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从引领到追赶,外企已将中国当成顶级“试炼场” ·  2 天前  
新周刊  ·  什么样的城市,女性敢暗夜独行? ·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放弃了美颜滤镜后,我更愿意拍照了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青海两户6人中毒死亡:藏在下水道的致命“毒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真正的生活艺术,不可能从鄙视链中生长出来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8-13 08:30

正文

2014年2月11日,上海,日本当代艺术女王草间弥生个人作品展。去展览会不是为了看展,而是为了自拍。


你大概不会想到,鄙视这种人类社会的古老心理,有朝一日竟会发展成密密麻麻的链条,将我们的生活裹挟其中。


文/冯柒

 

最近,京沪深蓉的相亲角又火了。有观察者总结出一套“中国式相亲鄙视链”,不仅爱情万岁让位于明码标价,连属相这类荒诞的硬指标也进入“相亲价目表”当中。

 

硬指标就算了,连个人精神领域和文化生活也抵挡不住鄙视链的触角,读书、旅行、听音乐、看电影通通暗含鄙视链。《中国有嘻哈》风靡全国后,嘻哈仿佛一时间屹立于音乐鄙视链顶端,有些人摇身一变成了嘻哈“资深玩家”,在朋友圈里用freestyle来diss别人。

 

鄙视链对我们的生活“软硬兼施”,正将每个人的生活揉碎,全数扔进一个角力场中——有些人可以从中获得优越感和得胜感,但更多人患得患失,即使有车有房,依然觉得自己随时可能成为链条中那个被鄙视的人。


不止音乐,无论什么爱好,都免不了被安上鄙视链。图/Burst

 

鄙视链,加剧了中产的焦虑

 

中国人有钱了,他们以消费的方式学习到底什么才是好生活。

 

鄙视链安抚了他们内心的急迫,建构起物质方面的中产外壳。买什么房子,开什么车子,背什么包包,戴什么手表,读什么书,去什么地方旅行,怎样教育小孩……他们觉得,只要在鄙视链条中找到位置,就能在各方面“碾压”别人。

 

但是,实现“中产梦想”的过程障碍重重,压力和焦虑对中产身份认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最近,一篇《月薪3万,还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在朋友圈热传。这位月薪3万的企业高管妈妈,女儿在广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部分支出都是老公搞定,最近却连买衣服都没钱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

 

账是这么算的: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放假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上个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里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高管妈妈说:“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国际夏令营活动风靡中产家庭,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寒暑假将孩子送出国游学。图/sycamoreimm

 

人人为之,你没有理由不为之。人们不得不采用烧钱的博弈,在鄙视链中争取上游的位置。但鄙视链本身是一个“体面”的陷阱,它是一剂麻醉药,让人产生幻觉:只要以金钱换取了鄙视链上的“符号”,你就和你消费的商品处在同一级别上。


这种幻觉,很容易会在残酷的竞赛场上破灭,比如微信朋友圈。你一边晒着你的旅行诗意,别人也一样:今天张三浪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明天李四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窝一个下午,后天陈五举家去迪拜六星级酒店过周末……即使花了35000元给孩子过暑假,保不准朋友圈里还有多少张阿姨、王叔叔带着孩子满世界睡五星级酒店,而且比你走得更远。

 

缺乏对生活的独立思考,便极易迷信鄙视链,继而随波逐流,热衷于无意义的自我标榜。在鄙视链背后,其实是焦虑的叠加——以为富余,实则空虚。

 

莎士比亚书店是巴黎人的文化天堂,也是很多中国人的打卡胜地。图/橙新闻


空虚的“诗意”,只能是一场白日梦

 

诗意,是中产用来安慰自己的好词——拥有诗意就是真中产,没有诗意就是伪中产。诗意在鄙视链条里,装饰着中产的梦。

 

鄙视链,广泛应用于文艺生活格调的彰显。比方说,听独立音乐的瞧不起听主流音乐的,听摇滚的看不上听民谣的;看托尔斯泰的瞧不起看米兰·昆德拉的,读村上春树的看不上读杜拉斯的;喜欢诺兰电影的不屑一顾大谈王家卫的,迷贾樟柯电影的看不惯热衷冯小刚的……


王家卫的电影镜头语言极其考究,却被“高级文青”鄙视为做作。图/东网

 

有人说,世道变坏,是从嘲笑文艺青年开始的。于是,文青不得不寻求鄙视链,发明出一个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的词:伪文青。假如遇到一个人,他说他喜欢村上春树,你可能会嫌他是装模作样的伪文青,然后自己说出一个名字超长的外国作家,如果对方脸上出现一点困惑的神色,你就轻松获得了优越感。


直到有一天,你和另外一个朋友谈论孟京辉的经典剧作《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如何具有实验意义,对方竟轻描淡写地说起在法国偶然看到的一部朗贝尔原版剧作《爱的落幕》如何发人深省。你讪讪一笑,沉默在空虚的心上击出一声哐当。


《爱的落幕》原版剧照。

 

中产喜欢谈格调,而格调不是凭空而来的。梁文道说:“觉得别人比自己俗气,总是欣赏着自己其实永远无法企及的深刻,这才是一种媚俗。”热衷谈论鄙视链并享受其中的人,往往是人群里最媚俗的那部分。

 

鄙视链希望提供一条诗意栖居的捷径,把艺术生活符号化、标准化。比如文青一定喜欢背帆布袋(不分场合地用),并且喜欢山本耀司的衣服(不一定买得起),周末必逛美术馆(一两个小时走马观花、拍照发朋友圈也算)……在中国,这种情况很常见,习惯短时间大规模地做成一件事,但显然,文艺没那么快。

 

去年在社交媒体圈很火的“丢书大行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英国演员、学霸女神艾玛·沃森去年在伦敦地铁“丢书”,选书很有品位。图/thatsmags.com


这个行动源于英国,发起方是一个活跃于女权运动的组织,邀请的明星艾玛·沃森本身就关注女性权益,选择的书籍也与此相关。在英国人的生活里,人们早就有在地铁上读书看报的习惯,书籍的流动非常自然。但到了中国,丢书的结果,重点在“丢”而不在“书”,活动发起者声称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多地参与阅读,可是在中国大城市通勤时间的地铁上,根本连挪动身体的空间都没有,遑论读书。

 

很多原本诗意的行动,移植到中国,常常是一个空壳。


中国版丢书活动,营销远远大于情怀。图/新闻晨报

 

生活艺术家,不是用鄙视链装出来的

 

在人人急于镀金的时代,看上去什么都有,但细细一想,很多事情经不住推敲,轻轻一碰就碎。

 

当诗意被等同于某种获取物质享受的能力,它就无可救药地沦为平庸的代名词。鄙视链提供的是好生活的幻觉,不是诗意的本质。

 

什么是诗意生活?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是一种生活艺术,亦是宝贵的人生态度和品质。中国人的生活向来缺乏仪式感,但倘若急切地将所有诗意活出一种形式,完全不走心,就等同于毫无意义地浪费表情(俗称“装”,而且装了还不讨好)。

 

如今,精品咖啡店如雨后春笋般四处生长,很多人以极大的热情“装”在网红店里。喝咖啡的鄙视拍照打卡的,喝手冲单品咖啡的鄙视喝意式咖啡的,90+的日晒西达摩又比苏门答腊曼特宁有品。站在吧台后面的咖啡师,笑而不语。


人们疯狂地追捧网红店,只是想站在鄙视链的上游。图/视觉中国

 

每个人不管过得舒不舒服,该跳舞的还得跳舞,都得找到一个正确的姿态生活下去。而这种姿态,肯定不是从鄙视链中学来的。身在鄙视链,难有生活家。

 

真正的生活艺术家,必定是有态度的。所谓文艺鄙视链,他们向来毫不关心,只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台湾的生活艺术家吴清友,本着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初衷,为台湾人带来了诚品书店,在商业时代里创造了另一种生活的选择。

 

电影《一页台北》的清新故事就是从书店开启的,而书店就是台湾人的生活方式。图/新浪旅游


大陆的生活艺术家,也希望为人们提供这样的生活方式,于是有了广州方所书店。微妙的是,方所书店却常常人满为患如旅游景点,连块坐下来看书的地儿都是奢求。然而,很多人并不在意,仿佛只要常驻这个文艺空间,就是个具有艺术格调的人。


在方所书店,逛书店如逛街一般熙熙攘攘 。图/视觉中国


生活艺术家所理解的格调,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他们以理性的方式,严肃对待生活本身,从岁月经历中自然萃取出自我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形式各异的生活习惯和细节,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生活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节奏的紧张,而是内心状态的焦虑。在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里,怎样成为生活艺术家,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


懂得生活的人,处处都有生活。图/Leah Kelley

 

其实,时代提供了逗留的时空,生活依然充满可能。只要你愿意,默默耕耘,细细咀嚼,探求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你也能放下鄙视链,成为有态度的生活艺术家。

 

生活艺术是一艘船,在时代的洪流里纠结过的人,你或我,都可以坐在上面,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以登陆的岛屿,成为时代的摆渡人。


艺术生活最大的敌人,是内心状态的焦虑。图/Adrianna Calvo


时代康桥,时代地产花都开篇之作,以生活艺术之名,造就城市精神空间。

 

819日,聚焦时代康桥。“我在狮岭,影响中国”系列活动盛大启幕,全新营销中心及“紫鸢”185㎡视觉系样板房鲜颜绽放,《我在狮岭上》城市人物微电影预告片献映花都。

 

与康桥相约,做有态度的生活艺术家。




 互动投票 



你曾经被鄙视链伤害过吗?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留言最精彩点赞最多的前10位读者

小新将会送出由时代康桥赞助提供的

野兽派THE BEAST精美【紫鸢】永生花

用唯美礼物安慰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