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下属自媒体,旨在通过传播教育常识、更新教育理念、发起教育讨论、发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与社会大众一起追求好的、理想的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同济大学AFM:限域效应优化电化学膜中微污染 ... ·  19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北化贾晓龙/杨小平团队、南昆大王浩团队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南京林业大学陈楚楚 Carbohyd. ... ·  3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王京霞研究员团队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思想网

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从一线小学教师视角看教育创新

教育思想网  · 公众号  ·  · 2024-09-19 12:40

正文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小王子》


观察大使: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小学数学教师 钟生慧
观察目的

有幸成为第5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观察大使,我尝试着从 一线教师的剖面 ,对 教育创新进程中的一些思考 进行记录。

主要问题

聚焦于 教师如何通过专业发展与精神成长来适应教育领域的变化和挑战, 在大会开始前 我带着这2个问题:(1) 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 到底是什么 什么样的关键词能比较准确地概括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2)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师在小学数学的 课堂内外需要准备什么,又该做些什么, 从而通过课堂改革来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

原因解释

当下,核心素养、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式学习、多元评价、AI教育、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等等诸多词语涌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些层出不穷的创新词语背后是否有不变的东西。 未来教师素养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作为一线教师, 该如何在 课堂内外 去践行 带着这样的问题,好奇于当下的教育者们会如何回答,我开启了本次创新教育大会的三天学习探索之旅。

问题 1 : 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 到底是什么 什么 样的关键词能比较准确地概括 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 坚教授提醒我们教育要 警惕学业过剩,学生从60到80是进步,然而,从90到95、98、99和100, 分数在增 ,人的独立性、 造性在下降, 分分必较决定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少讲授,更要引导学生 充分暴露其真实的困惑和迷思 和学生一起去讨论和研究问题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警惕功利化、短视化办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做应试卷”不是教育强国的真正所需,我们需要的是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抓住当下的战略机遇‘破五唯’。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会长、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李希贵校长以“AI时代如何做教育”切入,提出 学习是人的天性 但教育却不是 ;教育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北京第一实验学校通过实施 任务学习 、设计 任务连续体 、发展学生的 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可以领导人工智能的人。在常规教学中如何做教育, 学生学会验证多个可能答案或解决方案 比单纯寻找一个标准答案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而伴随AI时代的到来,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周玉亮老师则提醒我们,教师的职责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并善用AI和其他工具。未来的教育将需要更多的 情商和跨界协作能力 以应对这个无边界的世界。
一点思考

不难发现,相比于关注儿童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寒暑假报班等现实,学者们更在意儿童的 创造力 想象力 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很难让我如起初希望的那样,找到一两个关键词概括未来教师的素养。但是学者们的分享让我想到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教授关心伦理的核心概念“ 活着的人永远比任何理论更重要” 社会无论怎样发展、教育无论怎样创新,教师的素养必须要立足于 儿童本身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儿童的生活环境 本身,真正“关心儿童”。教师应与学校协同起来,致力于营造关心生命、关心人与世界的儿童成长过程。

问题 2 :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内外需要准备什么,又该做些什么, 从而通过 课堂改革来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

南京赫贤学校张宏伟老师从全景数学全景育人的出发点阐述了 认知的完整、体验的丰富。 张老师让学生学会兼用中西方文化视角看数学和看世界,使老师们切身感受到“数学教育不止于数学,它即是在毓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把“人”放在中央, 以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本,去设计学科课程和实施学科教学, 追求数学教育的“ 学科之用 生活之用 人性之用 深圳外国语学校周鹏老师启发我们,语文教师要 寻找最优的语料 ,并在最优的语料之中 传达最优的思想 ;其次便是与学生在倾听与对话中一起提炼与创造。通过语料的分享与对话,激励学生不断地走,不断 观照自己和属于自己的世界
家庭实验室计划发起人陈耀老师谈到,教师应具有独到的课程意识,作为观察员、评论员,致力于培养 让学生怀念终身的素养 。深圳实验小学周其星老师,以诗歌为载体,倡导“兴之以诗,新之以思”, 在众生喧哗中,找到自己的语言,重塑自己的价值。 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张轶超阐述到学习是一种时空之旅。学习要与人类的知识互动, 要与古往今来的求知者(和知识的创造者)互动 。在社会发生变化的转折性时刻, 教师更要找到笃定的事情并坚持做。 杭州万物启蒙创始人钱锋老师从两种知识到一种学习,启发我们去思考,“ 离孩子最近的教育是什么 ”把好的东西(有待于儿童去研究的事物)放在最接近儿童生活环境的班级中去实现,本身意义重大。
一点思考

“关心儿童”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实践为何、如何实践。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立足于他们当下在做的事情,给了我一些启发。在课堂内,

教师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学科做点什么。就数学学科而言,老师的角色不是知道答案的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同者。教师需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