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雪球用户@水晶苍蝇拍 的十年投资感悟。作者过去八年的年化收益率为 33.35%。这篇文章除了投资的思考,作者还论述了人生的 80% 和 20% 与钱无关的东西。投资与人生的思考,贯穿始终。
文 / 水晶苍蝇拍
来源 / 雪球
好久没写长文了,今年恰好是 06 年接触股票以来的第十年,觉得应该为这不算很长但改变人生的 10 年写点儿东西。没什么题纲,想到哪里写到哪儿吧。
从 29-39 岁也许是人生中可能性最多的阶段。
因为这个年龄段兼具了理想、精力、初步的职业资历和社会资源,大多数人生层次的分道扬镳,大概都是起始于这个期间。
除此以外呢,就是个人角色的转变,建立家庭,成为父亲,同时又从鲜肉走向大叔。
坦率讲,现在的状态肯定是我 10 年前没有预期到的,虽然一路也有些小坎坷小麻烦,但总得来说自己算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偶尔也喷几句发发牢骚,但在内心深处是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恩的。
还是重点谈谈投资这个主题吧。在过去的 10 年里,除 08 年总流动资产
(除房产、车之外的所有流动资产总额,因为对于职业投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总流动资产收益率,它反映的是对所有可投资资产的综合配置能力,更真实和全面)
的增长为 -18%,其它年份均为正收益。
其中 06、07、09、13、15、16 年的收益率较高,而 10、11、12、14 年则很平淡。
如果刨除 06 和 07 年极高收益的不可复制因素,自 08 年末至 16 年末的资产增值恰好 8 年 10 倍
(几乎所有收益均来自投资收益,且此收益并未使用过杠杆。且自 14 年底以来帮助少数朋友打理账户的提成所得已经扣除在本收益统计之外)
,且这个收益统计其实比实际增值要保守——因为这 8 年的所有生活费用也不是个小数字,而这部分支出降低了同期的总流动资产收益率数据。
这当然算不得什么业绩神话,8 年的复合收益率不过也就是 33.35% 左右
(之前的 06 和 07 年虽然收益率极高,但有过多运气成分,暂不计入)
。但我比较欣慰的有几点:
第一,这 8 年从完全懵懂状态起步,边自学边实践,在历经多次复杂市场环境后居然从未受过一次重创;第二,学习进阶较快。
说实话,干点儿其它事儿十年磨一剑都应该有点儿成就了,投资却未必。 走正确的路特别重要,但很多人都是需要先把各种弯路都走个七七八八才意识到对的那条是什么,这么一折腾可能六七年过去了还没真正出发,更惨的是在折腾过程中自己大部队已经被消灭了。
如果把投资学习比作过迷宫的话,我大概抽根烟的功夫已经找到入口了,在迷宫里虽然也曾晕头转向过,但没有一次真正掉进大坑里。我明白的很多道理其实是通过看别人的惨痛经历学到的。应该说和我一起出发的一大群人里,我可能是第一批走出迷宫的,而且回头一看,跟出来的不多。
第三,站在评估自己的角度去复盘过去和展望未来,让我踏实的不是今天的我能力更强了,而是未来的我破绽会越来越少。
审视自己过去的投资成果有一个秘诀,就是如果成绩都是来自于抓住一个又一个的最牛股,或者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绝伦的交易,其实那真的是噩耗。因为这种事儿根本不是人类常态,它说明未来再现的概率在急剧的降低。但还好,我一直在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投资结果与常识挂钩,与长期的大概率更紧密结合。
总得来讲,过去的十年,特别其中 08 年到 16 年的 8 年里,我的投资记录呈现出较强的稳健性。这里确实有一些必然性,其中最重要的:
你是什么样的人,可能你的净值也就呈现什么样的曲线。
这里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性格品质,它并非源自投资,却很可能会在投资的世界里放大。
比如就我来说,稳健倾向的性格并非是在投资后才显现的。很早前的工作中,我管理下的项目无论进度、质量还是成本大多是相当可控和靠谱的
(做过项目管理的同学知道实际上这三者之间经常是矛盾的,这与投资又有一点像:收益率、安全性、持续时间之间也有类似的相互制约)
。我向来不喜欢失控的感觉,相比「爱拼才会赢
」
,我更相信
「
有备无患
」
和
「
谋定而后动
」
。
因为稳健的倾向,我有几次放弃了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机会,回头来看,似乎如果更敢赌成绩会出色很多
(06 和 07 年应该算豪赌,但那时是有退路的,也是当时阶段的理性选择,后面再讲)
。同样因为稳健的品格,又避免了几次判断错误可能导致的重大投资损失。那么,
如果投资是一个能持续几十年的工作,是敢赌更重要还是稳健更重要呢?答案不言自明。
很多人都曾希望找到投资的绝对真理,但真正学进去用起来会发现,矛盾无所不在,
「
绝对真理
」
本身就是一个陷阱。跨越这个陷阱的出发点,是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好的投资方法,第一必须高度贴合复利原理,第二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这些情况包括了性格秉性、理财期望、能力特征等。
所以你会发现,这两条里的第一条是普适的,所谓的投资门派差异其实都是表象,其本质一定要在复利层面上逻辑扎实可靠且实证长期有效;而第二条则是个性化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我几年前曾说
「
投资要有原则的灵活
」
正是此意。
有原则的部分不可动摇,可灵活的部分不必教条。
想明白了,投资想不顺不舒服都很难。没想明白,则很容易处于一种经常性拧巴的状态,既不顺也不舒服,弄不好还容易极端和偏执。
投资能力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有人擅长文艺,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编程,而我们只是恰好擅长在股票市场赚钱而已。当然,这绝非代表投资是容易的,甚至不代表投资总是顺利的。
以我为例,如果你截取
14 年的后 2 个月来看会发现我是个 loser。因为那两个月市场拔地而起暴涨几十个点,大量股票翻番,而我的净值却只有几个点的涨幅。又比如
15 年的上半年
,动辄翻番的股神频出,如果你这个区间看我的投资收益,不过也就是大体跟上市场而已。在这两个区间内,数据在证明我不太适合股市。
不过如果把统计期间调整一下,比如从 14 年 11 月一直拉到 16 年三季度末,市场经过了暴涨暴跌再暴涨再暴跌等 n 个循环,而我们的净值不慌不忙跑到了 120% 左右
(同期沪深 300 涨幅 9.6%)
;又比如把统计时间取到 15 年 5 月中接近市场顶部开始,到今年 3 季度末,沪深 300 同期是
-28%,而我们的净值是同期 +60% 左右。
如果再拉长点时间看,过去的七八年,每年也没创造什么神话,但一步步稳健前行积累下来,已经是人生级别的差异了。为什么成熟的投资人并不太在乎阶段性的收益状况呢?因为
通过一系列思维和行为上的进阶,我们终于让时间成为了我们最可靠的盟友。
每个阶段的收益都有其偶然性,但所有的阶段连续到一起一定是必然性在其作用。
虽然 10 年以投资的尺度来讲算不得很长,但已经足够浓缩出一个终极经验:
一切投资原理本质上都是对复利的解释和应用,你忠诚于复利,收益就会忠诚于你。
投资对于生活而言,并非都是冷冰冰的数字,投资的历程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果一个人总是有沉重的财务压力固然不幸,但一辈子从来没缺过钱我觉得其实也没啥意思。能有一个奋斗的过程并且获得成功,可能是最幸运的。但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投资的成功确实并不轻松。
芒格说
「
40岁才能真正做价值投资
」
大体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越来越感觉到投资要想做到
「
可持续的成功
」
(我想这大概是价值投资的根本目标)
,真的需要一种笃定的状态,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一定的资产规模基础,老话说
「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这可以从物质基础上祛除掉
「
一夜暴富
」
的杂念。
除了富二代,要达到这个基础怕是要工作很多年。
另一方面则是思想格局的稳定,
而这恰恰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研习,结合实践中的各种挣扎、试错、总结之后才能具备,并非轻飘飘念几句大师语录就能解决。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并非很年轻就能达到。
投资其实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和思想思维的一个分支,所以具体的研究和报表等等当然是要看的,但光是扎在报告和数据里,可能并不十分有利,而且肯定不是很有趣。
我个人觉得,多留些时间,静下心来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尽量不带偏见的审视我们生活的变迁和时代的脉动,往往能获得一些更深层次的感悟,并对具体的投资行为提供无形却厚重的信念支撑。
如果从具体的方法上说,投资人实现财务目标的路途与公司创造价值差不多,主要取决于对 R,N,G 三个要素的调动
。
R 就是收益率,N 就是持续期,G 就是资本规模。我曾经说过,对于一般投资人而言最好的模型是:初期极高的 R,而后期极长的 N。
这其实就是我在几年前的《人生财务规划的几个阶段》中说的,早期本金小而且年轻输得起的阶段,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下重注豪赌,追求的是一击必杀的高弹性。但到了资金规模化操作阶段,大幅折损的代价极高而即便小胜的绝对值已经不小,所以需要的是增强反脆弱性,保持稳健的高胜率为第一要务。
对于资产管理人来说则还有一个要素就是 G,这类似公司的增发扩张资本规模,但是比一般的生意对规模更加敏感。
特别是资本杠杆足够高以后,对于R和N的要求甚至都直线下降,这也是为何那么多从业者千方百计要去做大规模的原因。
从一般规律来看,投资人的进阶往往循着这样的次序:入门,其实就是找到正确的方向,否则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一辈子也是枉然;成长,这个阶段需要突出的寻找好机会的能力,侧重追求集中把握机会的高弹性,高
R 为王。但这个时候还远谈不上成熟,破绽也多,是崛起最快但也最脆弱的时期,大约是淘汰率最高的阶段,大多数人止步于此。
接着是成功,到这个阶段能力强不如破绽少,以高风险为代价的高收益已经得不偿失,不败的长 N 才是王道。
只要不作死,成功只是时间和程度问题;
伟大,这个不是能刻意追求的级别了,能力品格境界时势缺一不可。
对于职业投资来讲,最初的几年很关键。能在熊市开始职业投资是一种幸运。我压力最大的时候就是
11 和 12 年,这时距离 06-07 年获得第一桶金已经过去了 4
年,但市场却处于持续的下跌和低迷中。更重要的是由于离开职场已经较长时间,退路其实也不多了。随着家庭开支的逐渐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但反过来想想,
如果成功是唾手可得的,那还有什么含金量呢?
我现在很感谢那 2 年的历练,更感谢自己顶住压力坚持做了正确的事。当市场最困难的环境也无法打败最脆弱时期的你时,可能就是坚定走向职业投资之路最好的契机。
但我看到的却大多相反:在牛市自己最得意的时候决定去做职业投资,我觉得那大概率会害人害己。那之后某年后我曾在寺里取到一个签,上面的字倒是很符合回看最困难时期的心境:
渐渐浓云散,看看月再明,逢春花草开,雨过竹重青。
前面说了长 N,其实高可持续的投资不仅仅是专业领域本身的问题,还是生活策略的问题。
我发现要实现长 N 特别强调要有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的生活是第一位的。
近年出现了好几个非常勤奋的投资人英年早逝的案例,这实在是代价惨痛。必须认识到健康是实现长周期复利的第一保障。
除此以外,特别要恰当处理好欲望。健康的欲望是进步的动力,失控的欲望则是个生活的黑洞。其实投资做到某个阶段,你已经能算出来这辈子将不会再为钱烦恼了,但这与你不再烦恼是两码事,
而且钱解决不了的麻烦才是真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