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官方订阅号,为CCF会员及计算领域的专业人士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不到4折!KAYANO ... ·  10 小时前  
超级数学建模  ·  埃里森放话“48小时AI定制癌症疫苗”:是颠 ...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男人的内裤,怎么这样了?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国家地理Look ... ·  5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第一批DeepSeek开发者,已经开始逃离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计算机学会

AIGC时代的工程师文化转型与技术创新:CCF CED 2024中国计算机学会工程师文化日精彩回顾

中国计算机学会  · 公众号  ·  · 2024-09-30 17:00

正文



本次大会以"AIGC时代的工程师文化转型与技术创新"为主题,40余位业界专家、行业领袖带来精彩分享。



9月27日至28日,CCF CED 2024中国计算机学会工程师文化日在杭州圆满举办。本次大会以"AIGC时代的工程师文化转型与技术创新"为核心主题,汇聚了40余位业界专家、行业领袖,系列活动涵盖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开园、工程师文化日分享活动,以及杭州标杆组织参访之旅。

工程师文化日分享活动分为大会开幕式、CED大咖说成长、工程师脱口秀、五大分论坛和展区等多个板块。CCF会士、秘书长唐卫清,CCF副理事长、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 CCF会士、蚂蚁集团副总裁、OceanBase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阳振坤,彩食鲜副总裁兼CTO乔新亮,快手集团副总裁李伟博等多位技术负责人、工程师大咖出席了本次活动,分享了AIGC时代的技术创新、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高绩效研发团队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等热门话题。

大会开幕式聚焦技术前沿与创新洞见,CED大咖说环节探讨产业洞见与团队智慧,工程师脱口秀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现工程师文化的多样性。五大分论坛分别围绕AI时代的工程师团队管理、创新视野拓展坊、AI时代的技术领导力、生产力革新的AI工具、以及打造属于自己的AI Agent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大咖们深刻的洞察、前沿的观点、生动的案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次大会的精彩内容。



CCF会员杭州活动中心正式启用



在CCF CED 2024中国工程师文化日正式开幕前,一场开园仪式在余杭区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举行。这次仪式标志着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正式启用,也揭开了本届工程师文化日活动的序幕。



开园仪式上,正式启用"CCF会员杭州活动中心",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余杭区结为"人才伙伴",这将为余杭区培育数字工程师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CCF秘书长唐卫清,CCF杭州分部主席、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姜波,余杭区五常街道党工委书记陶奇,余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委人才办主任张立,参与了启动仪式。这次开园仪式不仅展示了余杭区在吸引和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的决心,也体现了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在推动创新创业、培养工程人才方面的协同努力,为本次活动增添了不一样的意义。



开场和致辞



会议开场由CCF TF工程师文化SIG主席、msup 创始人兼CEO 刘付强 担任主持。他着重强调了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阿里巴巴在推动技术创新层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工程师文化日活动,充分展现出对工程师的敬重以及对技术革新的有力支持。第四届工程师文化日活动的报名人数超过一千,创历史新高。



CCF秘书长 唐卫清 对余杭区政府、阿里巴巴以及其他组织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赞扬了活动组织团队。他介绍了CCF在学术教育和产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包括为企业和工程师提供的多项服务。他还介绍了新设立的工程师奖, 旨在表彰在工程和应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并宣布了获奖者名单



余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委人才办主任 张立 发表致辞。他介绍了余杭2200多年的历史,强调其在经济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性。张立提到余杭是浙江经济强区,拥有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理想的环境。他对与会者表示了欢迎, 强调了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和工程师文化活动的意义,以及余杭为青年和工程师提供的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陈新 出席CCF CED 2024 会议并致辞。他强调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指示。陈新介绍了工信部在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方面的举措,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他表达了与 CCF 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工信产业人才建设的愿望,强调人才能力提升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CCF TF主席、Westar Labs CEO 杨卫华 致欢迎辞。他分享了从程序员到CEO的职业历程,强调技术力量和行业需求。他反思了技术组织文化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激发团队创新的关键。杨卫华介绍了工程师文化讨论平台如CCF TED,以及他们提出的文化宣言,包括科技向善、责任担当和终身学习等核心价值观。



余杭区政府领导和CCF领导共同启动了“工程师文化日开幕”仪式。他们分别是CCF秘书长唐卫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施黄凯,共青团杭州市委副书记许江晨,CCF副理事长陈健,CCF副秘书长束庆山,余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人才办主任张立,余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梅建胜,CCF TF工程师文化SIG主席刘付强,蚂蚁集团副总裁、OceanBase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阳振坤,余杭区副区长张振伟和快手集团技术副总裁、架构治理部负责人李伟博。




CED大咖洞察:产业前沿与深度解析



如果问问大家心目中今年最热的技术方向是什么,我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AIGC!所以AIGC、大模型相关的分享也是本次大会的重中之重。

首先,CCF副理事长、并行科技董事长 陈健 分享了《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选型和性能优化》。陈健表示,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模型技术是驱动本轮人工智能浪潮的关键支撑。他详细介绍了大模型训练作为超算应用的特点,强调超算系统设计需要考虑计算、访存、高速互连等协同设计,避免出现木桶短板,从而为大模型训练提供高效的算力支撑。陈健还分享了他的团队在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性能优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洞察。



CCF会士、蚂蚁集团副总裁、OceanBase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阳振坤 分享了《从OceanBase看创新项目的选题和研制》。阳振坤指出,企业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过程中,产品、市场、技术、人员及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较高,成功率相对较低。他以OceanBase的研发过程为例,分享了在创新项目中如何进行选题和研制。阳振坤强调,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需要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判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江兴 远程分享了《开辟高效能先进计算新路径:变结构计算》。他指出先进计算面临的五大困境:性能与需求矛盾、带宽时延问题、效率低下、能耗高以及安全隐患。针对这些困境,邬院士提出"变结构计算"创新理念,基于"必要多样性"原理,实现多种计算体制"共生共存"。他呼吁中国探索结构计算新路径,以"绿色、智能、安全"的变结构计算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快手集团技术副总裁、架构治理部负责人 李伟博 带来了题为《快手工程师文化的演进》的精彩分享。他介绍了在不同阶段下快手技术团队面临不同的技术挑战,推动快手工程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既可以给同学们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同时增加团队的沟通效率,引导技术同学、业务同学双向奔赴。具体而言,快手的工程师文化为价值导向、问题驱动、技术为本、开放创新,即要求快手的工程师们从问题出发,不断提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要价值导向,解决问题要技术为本,开放创新;并且围绕着该价值主张,快手内部也进行了各种工程师文化落地的具体工作,如实时敏感词语音风控项目、“快手乘风技术挑战赛”、6自由度等技术的发展也正是开放创新的良好体现和践行。

最后,李伟博也呼吁行业关注工程师群体和工程师文化,打造利于工程师成长的环境,进而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CED大咖洞见:行业精英分享成长之路



在CED大咖说成长环节,彩食鲜副总裁兼CTO 乔新亮 分享了《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绩效研发团队》。乔新亮首先分析了伟大组织、卓越团队的五个特征,然后详细介绍了具体的落地举措。他认为,在AIGC时代,打造高绩效研发团队不仅需要关注技术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和协作效率的优化。乔新亮还分享了一些可以帮助管理者轻松打造伟大团队的管理工具,引发了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



喜马拉雅CTO 姜杰 带来了《技术变革期工程师成长的多维视角》的分享。他强调工程师需具备多维思考能力,包括技术、业务和管理等方面。姜杰以喜马拉雅的AIGC应用为例,阐述了多维思考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和业务价值。他呼吁工程师在AI时代要持续学习,关注人与组织关系,灵活运用方法论,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吴飞 分享了《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知识、能力与素养》。他指出AI作为通用技术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深刻改变人类与环境互动。吴飞从"至小有内、至大无外"角度介绍了AI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中的区别,思考了理解、使用和创新AI能力的形成。他强调"AI素养"已成为必备能力,包含知识、理解、技能和价值观。



杭州谐云科技有限公司CEO 王翱宇 带来了题为《云原生:云时代基础设施的第一生产力》的演讲。他介绍了云原生技术的背景、特点和优势,并通过多个实践案例展示了云原生在大规模基础设施管理、数字化转型和核心系统国产化等方面的应用。王翱宇还探讨了云原生技术如何为AI注入动能,强调云原生是AI的最佳底座,将加速AI的应用创新。




妙语连珠:大咖脱口秀精彩呈现



脱口秀环节一直是CCF CED的保留节目。在本次大会上,几位技术大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出了自己理解的技术管理和工程师文化,展示了工程师们的多面性和创造力。

沃趣科技的 魏兴华 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表演,题为《2024工程师创业避坑指南》。他以自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分享了七个创业建议,包括保持激情、团队互补、避免吃大锅饭、专注核心能力等。魏兴华用轻松诙谐的方式探讨了创业过程中的挑战和陷阱,为工程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洞察。



致效企业管理咨询创始人、《全面效能》作者 李云 带来了《那些令人担忧的大厂乱象》。李云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示:“工程师是工作环境的顺应者,也是工作环境的塑造者。当工作环境对于工程师个人和软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时,我们希望工程师成为新工作环境的塑造者,而非成为旧工作环境的受害者。”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揭示了一些大厂存在的问题,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津津乐道播客网络创始人 朱峰 分享了《行业专家该如何树立个人品牌》。朱峰风趣地说道:“技术从业者往往被贴上‘不善表达、不爱社交’的刻板印象。这种形象在增长时代或许还能奏效,但在如今的存量竞争时代,个人品牌和影响力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甚至是一种重要资产。”他结合自己在帮助领域内专家打造个人品牌并实现私域变现方面的丰富经验,为技术从业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前Thoughtworks亚太 区Excellence Program Director 则给大家带来了《当问题比答案重要》的脱口秀。他用 Cynefin 框架解释了使用 AI 大模型的人的思维的变化,表示在 AI 时代,提出问题远比给出答案更重要。



这些精彩的脱口秀不仅展示了工程师们的幽默感和创造力,也深入探讨了AIGC时代工程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引发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和深入思考。



五大分论坛:思维碰撞的舞台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五个分论坛,深入探讨AIGC时代的工程师文化与技术创新。

分论坛1:AI时代的工程师团队管理


AI时代的工程师团队管理分论坛由杭州织数智能 CEO 沈淦 担任主席。该论坛深入探讨了智能化时代下,如何将AI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入工程师团队的高效管理之中。

同程旅行出行事业群CTO 王晓波 带来了题为《AI与团队管理的奇妙化学反应》的演讲。他详细阐述了AI技术在工程团队管理中的应用,包括自动化任务管理、数据驱动决策、系统指标管理和创新效率提升等方面。王晓波还探讨了AI管理的挑战与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AI在项目管理、代码审查和线上应用巡检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最后,他对AI与人类协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强调了AI赋能团队的重要性。



观远数据联合创始人兼CTO 张进 分享了《大模型应用开发在ToB领域的实践原则》。他强调大模型本质是生产力变革,初期需技术团队主导产品孵化,但需遵循实践原则以避免误区。张进基于观远数据构建ChatBI产品的经验,分享了成功和失败案例,回顾了产品发展、技术落地和团队管理历程,为ToB领域大模型应用开发提供了实践指导。



凯捷中国副总裁 万学凡 带来了题为《AI时代的研发管理实践》的演讲。他强调了AI时代研发团队建设的三个核心:通过AI辅助编程提升效率、建立统一的流程和工具标准化研发过程以及通过培训赋能建设学习型组织。万学凡详细介绍了GenAI辅助编程的应用方向和实施流程,并展示了一站式开发工具概览和数字化能力培训图谱。他强调研发团队应保持目标驱动、结果导向、持续学习的文化。



杭州织数智能CEO 沈淦 分享了《AI应用开发工程方法迭代实践与思考》。他指出AI时代工程团队面临新挑战:研发工作与AI密切相关。沈淦介绍了团队在AI项目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迭代找到适合AI应用开发的方法。他强调传统工程方法需要调整,并分享了对AI时代研发工程的思考。



与会者纷纷表示,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管理工程师团队、如何在ToB领域开发大模型应用,是每个技术leader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分论坛2:创新视野拓展坊


创新视野拓展坊由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 苏杰 担任主席。该论坛集结了来自各领域的思想领袖、行业先锋和创业家,共同深入挖掘创新的无限潜力,拓展认知边界,点燃创意的火花。

Rokid M-工作室负责人、资深OS技术专家 曾滔 带来了题为《AR黎明:工程师如何拥抱AR时代》的精彩演讲。这场演讲深入探讨了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未来的影响。他阐述了AR如何彻底改变我们与信息和环境交互的方式,强调这是继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技术变革。并探讨了AR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工程师应该如何准备和适应这一技术变革。



同程旅行集团产品总监 陶璿 分享了《AI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她结合自己10余年旅游行业经验,通过三个案例阐述了AI创新应用:用户产品设计、智能出行助手和AI Agent。陶璿认为应以AI为工具,为用户提供价值和创新体验。她的分享展示了AI在旅游业的应用,并提供了产品创新思路。



向量方程CEO 沈仁奎 带来了题为《AI驱动的视频革命》的演讲。他阐述了短视频对各行业的影响,介绍了AI如何重塑视频生产方式,将传统的线性制作流程转变为提示交互式的制作范式。沈仁奎还探讨了AI视频模型如何重构视频产业链,分析了AI视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通过商业化案例展示了AI视频在广告、房产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本论坛的最后环节,CCF TF知识图谱SIG主席 王昊奋 曾滔、陶璿 一起就“如何创新拓展”展开了热情洋溢的Panel会谈。



这个分论坛不仅讨论理论,更注重实践与应用。与会者在这里见证了那些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思想如何孕育、成长,并最终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实际力量。


分论坛3:AI 时代的技术领导力


前保时捷数字科技CEO/CTO 张骏峰 分享了《帮助CTO提升的一些有效原则》。张骏峰结合自己20多年的职业经历,从0到1打造保时捷数字科技中国团队的经验,详细阐述了CTO在技术、管理、战略等多个维度的成长路径。他强调,优秀的CTO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实力,还要具备出色的战略思维、领导力和沟通能力。



蚂蚁消金CIO 刘义 分享了《蚂蚁消金"数智+"科技战略探索AI技术领导力》。刘义介绍了蚂蚁消金如何结合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思考并实施数字化转型策略。他详细阐述了蚂蚁消金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数智化)构建新型领导力框架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努力推动业务创新,增强科技竞争力,并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刘义的分享为金融科技领域的AI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技术布道者 苏洋 带来了题为《AI时代的技术取经人》的演讲。他以西游记取经为比喻,分享了从传统到AI时代工程师角色的变化,强调了AI时代工程师需要具备的五大关键技能:持续学习、创新思维、伦理意识、人机协作和领导力。苏洋还探讨了AI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通过个人经历和实例展示了如何在AI时代不断进化和创新。



北京百分点科技CTO 刘译璟 带来了题为《从"做事"到"立心",一位软件工程师的成长感悟》的演讲。他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从技术研发到管理团队,再到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刘译璟强调了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他认为,真正的成长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内心的成长,要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本论坛的最后环节, 张骏峰、刘义、苏洋、刘译璟和网易副总裁汪源、达观数据董事长陈运文 一起就AI时代的技术领导力展开了热情洋溢的 Panel会谈。



分论坛4:生产力革新的AI工具


生产力革新的AI工具分论坛由百度文心快码总经理 臧志 担任主席。该论坛深入展示了AI技术在团队协作和生产工具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揭示了AI如何成为提升工作效率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得力助手。



百度工程效能部主任架构师 李辉 带来了《大模型驱动下的研发工具应用实践与人机协同探索》的精彩分享。李辉说:“随着生成式AI与大模型应用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积极拥抱AI,其中软件研发作为大模型应用的一大领域,也将其视为划时代的生产力工具。”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说明了大模型技术为软件工程领域带来的诸多变革,分享了AI技术对现有DevOps流程与工具的重塑。李辉还结合百度内部的深入实践与探索,分享了百度在智能化研发工具建设与应用落地方面的宝贵经验。



商汤科技Copilot应用技术负责人 张涛 分享了《基石、路径、远山——大模型助力团队提效的技术探索》。张涛指出:“不同于以往的技术革新,大模型的智能涌现开拓了人类的想象力边界,让很多之前由于机器智能水平限制无法实现的设想,开始蹒跚起步。”他深入探讨了当前的大模型如何为提升生产力助力,并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展示了大模型技术在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