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我现在只用医美的!”“我要把其他面膜的钱省下来全买医美面膜!”……打开一些社交平台,经常能看到关于“医美面膜”的推荐。
“90后”女孩小李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使用“医美面膜”是在2014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做了激光治疗后,医生给她开了一款胶原蛋白敷料,其用法和外观与普通面膜类似,但价格高出好几倍。“薄薄一层,用完感觉比较温和。”
2018年前后,她发现这款敷料开始在网上爆红,并被冠以“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的名号。
今年8月中旬,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查询一些“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品牌,发现其销量巨大,其中一款品牌月销量高达40万单,还有两家店铺相关面膜销量均达10万单。
尽管国家药监局今年1月就宣布不存在所谓的“医美面膜”,但在一些网络销售平台上,依然能见到“医美面膜”的身影。
记者在某平台上搜索“医美面膜”时,出现的综合推荐虽已与面膜无关,但搜索“械字号面膜”时依然有1万多条信息,并有以“全能面膜”等为关键词的产品推荐。另一个电商平台虽然屏蔽了“械字号面膜”关键词搜索,但搜索“医美面膜”时仍有近2000个产品链接。
小李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在朋友圈和美妆博主的推荐中看到“医美面膜”的宣传,称其为“医院同款”,可以“祛痘淡印”,“适用于敏感肌肤”,“介于药与护肤品之间”等。
那么,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黑龙江女孩奇奇在朋友圈看到微商推荐购买了“医美面膜”。“我脸上容易长痘痘,看到推介的医美面膜有这么大功效,就买来试试。”奇奇说,实际使用效果让她很失望。
奇奇说,那些贴着“祛痘、淡化痘印”标签的“医美面膜”,自己使用之后感觉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一款“医美面膜”反而会刺激痘痘产生。此外,这些面膜承诺的“美白、抗皱”功效,用完后更是“几乎没有效果”。
据西南医院皮肤科医生陈奇权介绍,医用敷料主要用于激光、刷酸等对皮肤有一定刺激和损伤的临床操作术后皮肤屏障修复,其功效主要是特定情形下的镇静、舒缓、角质层水合保湿,并不能治疗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
专门从事面膜代理的妮妮告诉记者,市面上的“械字号面膜”在产品包装上的名称都标注的是“敷料”或“冷敷贴”,“但是为了让没用过的顾客更好地理解”,她在朋友圈发文时一直使用“医美面膜”的称呼。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石蕾认为,市面上的所谓“械字号面膜”,有些宣传过度了,“医美面膜”的叫法并不是专业名词,而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
北京盈科(天津)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高庆认为,“医美面膜”的概念利用了消费者和医疗人员之间的信息差,误导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一看到这个关键词就会想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