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两天看了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金融茶,又有个品种突然崩盘了。
其实这个金融茶出问题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之前那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好像叫什么昌X茶,这次好像是叫泛X茶。
每次虽然出问题的茶名字不一样,但是基本的底层逻辑,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本质上“金融茶”是对非金融产品的市场性炒作,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也很多,你把茶叶换成“荷兰郁金香”“君子兰”都是一个道理。
虽然针对的标的不同,但是操作模式却很简单,首先对一个产品进行策略包装,再进行价格操纵进行回购。
之所以进行价格操纵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购买以后,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和回报。
这个
过程中大家持续的“击鼓传花”,最后落在谁手里谁就是“接盘侠”。
因为金融茶炒作盛行,芳村茶叶批发市场过去很长时间,都被戏称为茶叶华尔街。
什么是“金融茶”呢,简单说就是把一些品种的茶叶,做成类似理财产品的东西。
下游客户凭借一张“提货单”,而不是茶叶本身买卖获取盈利,这种模式在业内被称为金融茶。
通常多数金融茶的交易环节里面,会涉及四方人马:茶叶公司、渠道商、投资者、平台。
流转方式也很简单,渠道商从公司买茶卖给投资者,投资者等到约定期限,再把茶再卖给平台,平台最后把茶还给公司。
在这个交易闭环里面,通常金融茶的价格会上涨很多,投资者在这中间账面是盈利的,最近一年多的两个案例都非常典型。
一年前金融茶崩盘的主角叫昌X茶,创始人之前是另外一个金融茶平台的
“十大优秀经销商”,据说已经通过这款茶实现财富自由。
昌X茶的模式就是在这款茶基础上的创新和改良,市场上大多数人都觉得它可能成为下一个爆款。
开始的时候,昌X茶也不负众望,在运行过程中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
不过仅仅三个月时间,价格就从最初的3.2万元/提,涨到最高价7.28万元/提。
老板的朋友圈也是流传着各路明星的宣传海报,这里面还有奥运冠军站台,品牌影响力在圈子里愈发增强。
因为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强,有经销商开始筹划年后开设实体店,投机炒家也盘算着价格应该能撑到春节。
这期间为了赚到更多钱,满仓、加杠杆的茶商不在少数。除了因为“炒茶”传统,更多因为熟人圈口口相传的信任。
只不过所有人没想到的是,
昌X茶的崩盘如此迅速决绝,连一个下车机会都不给这些人。
2023年11月爆发危机之后,之前售价5万元/提的茶叶,商家仅愿意用8000元的价格回购。
这等于是在一天时间之内,直接把价格砸到了脚踝,跌幅超过百分之八十。
大多数入场豪赌的人,都选择了认亏出局。因为你如果不认亏出局,基本上连剩下的钱都拿不回来。
你说这些入场豪赌的人,不知道这个游戏是击鼓传花么?可能比较少的一部分人不知道,但大部分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大家只是在赌这个游戏在自己进去这段时间不会崩盘,能让自己从中间赚上一笔。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当前这个游戏可以继续维系下去,代价就是要
吸引更多后面的人进来接盘。
这样前面进场的人才能赚钱之后顺利出局,因为前面进场的人赚的钱,大概率就是后面进场的人接盘的钱。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广州芳村茶叶市场上不止发生过一次,以后大概率也还会继续发生。
这第二个案例最近不是在时隔一年之后就出现了嘛,这次暴雷的主角叫“泛X茶”。
据说这家公司,被称为是茶行业的“新黑马”,也是过去两三年芳村茶叶市场的明星。
之前号称月收益超过15%,不少人不光压上了自己的积蓄,甚至贷款参与了进去。
据说在芳村茶叶市场里面,不买泛X茶的人算是另类,而且还要承担一定的精神压力。
因为身边人一直都在赚钱,大家嘴里也蔓延着“买一点没事”,“个个都买不用怕没那么快收网”的说法。
按照芳村茶叶市场里面一些店主的说法,“暴雷其实也不算突然,本身也不是什么正经普洱买卖。资金在里面运作好几年了,什么时候爆都是有可能的”。
有时候想想,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真相是,实现财富自由最快的方式其实不是财富创造,而是财富转移。
财富创造多难啊,利用人性里面的贪念实现财富转移的操作,可是比财富创造简单多了。
记得以前看过个故事,说有个商人拿着钱跑到一个村子里去收猴子,收购价格是100块一只。
村民们看到抓猴子有钱赚,纷纷跑到山上去抓。一个月之后,山上的猴子越来越少了。
这时候商人把收购猴子的价格提高到500块一只,村里的老百姓抓猴子更积极了。
可这时候想抓猴子却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山上的猴子之前被抓了一波,好抓的都已经抓住卖给了商人。
这时候商人的合作伙伴出现了,他拿着商人之前收购的猴子,450块一只卖给村民。
村民买到猴子之后,又可以500块一只卖给商人。村民看到倒手就能赚50块,然后大家争先恐后的去买。
后面商人看大家买的这么起劲,又把猴子的收购价提高到1000块一只的价格。
之前500块从村民手里收购的,又用900块的价格卖给了村民,这下村民更高兴了。
因为现在如果900块买进一只猴子,转手1000块卖给商人就能赚100块钱了。
这不是捡钱的生意嘛,这么好的机会不把握不是傻瓜嘛,于是900块的猴子又被村民一扫而空。
再后来商人又告诉大家,因为现在猴子稀缺,所以他打算把收购价提到1200块。
发出提价声明的同时,商人通过搭档又把自己1000块收来的猴子,投放到市场。
因为前面轻松赚了钱,这回村民们都疯狂了,每只猴子倒手就能赚200块,大家赶紧抢这批猴子才是真的。
不过很奇怪的是,这次等村民把猴子一抢而空之后,商人却再也没有出现。
其实猴子还是原来村民们抓住的那些猴子,几经周折之后这些猴子又回到了村里那些老百姓手里。
但商人却后面再也没有出现过,村民们只好每天一边喂猴子一边等待商人的出现,
然而收猴子的商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生活里面其实很多,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而且在生活里面不断重演。
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有时候是猴子,有时候是房子,有时候是数字货币,有时候是外汇,有时候是P2P。
要说每次这类故事的主角,虽然表面看起来貌似都是不同的,但其实本质上底层逻辑是相同的。
不同的点在于形式,相同的点在于实质。实质上这些不同的主角,都是用来投机实现货币交换的筹码。
不管是所谓的庞氏骗局、P2P,又或是炒外汇和传销,再或者是股票基金和房地产,只要功能是投机的筹码本质就是一样的。
投机和投资最大的不同,就是投机玩的是击鼓传花,研究的是人性的规律。
因为投机本身赚的利润是价格的波动,价格波动里面引发的追涨杀跌会把人性激发的淋漓尽致。
为啥楼市会出现“上涨无房源,下跌无刚需”的情况呢,还不是因为人性深层的追涨杀跌情绪使然。
而投资本身遵循的是客观规律和价值,你买之前首先要看这个产品值多少钱,能产生多少现金流和实际价值吧。
比如说你买个理财产品要看看底层资产,对比一下你买的价格和这个底层资产能产生的收益相比是不是贵了。
因为如果底层资产没办法支撑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话,那么这个游戏是没办法长期维持下去的。
很可以给你兑付的收益来自于下一个人的投资,这个游戏本身就变成了庞氏骗局。
再比如传销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本质上是拿后面进来人的钱,给前面人做兑付收益。
后面进来的人一旦没有或者数量跟不上了,前面的人就没有所谓的收益了。
我自己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被同学骗到广西去听过一个1040工程的纯资本运作,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当时去了好多老师给我讲什么风生水起北部湾,这里有国家大项目可以让大家分享收益,还给我讲了中间的分钱模式。
当时老师们是讲的云里雾里神神秘秘的,我非常不合时宜的问了一句,这东西收益来源是什么。
如果说就是这些被拉来的人头交的钱,那不就是资金盘,大家在玩一个庞氏嘛。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讲课老师的老师还尴尬的笑了笑,说这个问题你不能这么理解,后面硬编了一段话把这个事情才圆过去。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房地产上面,很多人在房价的高点跟着别人高杠杆买房,最近一两年都套的很惨。
原因是如果从价值规律的角度讲,房子本身是一种商品,价格是由供需钱三个因素决定的。
短期供给没办法增加,价格上涨阶段涌入大量的需求,如果这时候资金宽松钱又多,那么价格就会大幅偏离价值。
要知道不动产这东西买入以后,因为税费很高的原因,短期是没办法很快换手交易的。
在你持有的两三年时间里,可能周边的新房供给也上来了,需求因为限购限贷也减少了。
如果这时候再赶上资金收紧的话,可以说供需钱三个因素短期都不支持房价继续维持高位。
那么这个阶段我们会看到,因为情绪冲上去的价格偏离,这时候会逐渐出现回归。
你要知道买房很多人用的是杠杆交易,如果首付三成贷款七成的话,意味着回调百分之三十,你的本金就没有了。
所以往往在房地产情绪和价格的高峰期买房,往往遇到回调也会套的特别惨。
因为你在情绪高点进入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把房产当成是一个投机工具了。
而且介入的时间往往是流动性和情绪的最高点,后面流动性和需求回落的时候,往往情况也会比较惨。
要知道,房价最终是信贷加购买人群决定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拿出全款。
信贷的水停了之后,再加上限购限售以后对购买人群的资质也限制了,那后续必然会降温。
只是不同能级的城市,传导的速度快慢罢了。涨时候一二三四五依次传导,回调时候也是。
三年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限制政策,当时我们说
如果你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一定要买房的话,那么最好的方式只能是去打那种万人摇号的网红盘。
当时还有人会问这么难摇的话,摇不到怎么办。那时候回答说摇不到就继续摇,摇不到买不上反正也不会亏钱,你摇中了也不一定赚钱。
这类房产万人摇号的原因,是由于限价的缘故比旁边二手房低了百分之二十多,大家觉得买到就是赚到。
但实际上这个折价只是纸上富贵,不是说你摇到了就能赚到这个差价,仅仅是给了你个安全垫。
这个两成多的安全垫能让你在后面房价回调的时候,让你少亏点钱甚至可能还有点盈利。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在五年前
写过篇《
为啥你总做别人的接盘侠
》早就讲清楚了。
“
限购真正的意义不是为了涨更多,而是保护购房者的购买力!后面价格回调了,让这批购买力再来护盘,你非要限购开始了去炒楼买楼被套个几年也没办法。”
其实回顾过往的话,会发现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在过去二十年时间里,一直都是曲折上涨的。
每次国家放松各种限制,大家加杠杆往进冲的时候涨一波,国家收紧资金开始调控以后,开始了曲折的那一段回调。
往往曲折那段大家情绪最低落,最没有购买欲的时候,才是出手买房挑挑拣拣最好的时间节点。
很多人熟悉的资本市场也是类似的道理,为啥说低位、确定性、重仓这三要素很重要呢。
因为只有位置够低,大家的情绪才够低落,你拿到的筹码才会足够便宜,所以低位是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国家和资本市场是融资市,也是政策市。本质上每次大幅上涨,主要的驱动来源是资金推动以后估值的大幅扩张。
这个资金推动的动力,也就是确定性的来源,从过往几次市场波动的原因看基本是因为政策驱动。
满足了上面两个条件以后,就可以考虑是不是要参与,参与要不要重仓的问题了。
不过正因为过往我们整个资本市场的收益来源是估值波动,而不是业绩增长,所以资本市场的投机性整体更强。
也就是说,你从资本市场里赚到的钱,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估值波动带来的价差,而不是利润增长带来的价差。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很容易懂,你1块钱无人问津的时候,低位买进一家上市公司,到了10块钱高位逐步兑现。
这中间你赚到的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筹码交换以后,10块钱高位接盘那个人的。
这里可以看出,你买入的筹码本身并不产生价值,你赚到的差价是来源于估值波动以后,筹码交换以后的价差,这个价差来源是接盘的那个人。
所以往往每次估值和流动性扩张带来牛市的时候,其实对多数普通人来说,最后并不一定能从里面顺利赚钱走人,你是最后接盘那个人的概率更大。
毕竟不管这个牛市的底层资产是楼市、资本市场还是什么其他资产,其实最终输钱最多的是高位接盘的那些人。
原因是低位的时候往往无人问津,等到市场走到狂热阶段的时候,我们看到所有人都在讨论市场的盈利效应。
这期间存款开始大规模搬家,甚至有人贷款往里冲,人们的风险偏好在急速攀升。
每次当你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大概率意味着这一轮狂热快要接近尾声了。
因为已经快要接近估值和流动性的高点了。
等后面外面的钱再往里冲个一两波,可能也就跟不上了。
而往往这个时候看到市场的赚钱效应,拿着存款甚至从银行贷款加杠杆往进冲接盘的。
基本上都是对市场位置和估值没有判断,没有认清底层逻辑的那些普通老百姓。
等他们都冲进来没什么后续接盘的资金了,这轮上涨基本也就结束了,市场又重新开始漫长的阴跌。
从底层逻辑的角度讲,这也是为啥我们会认为,在某个阶段每次一个观点烂大街时候,基本意味着起码短期内这玩意要亏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