(如果感觉不到这个比重就说感觉不出就好)
Lucy
1占70%吧,负罪感不太严重,因为除了作业这块的问题,其他时刻我对孩子的陪伴我觉得做得还好,没有太多负罪感。
刘未鹏
好的,那么既然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原初的问题。我们就再次来仔细看看这个问题点:原则上来说,有这么几个解决的大方向:
孩子不反复提要求
孩子仍反复提要求,但自己面对孩子反复提要求仍然能够情绪稳定
自己不那么焦虑这个问题,从而能够在自己独处的时间更好的享受和充电
和孩子坦诚的沟通,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也坦诚的表达自己的复杂感受,从而在安抚孩子(的被抛弃的担心)的同时,也让孩子处于真诚的理解而主动愿意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让步、甚至愿意尊重妈妈的需要。
刘未鹏
你觉得,哪个方向你内心感觉最可能走得通呢?(不一定是单选)
Lucy
2和4。更倾向于4,目前只要能做到2就满足啦。
刘未鹏
如果是4的话,你感觉,如果存在实现的困难,难点会在什么地方?(注:只是「如果」,也可能你觉得4并没有困难。)
Lucy
我们曾经也有过互相理解的时候,那时候大家的状态都挺好的,你侬我侬,但是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我也不稳定[大哭]同样的事情,这个时刻她可以配合你,换一个时刻就没办法配合,只能是找大家都互相平静,心情舒畅的时候沟通,但是到了那个曾经被旋进去的旋涡里,很可能就把曾经的理解,觉醒抛之脑后又即刻进去了。
刘未鹏
这里我想插播一个心理学知识,人类的三大根本需求:自主感,安全感,胜任感。
因为三大需求的优先级几乎同样高,所以没有谁让位谁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当两个需求打架的时候,就进入了僵局。因为这些需求没有哪个是可以简单的「妥协」掉的,都是「一级、根本需要」。
在你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是(孩子的)安全感和(你的)自主感的冲突。这两者冲突起来,如果无法调和,那么必有一伤。
你觉得这符合你的感受和认识吗?
刘未鹏
同样,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你们都没有问题,孩子没有问题,你也没有问题。因为这些本来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根本需要。
Lucy
在你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是(孩子的)安全感和(你的)自主感的冲突。这两者冲突起来,如果无法调和,那么必有一伤。
符合我的感受,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协调这种冲突
刘未鹏
有两个大方向吧:
有效安抚孩子的安全感:例如带着前面对嫌弃感的觉察,坦诚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到你只是那一刻嫌烦,甚至那一刻想跑,但并不是真的会抛弃ta,更不会就此不回来(除了语言之外,更多需要一些身体表情神态的非语言形式的表达)。孩子的安全感被安抚了,自然也就不会试图紧紧抓住你而触发你的自主感被剥夺感了。
有效安抚自己的自主感(控制感):在自主感和安全感拔河时,即便是能够自主(走开)一分钟,也会感觉透了口气。告诉孩子你需要多长时间回来,例如你一开始可以短一点(之后慢慢增加),跟孩子说1分钟就回来,然后1分钟果然回来了,如此多次,慢慢让孩子体会到你的行为的可预期性,因为不可预期的行为是最令人焦虑的(也是导致孩子想要紧紧抓住你的原因),同样是5分钟后回来,事前知道与否,等待者的主观焦虑感会截然不同。
这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并不是互斥的。
帮孩子换位感受你的处境,可以适当把球抛到孩子手里,试着放下内心想要掌控一切的愿望,叹口气问问孩子:“那你说,妈妈现在该怎么办呢?我都忙了一天,很想自己休息一下,你又在不停的叫我做这个做那个,我很累啊,也得不到休息,我也想一直陪着你,但陪不动了怎么办呢? ” 给孩子一点空间和时间去体会一下这个两难局面,你可以抱抱ta无奈的说你其实之前老是发脾气,也是因为一点个人空间都没有了,(你能体会这种感觉吗?),让你害怕了真对不起(这个歉需要道),如果下次妈妈还这样,你能帮忙提醒一下妈妈吗?(这个主动权需要给,给了孩子会放心不少)可是如果不得到休息,换你自己也撑不住啊,你说呢?(停顿一下)那你看这样好不好________(这里可以提议一些既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你,又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她的选项,让她选择,例如我休息N分钟,一定回来,或者反过来:我再陪你几分钟,然后去休息,或者其他什么脑洞。)
(注:上面的语气不是「抱怨」,找到那个对客观事实的无奈的感觉(我称为「摊手感」),邀请孩子和你一起面对问题。)
Lucy
谢谢,你还提供了我具体实施的办法,这几个方式对我来说都是好的,都能接受,我需要实践一下,找到让孩子也能接受的方式。
刘未鹏
另外,我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理念吧:任何方法,都是「术」,如果看不见「道」,执着于术,就常常会钻入兔子洞。「道」是什么,就是真诚和坦诚,换位思考和感受,同样,也帮助孩子去换位思考和感受你的处境,找到和孩子心灵接近的那种感觉,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找到两个人都大概能接受的方案。
反之很多「术」无意识的在鼓励和暗示父母的掌控感和掌控愿望,这会悄悄的制造出父母和孩子的一种无形的对立状态。
这么说可能听上去比较虚,不具备可操作性。
具体操作上其实也没有一个一般准则,就是觉察孩子,也觉察自己,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当两者无法同时尊重的时候,就开诚布公的,放下执着和控制形势的愿望,把球(问题)放到桌面上,试着和孩子一起看看。
为什么我又说了一次把球放到桌面上(或交给孩子)?是因为我注意到我们的文化中对父母的隐形期望就是过度承担责任(无限责任公司),这很多时候导致父母一个人在硬扛,而孩子还不明所以,完全不懂、不知道父母的内心在想什么,只知道父母情绪很大,孩子不理解父母的处境,父母也有意无意隐藏自己的处境,那么就无法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成为同盟方。
你和孩子,是在一起生活,诚然,孩子不应承担太多不属于她的年龄的负担,但也不需要隔绝在一切问题之外,生活的资源条件限制,父母的能量有限,这些,只要父母不是带着绝望或抱怨的心态投射去把这块幕布罩到孩子头上,而是和孩子一起建设性的看一看能否找到双方大致满意的解,孩子其实是愿意感受到这份责任感和建设感的。
Lucy
硬扛,确实是。
刘未鹏
嗯。那么这个问题到这里,我自己能想到的,都说了。你可以回顾一下整个对话,如果还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留言。
Lucy
好的,我再消化消化。
Lucy
未鹏,我给你反馈一下,昨晚我就跟姐姐商量,跟老师沟通每晚不录拼音啦,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本身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一味地追求速度,但是姐姐不同意,她想要小红花(完成作业会有小红花)然后我们就开录,同样的拼读,也是出了故障,出错,卡壳,我抱着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的心理,试探的以她的口吻抱怨了一句(也不确定这么做对不对):“怎么这些拼音反反复复的读,还是会出错呢?到底要怎样才能攻克他们?”姐姐刚开始是躺在床上哭丧着脸的,过了几秒,她坐了起来,想了想,然后一边喊着我要打败他们,一边蹦起来踩书,最后书皮踩破了,她也好多了,我建议她先自己默默的看一遍再录,她接受,最后还算挺顺利的完成。
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的感觉是,没有不耐烦,也没有任何嫌的感觉,我觉得她正处在无力的状态下,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达不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可能就是你说的胜任感出了问题,我想跟她一起走出这个不舒服的感觉。
刘未鹏
我抱着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的心理,试探的以她的口吻抱怨了一句(也不确定这么做对不对):“怎么这些拼音反反复复的读,还是会出错呢?到底要怎样才能攻克他们?”
这个很好,如果把「抱怨」换为「嘟囔」,把「怎么」换成「为什么」,会效果更好一点。这样的换位、设问,有助于让孩子从情绪当中切换到寻思问题的解决方案上来,就像(思维)火车切换轨道一样,火车其实自己会开,你只要帮他切换一下轨道,它就轰隆隆往建设性的方向开了。
很多人用力过猛的地方就在于,试图拽着火车开,这不仅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也剥夺了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探索机会,其实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轻轻的「redirection」(有时候连这个都未必需要)。
刘未鹏
姐姐刚开始是躺在床上哭丧着脸的,过了几秒,她坐了起来,想了想,
这一段,孩子处在沮丧的情绪中的时候你没有迫不及待的介入,而是给她一点时间和空间,做得尤其好。
刘未鹏
昨晚我就跟姐姐商量,跟老师沟通每晚不录拼音啦,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本身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一味地追求速度,但是姐姐不同意,她想要小红花(完成作业会有小红花)然后我们就开录。
这段做得也很好,你并没有执着的出于担心她在压力下崩溃而强行剥夺她自己主动想要继续挑战的愿望,虽然你觉得她会有压力,但你更尊重了她的自主愿望。
刘未鹏
可能就是你说的胜任感出了问题,我想跟她一起走出这个不舒服的感觉。
这段也很好,找到这个「跟她一起」而不是站在对立面的感觉,很多事就自然对了。
Lucy
[微笑]昨晚的过程,我也挺有成就感的,最起码我没依着过去的惯性处理。
以往我太在意自己的“权威”了,内心的想法是“我都说不需要在意速度了,可你还是那么在意,搞得自己那么难受,最后还要我处理“,这种心理说到底好像不是权威,感觉更像是偷懒。我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去改变自己的看法,或者换个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现在我会觉得孩子也有她的无奈,她有她身处的环境,她想得小红花,她想比别人表现的好,可有的时候做不到,需要父母更好的支持,也就是你说的,需要父母跟她有心灵接近的感觉,而不是,看到我不好,对我不满意,排斥我,”一走了之”。
经过这个思考过程,我也觉得自己没有被控制的感觉啦,倒是有想跟他一起度过难过的想法。
Lucy
以后可能还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孩子的问题还是尽量交给她来处理,我尽可能的提供情感上的支撑,或者是关键时刻的一个提醒,有的时候是会着急到代劳。
刘未鹏
[握手]感觉找到了,其他的就自然而然了,如果找不到感觉,从「术」上面入手,总有强拧自己和强拧孩子的感觉,费劲,还常不讨好,你觉得呢。
Lucy
是的,这是我特别感谢你的地方,你是那个在关键时刻把我拉回正轨的人。
刘未鹏
Lucy:以后可能还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孩子的问题还是尽量交给她来处理,我尽可能的提供情感上的支撑,或者是关键时刻的一个提醒,有的时候是会着急到代劳。
嗯,着急是正常的父母心态,我有时候也会着急,也会发火,也会嫌烦想走开或推开孩子的。对自己的感受保持一个通透的觉察,带着对自我的好奇心,去接触(而不是推离)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与它对抗(所以不仅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同时也是「和自己站在一起」呢),慢慢的,情绪想要表达给你的信息,就会自然的从你的内心呈现出来。
Lucy
“通透的觉察”这个我觉得还真不太不容易,因人而异,对我来说是这样,需要反复的练习调整甚至试错。
刘未鹏
对了,有一个细节我补充一下,我前面问过爸爸是不是更温和的一方,是想确认一点,即为什么孩子在爸爸面前哭闹更多,在你面前则是隐忍更多,现在如果你带着这个信息去再寻思和感受一下孩子的位置,会有什么发现吗?
Lucy
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在我这里情绪流动一贯受阻。我们的相处更复杂一些,爸爸主要是带着玩,有问题的点相对简单,没有形成具体的模式,她一吼,孩子一害怕就本能的哭出来了。
我们之间不太一样,感觉她的情绪会更多,有委屈,生气,愤怒,害怕,尤其是我也处于情绪不好的状态,他可能会还要顾忌甚至迎合我的感受。
刘未鹏
我补充一个可能的因素(但是否成立仍然以你的感受为准):孩子感到在爸爸面前哭闹,后果更少/更轻,所以就不会因为担心「哭闹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只能忍住。
Lucy
是的,她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她一哭爸爸就会哄她,在我这里,哭好像没有什么用,还可能会更激怒我
刘未鹏
(注:以上如果确实成立,并不一定意味着有什么是必须要改变的,请无需把它看做是一个「评判」压力,在对话的过程中我几乎所有的时候都在帮助对方探寻事实,包括感受本身也是事实的一部分。至于触摸到了真相之后,会有什么,这个我一般不做预判,实际上当触摸到完整的真相之后,对方往往会有一些自己的寻思和领悟来)
Lucy
这个我知道,看过你的案例,对你的风格有一些了解,所以我也没说太多客套话,围绕问题本身。
刘未鹏
[握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多面,也有很多灵活性,并不是只有一条标准的路是走得通的,也不是只有一种道路是绝对正确的模板,所以我在说像上面这类的话的时候,总会加一个郑重的说明,以免对方认为我在评判「这不好」以及暗示「怎么做」。
Lucy
等我平静后她会在别的事情上找回来,是不是有可能一方面她的情绪需要有个释放的通道,另一方面也通过耍一耍确定我还是爱他的,在乎她的,找回安全感。
刘未鹏
被按捺住的情绪,在内心某个地方持续的往上顶,需要消耗不少心智资源去应对内部的斗争,所以在其他一些事情上,就会不如内心轻松的时候更有灵活柔韧的耐性了,也就是俗称的「容易炸毛」。
以上这个感受,你觉得在自身经验中能够找到对应的感受吗?
Lucy
是的,我本身也是这样。
Lucy
确实是,回想一下姐姐跟爸爸闹脾气的时候,很少会在别的事情上找补,闹完哭完就拉倒了。
刘未鹏
Lucy:另一方面也通过耍一耍确定我还是爱他的,在乎她的,找回安全感
这也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孩子害怕被甩开的时候就可能会因此而故意作一作,探测你对她的宽容度和接纳度。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父母,这个需求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有的孩子就通过特别乖和讨好的方式来表达。
Lucy
有这种情况,而且一个孩子会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达,姐姐在我们身边很少会通过变乖讨好的方式,她只有心情好的时候,哪怕不情愿的事,也可以让步。心情不好哪哪都看不惯,都能让她炸毛。可是我怀疑他在学校里,可能会变乖,顺从。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刘未鹏的微信公众号「思维改变生活」(pongba_mindhacks)及同名博客 http://mindhacks.cn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演绎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