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杂志社

广州番禺区:厚植“无废”理念,共创绿色校园

建筑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4-05-08 14:4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围绕市、区垃圾分类工作总体部署,在全区学校开展“新时尚无废校园”创建活动,提升校园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水平,强化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开展垃圾分类校内校外实践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区的良性互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助力“无废城市”向纵深推进。番禺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无废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生活垃圾产生,而是生活垃圾得到最大程度回收利用。创建‘无废校园’,也是为 了进一 步培养青少年绿色生活行为习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统筹联动“一盘棋”

校园是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场所,更是创建“无废城市”的重要阵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良好生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在垃圾分类中带动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番禺区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为目的,将“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理念融入学生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通过“小手拉大手”,让30 万个学生带动 30 万个家庭,辐射 200 万人口,形成全社区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

“无废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统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番禺区城管局联合区教育局、区供销联社、各镇街合力开展“无废校园”建设,指导督促学校制定垃圾分类工作制度、规范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打造新时尚“无废校园”,实现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区城管局指导学校合理配置垃圾收集容器 ;区教育局统筹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区供销社定期组织可回收物回收活动,组织对校园分类出来的高、低值可回收物做到应收尽收 ;镇街协助、指导辖区学校开展“无废校园”活动,配合学校对厨余垃圾、绿化垃圾收运和资源化利用各类垃圾 ;学校作为新时尚“无废校园”的活动主体单位,负责制定管理机制,完善硬件设施,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实践活动,实现校园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各方协同发力,逐步构建部门联动、镇街协调、学校落实、师生参与的工作格局。

食堂规范设置垃圾收集点,并张贴标识

管理标准“规范化”

坚持“生态环保、应分尽分、就地就近”的工作原则,番禺区引导学校建立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有效形成垃圾分类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制定实施方案、组建工作队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成立学生垃圾分类督导队等措施,实现全校师生联动,落实垃圾分类工作要求。

完善硬件设施, 规范设置“一房(垃圾收集房),两区(绿色无废实践区、图书共享区),三点(收集点、暂存点和回收点)”,并按标准要求设置标识指引,达到废弃物的“可见、可减、可用、可消”。细分生活垃圾并规范垃圾投放、收集、贮存和转运工作,厨余垃圾就近就地生熟分类处理,可回收物全部回收再生利用,绿化垃圾及树叶单独破碎回填,有害垃圾集中处置,达到其他垃圾减量最大化,实现基本零排放。

宣传引导“常态化”

垃圾分类围墙画、憨态可掬四色吉祥物、清晰的分类指引、新时尚园地……走进仲元中学的校园,可见垃圾分类元素散布在校园各处。校内便捷美观的投放收集亭、形式多样的宣传栏,时刻向师生们传递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敦促养成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好习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无废”理念融入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中。

番禺区各学校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设置垃圾分类宣传专栏和公示牌,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把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班级微信群等形式进行渗透式垃圾分类科普教学,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常态宣传氛围。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青少年志愿服务队,打造“少先队”示范桶点、“共青团”示范桶点,引导师生精准分类。

餐厨垃圾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也是“无废校园”创建的重要一环。番禺区各学校加强食堂管理,落实按需点餐、配餐等制度,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倡导全体工作人员和学生“文明用餐”,日常开展“光盘”行动,引导师生杜绝浪费,培育“无废”理念在校园生根发芽。

资源利用“最优化”

利用“物联网 + 回收”方法构建智能回收新模式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创新,对于落实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文明绿色环保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番禺区城管局不断探索推进校园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有效路径,在试点学校投用一批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设备,开启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这种搭上科技快车、借助“互联网 + 垃圾分类”的智能回收神器一经亮相,就受到了学校师生的欢迎。

与传统环保驿站的运营模式相比,智能回收设备外观新颖、操作简便,依托硬件与软件的交互系统设计,可实现校园可回收物快速交投。并且,通过设置了奖励机制,建立以学生积分为基础的互动平台,通过扫码进行用户识别及称重,实时给予积分奖励。学校对每月积分达到确定数值的学生给予奖励,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自“新时尚无废校园”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无废”理念在中、小学校园中得到进一步贯彻。未来,番禺区将深化落实“无废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发挥创建“无废细胞”的带动引领作用,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以点带面层层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大变化。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4年第8期


辑:袁奂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