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tro Bay
聚焦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追踪广深佛莞最新地铁规划建设情况。本公众号将与长三角兄弟公众号“Metro Delta”友情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etro Bay

客流观察 | 你坐的线路还挤吗?广州地铁2023-2024线路客流信息解读及展望

Metro Bay  · 公众号  ·  · 2025-01-27 1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Metro Bay 地铁大湾区

批注



往期总结对比性文章回顾: 客流观察 | 疫情前后,广州地铁国庆假期的客流量有何变化?

2024年客流年报回顾: 客流观察 | 广州地铁2024年客流


|图: Dove

|文: Dove、 Neveadun

|编辑:Neveadun



这篇推文本应出现在2024年中广州地铁年报发布之时,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成行。因此,今天本篇作为 客流观察 | 广州地铁2024年客流 的番外篇“复活”。

欲回顾广州地铁2023官方年报,可点击下方链接查询:

广州地铁2023年报发布!广州地铁年度客运量重上30亿大关


01

整体数据


注:2022年起,广州地铁官方年报仅公布3号线和3北线合计客流。另2023年海珠、黄埔有轨电车日均客流分别为1.4万和1.0万人次。


02

各线路点评及展望


本文将广州地铁线路分为最新线(2024开通)、次新线(2023开通)、既有线及将开线 四组。


最新线路


* 11号线 :原预期发展轨迹和成都7号线近似,但从目前客流表现来看可谓大大超出预期,日均客流已经达50万上下,今年元旦达63.6万为目前最高。目前它最好的参照组为生日只差两天的西安8号(环)线,两线都为万众瞩目的大环线,且都诞生在线网几乎成熟的阶段,初期客流也十分接近,而且都没经过火车站。但不同的是,广州11号线拥有云台花园这样的节假日爆点,使得其客流形态较西安8号线更为均衡,且强度指标也更优秀一些。节后如无意外客流还将会迎来一轮自然增长,全年日均50万难度不大,最高峰日有望达80万左右(很有可能是跨年夜)。



* 3号线东延段 由目前官方数据来看,对本线提升效果不明显,但结合5号线及排名前三车站等数据观察,不难发现11号线和3号线东延段对珠江新城站形成了强烈的分流-2024年春运首日客流与2025年相差无几(虽然是周五对周三,但春运周五效应本就较弱),但5号线客流跌了10万、珠江新城站客流也同步跌了10万,说明有一部分乘客出行路径由4-5转为了4-3,而原本需要在珠江新城换乘的乘客也得以分散到环线上其他车站,说明3号线东延段主要功能仍是改善线网出行路径,而非拉动总量。至于全线整体情况,3号线仍然不可避免地和1/2号线一样走向回落,所以3-10拆解完成后竞争全国第一大线的难度也仍然不低。断面方面,看起来3号线还在逐年下滑,但其运力瓶颈客观上仍然存在,彻底解救只能等待3-10拆解完成的一天。


次新线路



* 5号线东延段 同样是新增进站不多的新线,目前最重要的作用是缓解鱼珠站单点换乘的压力。 而5号线本体受上述原因影响,秋冬客流反而有较大下降,也许13号线开通后,5号线将 退出全年日均百万线路行列,其吓人的满载率也许也能有所缓解。


* 7号线二期 开通后本线客流提升较大,但对全线网影响同样不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21号线及4号线的客流压力,甚至还侧面缓解了5号线的压力-13号线一期不再只能换乘5号线。7号线二期走向偏外围,受11号线影响较小,今年仍有机会创历史新高。目前它的运力仍然比较充足,也许能应对未来更大断面客流的冲击。


其余既有线



* 1号线 它在2023年也迎来了反弹,但反弹后客流仍只有2019年八成,断面客流较2022年进一步回落,说明老城区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不过随着永庆坊等景点爆红,1号线的休闲客流当中多了一些外地游客,而传统节日的表现也仍然不错,峰值仍可以突破百万大关。 1号线客流强度虽仍领衔全国,但得益于其线路运力及较低的线路运距,其拥挤度不算太大,目前的客流对它来说算是比较轻松了,预计短期内它的客流仍然会基本维持稳定。


* 2号线 受8号线分流及老城区衰退影响,日均客流仅剩2019年的75%,和2012年水平相当。不过2号线还是广州老城区南北主轴,其客流仍能稳居百万上方,拥挤度也基本维持稳定,运力也比较充足。14号线二期的开通也许会对2号线造成一定的分流,但由于14号线憋屈地断头飞翔公园西侧且仍未有实现换乘的计划,分流效果恐怕十分有限。


* 4号线 在2023年有明显回暖,日均客流第二次站上40万关口,但随着7号线二期的开通,它的短暂高光也结束了,随后的11号线开通更是进一步缓解了它小交路区段(新造-黄村)的压力。未来的12号线东段也将分流4号线大学城三站,也许这个4L小身板的最高断面有望停留在2023或2024了。


* 6号线 沙河站开通后线路焕发新生,在2024年跨年夜终于再破百万并夺得单线历史第三,它也是11号线开通后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也许有街坊会担心其反弹的客流量会使拥挤度增加,但从目前乘车体验以及线网结构来看,这个担心应该是多余的。


* 8号线 它在2024年可能迎来了线生巅峰-广州白云站的开通给它注入了铁路客流,北延段仍然继续自然增长,展会期间海珠段持续发力,使得其单月日均客流多次破百万,单线历史新高也成功刷新一次。但11号线确实分流了它一部分客流,也许未来8号线单日破百万仍为常态,但日均百万难度、再创单线新高难度则显著增大。


* 9号线 日均客流较2019年下跌约一成,无特殊情况,运力也较充足。9号线客流的激活也许要等8号线支线接入广州北站了,未来几年恐怕波动仍然不大。


* 1 3号线 日均客流和断面客流同样维持平稳,而峰值出现在2023年机缘巧合下的波罗诞叠周六,未来这样的单点客流爆发可遇不可求。今年其二期首通段有望先行开通,13号线也终于接入环线,可惜车陂站仍会飞站,通达性稍打折扣,全年日均客流目标可以先定到约13-14万,稳定后日均客流突破15万。若车陂站能顺利开通,日均客流甚至有一定希望突破20万关口。


* 14号线 为为数不多较2019年正增长的线路,说明那三年也并未耽误其客流自然培养。而断面客流方面比较稳定,运输压力中等。今年其二期首通段有望开通,实现一定程度上对2/8号线的分流,但受制于其广州火车站未建成,飞翔公园附近和2号线近而不换,也许它延长后客流增幅不会太大,姑且将目标定为日均25万。


* 18号线 断面客流仍然快速上涨,日均客流也跃上10万大关。在2024年它也没有停下脚步,尤其是11号线开通后峰值客流已经逼近20万,站均强度指标开始大步追赶北京19号线、成都18号线两条换乘更好,覆盖更广的线路。不过2025年它未能迎来南珠中城际的助力,主要客流增量也许仍来自11号线的导入。


* 21号线 它在开通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日均客流在2023年已经逼近30万大关。因此在2023年,广州地铁显著压缩了其高峰期行车间隔,使得其运力有了显著提升,表观拥挤度有所回落,但仍处在90%以上的高位。2024年它虽然经历了缩站,但与此同时凤岗科教城的“新资产注入”又让它迎来了一波新的客流,因此11号线开通后它仍能创单日历史新高。预计短期内随着凤岗大学城的发展、沿线就业岗位的增加,21号线仍能维持稳中有进的势头。


* 22号线 它在开通后同样保持着较高的客流增速,峰值已经接近8万人次。其后通段同样有望在今年开通运营,如果两座枢纽换乘站都能以较完整的形态面世,全线日均客流有望迅速抬升至10万以上,峰值有望突破15万。


* 广佛线 其断面客流已连续多年维持稳定,说明高峰期已经达到了运力瓶颈,但其客流绝对值仍较2019年继续上涨,一方面是自身仍有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是佛山2/3号线也提供了一定换乘客流。不过随着11号线开通,预计沙涌-沥滘段客流会被11号线截流一部分,沙园等换乘站客流压力有望得以缓解, 沙园 站的日均客流有望在2025年跌出前十之列。


* APM线 虽在2023年有所反弹,但其日均客流仍难以接近2018-2019年的巅峰水准。其客流呈现明显的节假日特征,尤其是外来游客增加时往往会有显著的提升,据报道暑运客流大约是平时的2倍,预计短期内客流形态和量级都很难有明显的变化。


* 有轨电车 它于2023年交出了符合预期的答卷,客流效益虽不算很好但也说得过去。其中海珠有轨电车在11月已经缩站,失去广州塔旅游客流的加持后其客流也许会有明显回落。而黄埔有轨电车客流形态则更类似公交车,为纯通勤的局域加密线。至于 黄埔有轨 2号线什么时候开通,除了静待官宣外别无他法,但它开通后也许能实现1+1>2的局域线网效果。


今年可能开通的 新线



* 10号线首通段 目前轨行区已三权移交,年内开通不成问题。 它主要经过海珠老城区,沿线人口密度并不低,如果换乘通道进展顺利,它斜向通道的线位大有可为,站均进站应能突破1万大关,对应全线约20万客流,并一定程度缓解2、3两条南北干线的客流压力。 但它最重要的工程仍为3-10拆解,拆解后3号线南北两段才能得以贯通,提升其运力,同时3号线支线段的十余万进站客流也有望通过10号线前往其它线路,而不必给体育西路或3号线主线段增压。


* 12号线南北两段 目前同样实现了轨行区三权移交,年内开通不成问题。功能方面,12号线南段因赤岗站预计开通初期飞站,也无法通到东湖站实现与6/10号线的换乘,预计平日(非节假日)主要客流来源为分担4号线大学城三站的压力,将学生客流输送至环线,因此线路净增量可以忽略不计,本线客流能超过22号线首通段已经完成任务。相比起来,12号线北段作为白云区首条东西向干线,将有力串联白云区各自为战的几条线路(6/8/2,未来还将加入13/14),而且沿线人口也比较扎实,预计客流效益会显著好于南段,本线客流有较大希望击败9号线,甚至可以上望18号线的量级,也能形成一定的线网净增量。不过和10号线类似,12号线真正发挥强大的功能,还需等待南北贯通之日的到来,希望中段各车站早日提供飞站条件,早日实现全线贯通。


03

车站客流



自2015年以来,广州地铁公布了每年日均客流前十的车站。不难发现,2021-2023三年前十名车站名单保持稳定,只有内部排名微调。

其中: 体育西路站 仍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但较2018-19年巅峰水平同样下滑近二成,一方面是1号线等既有线的衰退,另一方面则是附近冼村等车站的助力。有一些爱好者认为体育西路换乘客流涉嫌“屁股不动”,Metro Bay认为在3号线和3北线没有全线贯通车的时代,这两条线路确实可以视为独立的两条线路,计算换乘客流无可厚非,但在贯通车比例增大的当下,将一部分换乘客流扣除也有其合理性(支线与北延段之间的换乘客流正确反映现实,必须保留),这个争议预计将在3-10号线拆解完成后彻底结束,但何时完成拆解也仍是个谜。



珠江新城站 虽在2023年仍稳居第二,但优势已显著缩小,接近2019年水平。而2024年底11号线开通后,从广州地铁官方公布的4次客流详情(2024年12月28日、31日;2025年1月1日、14日)来看,其工作日客流只能排到线网第三,较有代表性的1月14日总客流为29万余。而休息日客流则被公园前赶超,未进三甲之列,说明了珠江新城站的通勤属性要更强。该站客流下跌原因已在上文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嘉禾望岗站 虽也较2019年下降明显,近期客流波动也不大,但因珠江新城得到剧烈分流,其排名也终于晋级第二位。14号线二期首通段开通后应会有微弱下降,但明显下降快则等12号线全线贯通,慢则等14号线广州火车站开通。

公园前站 在2020-22年先是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休闲客流暴跌,后是因为8号线在陈家祠站实现和1号线换乘,车站遭到剧烈分流,因此排名在2021-22年掉到了第五位。但2023年它也迎来了复苏,日均客流以微弱优势回到四强,2025年因新线对其影响较小,日均客流有望进一步逼近珠江新城站,绝对值如有提升则更可能是外地游客增多所致,而非本地自然增长。

客村站 作为海珠最重要的换乘站之一,客流同样常年高企,2023年以微弱劣势退居第五。其客流主力应为前往珠江新城或琶洲通勤的打工人,因此11号线开通后应也会被大塘、龙潭等车站稀释,能否守住第五要看昌岗站脸色,但好就好在昌岗站……

昌岗站 自己和客村站差距也不算太小,而且海珠西部换乘车站比较密集,11号线和10号线依次开通后应也会形成相互分流,要站稳第五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线网角度来看,大换乘站客流被逐渐稀释反而是一件好事,说明某个单独车站、单独区间的压力能得到显著缓解,希望这个势头能得以保持。

广州火车站 在2022年因对外交流显著降低而掉到第9,但2023年又回到熟悉的老七之位,8号线西村站开通对其客流影响并不大。由于11号线广州火车站中期内都不会开通,因此它的换乘客流也不会有显著的变化,但进站方面也许受广州白云站分流会有一定下降。

车陂南站 是连续9年霸榜前十名的最后一站,但在2024年它成为了受线网变化影响最大的车站-最早是7号线二期的开通形成的过江通道分流,然后是天员拆解后21号线借道4号线再换乘5号线的增流,随后是3号线东延段开通后4-5进城改为4-3进城的超远程分流,最后是11号线重新打通天员区间结束了此前的短暂增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12、13号线新区段的开通,它的换乘客流也会被进一步分流,这座规模不大的双L车线路交汇车站也许终于能轻松一些了。

万胜围站 自2020年以来进入客流前十。和车陂南站相比,它受线网变化影响要小得多,3号线东延段、11号线等线路的开通对它都没有直接影响。考虑到前十附近的其它车站各有各的利空,因此它的客流应还能维持在前十行列,未来对它影响最大的可能是12号线赤岗站开通,届时大学城的学生前往8号线沿线就无需通过万胜围站了。

沙园站 自2021年以来连续3年进入客流前十,是资历最浅、根基也最弱的一个,其客流上位和8号线北延段开通有显著关系,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方向的换乘客流。但随着11号线及未来10号线等线路的开通,从佛山方向进入广州城区的乘客再次增添了多个选择,沙园站的重要性也将有所下降。假如它被挤出前十,目前来看潜力较大的也许会是陈家祠-沿线人口本就高企,又位于老城区中心,也许在13号线全线贯通前的这两年它都有一定的机会。


04

小结


最后,地铁客流既反映了城市人口和覆盖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们使用地铁出行的偏好,唯有持续提高全市人才吸引力、新线能解决大家出行的痛点,客运量才能水涨船高。希望接下来的新线,能尽可能摆脱不利影响,尽早完成建设,切实提升市民出行的幸福感。



如果您在阅读时有任何观点、想法、建议或勘误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哦

也欢迎领取 Metro Bay & Metro Delta

专属红包封面



- 往期精彩回顾 -

客流观察 | 广州地铁2024年客流

客流观察 | 广州地铁2024年12月客流月报

展望2025!大湾区四城地铁新线开通预测!

让我们在环线上相见!广州地铁11号线搭乘小攻略来了!

航拍 | 老城新辉!俯瞰广州11号线大环线西段,各站出入口抢先看!

深度 | 广州地铁11号线三座枢纽站或将暂无换乘!“虚拟换乘”是解药?

深度 | 广州地铁四期规划最新预测: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坎坷之路

建言 | 广州2035核心线网改善计划:这5条地铁线,可以这样调整……


- 广州最新专题推文 回顾 -

建设进度图: 广州地铁在建新线建设进度图【2024年12月】

大湾区城际在建新线建设进度图【2024年秋季篇】

季度总结: 季度观察 | 广州地铁各新线进度对比与开通日期预测(2024冬季篇)

深度分析: 深度 | 广州地铁11号线三座枢纽站或将暂无换乘!“虚拟换乘”是解药?
新线航拍: 航拍 | 金环添福!俯瞰广州11号线大环线南段各站,出入口抢先看!
Q&A: Q&A | 如何看待广州地铁12号线东段的初定站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