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提供关于Kindle的一手资讯;支持点对点的Kindle服务咨询,包括购买、操作、维修指南;电子书推荐;以及产品在线购买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

豆瓣9.5,获奖无数的里程碑式杰作,入股不亏!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  · 公众号  ·  · 2021-07-30 0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国外艺术家基于《盲视》制作的动画短片

彼得·沃茨的《盲视》作为硬科幻领域的经典之作,被众多科幻爱好者与《三体》相提并论,称之为二十世纪东西方科幻创作的“双璧”。这本作品有21种语言版本,50多个奖项提名,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我们特邀硬科幻资深读者撰写了这篇通俗易懂的文章。



我们真的能够理解外星生命吗?


“想象你是席瑞·基顿。”

在我看来,《盲视》的这句开场白,有着《百年孤独》开场白一样的质感:“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话巧妙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缠结在了一起:马尔克斯站在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同时勾连起了过去和未来。

而沃茨在《盲视》开头的这句话,缠结的则是人称——“你”是读者,是第二人称;席瑞·基顿是小说主角,是第三人称;整部小说则以席瑞·基顿的第一人称视角写就。作为一个“综观者”,席瑞·基顿所发挥的技能正是“想象”—— 他理解他人的能力依赖于想象成为他人 。沃茨只用短短的一句话,就点出了《盲视》的核心观点:“我”到底是谁?

彼得·沃茨 ,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从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专注硬科幻写作

这本书的作者,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彼得·沃茨,曾经是一位研究海洋哺乳动物的科学家。他的处女作写的就是一个发生在深海的故事,所以他的小说有非常坚实的科研基础,每一本都有一个很长的后记,介绍小说中的点子来源于哪一篇研究论文,思路如何,等等。可以说读一遍后记,就相当于读了一篇研究综述。

他甚至为《盲视》这本书做了一个虚构的研究报告,讲述书中吸血鬼的科学设定。这在科幻作家里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也是少之又少的了。这也让读者的评价两极分化,很多人看不懂,看懂的人却会非常喜欢。甚至曾经有过一个读者问他:“我知道《盲视》已经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那它什么时候能翻译成英语呢?”

《盲视》的剧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个“第一次接触”的故事,这是科幻小说最核心的母题之一:这个宇宙之中,除了我们人类,是否还存在其他智慧生命?他们都长什么样?《盲视》出色的地方就在这里:书中所描述的,是一种完全异质的外星智慧生命,它来自星空,人类几乎无法理解。


电影《异形》

如果要找一个一般人对于外星人的大概印象,那么“小绿人”可能是标准答案:小小的身体和四肢,绿色皮肤,长着不成比例的巨大的脑袋和一双巨大的眼睛——基本就是套了个皮套的人类小孩。在《星球大战》里我们也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外星人,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皮肤蓝蓝绿绿,头上没有头发,但是有一条巨大的触手,或者耳朵形状变一变,两手两脚,也有眼睛鼻子嘴巴。一言以蔽之,就是造型设计师想偷懒,让演员套个皮套就开工。如果造型设计师更敬业一点,想要让外星人看起来更加异质,那它就会长得像昆虫或者章鱼,例如《异形》。

但是在那些科幻作品里,外星人与地球人的根本相似之处在于,他们使用的是同样一套概念体系:外星人也是“人”,是individual,有语言,有文字,使用声波交流,是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他们可以毫无困难地理解人类的大多数概念,与人类接触不久就学会了人类的语言。

国外艺术家基于《盲视》制作的动画短片

如果我们要在科学上较真,那么这种假设显然是毫无根基的: 我们真的能够理解外星智能生命吗

《盲视》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发现了外星智能(毋宁说,他们发现了我们),派出飞船,载着一船最顶尖的科学家前往外星智能那里,展开接触;而这个外星智能发现了飞船,与人类联系,称自己罗夏。

罗夏的名字并非是随机取的:它来自于心理学的罗夏墨迹测试。受试者看着一系列由墨迹组成的图片,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而他们眼中墨迹代表的形象,就说明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外星智能从地球泄露的电波中挑选出这样一个名字,意义大概是,他们只是一面镜子,人类对外星智能的观察,反映出的是人类自身的观念。

国外艺术家基于《盲视》制作的动画短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盲视》写的是一个第一次接触的故事,但是它的主题却关于人类自身以及自我意识的本质——正是由于有了外星智能罗夏作为对比,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看清楚人类自己的范畴。这就引入了小说最困难的部分:也就是书中的“我”,综观者席瑞·基顿。



你我沦为“哲学僵尸”?


沃茨并没有在小说的一开头就花一整章篇幅去讲述世界的设定,他反倒花了一章讲述主角席瑞·基顿(也就是“我”)的过去:幼年时期席瑞因为基因上的某种缺陷,导致大脑某些部分的神经网络的瑕疵,高度发达的医疗技术拯救了他的性命,切除了他的一半大脑,让他活了下来。但是在那之后,他从某种意义上就已经不再是人了:他失去了情绪,失去了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只能通过理性逻辑的外推来维持跟他人的互动。

沃茨没有系统性地讲述《盲视》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他假定读者已经是那样一个世界中的一员,把这些细节埋藏在行文之中,等着读者自行拼凑出来。这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读者如同侦探,将线索逐渐汇总,最后,voila!整个世界观完整成型。

彼得·沃茨的猫出现在作者介绍栏中
“每当我觉得自己的生存意志过于旺盛,我就会读一读彼得·沃茨。”——加拿大评论家詹姆斯·尼科尔(James Nicoll)(Whenever I find my will to live becoming too strong, I read Peter Watts.)

在《盲视》里的那个未来的地球上,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人类逐渐扩展到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带领着人类往前进的那些人,都是已经被改造过的超人类,面临极为残酷的竞争。而忒修斯这艘飞船上的船员就都是这样的超人类。

例如,其中一个船员是生物学家,为了能够更好地操作仪器,在自己的大脑里接上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连视觉都是不需要“看”,而是可以感受到各种波段的传感器。他说,他必须不停地改造,如果不改造,就不能重新训练,不重新训练,一个月之内就落伍了;一旦落伍,就再也跟不上,变成了无用的人,只能进入虚拟天堂混吃等死。

在这样一个世界之中,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基准人类”)已经无法做任何有用的工作,沦为“无用阶级”。在《盲视》的最后,还附上了沃茨的另外一篇在同一世界观下的短篇《零和》,描述了作为一个基准人类,在这样一个世界能够做什么——在永无止境的暴力冲突中死去,然后被复活,被改造成“军用僵尸”,作为最新技术加持下的超级战士,为掌权者执行任务。

国外艺术家基于《盲视》制作的动画短片

“僵尸”,实际上是《盲视》的一个重大的主题。这里的僵尸,指的既不是欧美丧尸片里那种想着吃人肉的丧尸,也不是中国僵尸片里那种穿着清朝官服只能直着腿蹦的僵尸,而是指“哲学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如果我们遇见了这样一个人, 他有着一切正常人的反应,能够正常行走、坐卧,说话,表现情绪,但是没有任何内心活动 ,那么,这种人,是可能存在的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完全正常的、有内心活动的人,还是一个哲学僵尸?

“哲学僵尸”这一概念,在人工智能和认知哲学中也有一个对应的概念:“中文屋”:比方说你是一个不懂中文的美国人,在一个小房子里,会有一个小窗口从外面递进来一些纸片,上面有奇怪的图案,你的工作,就是依据手头的一本手册,按照规则将图案翻译成英文,并且回复,再按照规则将回复组合成另外的图案,写在纸片上递出去。这些图案其实就是中文,在外面的人看来,你是在使用中文回答问题,而你实际上根本不懂中文。

国外艺术家基于《盲视》制作的动画短片

这与哲学僵尸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个这样的个体,ta可以以一个设定好的规则行动,但是ta并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内心活动。我们目前在网上经常碰见的各种聊天机器人,就是标准的中文屋: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规则处理语句并且给出回复,但是没有能力真正理解。

小说的主角,第一人称的席瑞,就自称是这样的中文屋;对于他来说,其他人的情绪和反应都是一套规则,他可以按照规则做出反应,但是他并不能真正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能以最大程度的客观来记录事件,向上层报告,这就是综观者的用途:将最精密,最尖端的科学降维成一般人能够理解的程度。《盲视》整部书,都可以认为是席瑞所做的这样一种记录。

从这个角度,很多读者反应《盲视》佶屈聱牙,可以认为是设定如此;当然,这也跟沃茨的文风有关,他的小说充斥着技术细节和从来不加解释的术语,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想象力才能够顺畅地读下去。

国外艺术家基于《盲视》制作的动画短片

但是正如主角所说,只要你忽略这些具体而微的定义,转而关注拓扑形态,这本书就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难读。沃茨的确会时不时地在书中的很多部分插上一大堆关于某些科学或哲学命题的讨论,但是这些讨论并不那么艰涩,沃茨给出了前因后果上下文,只需要做出些微的努力就能够理解。



自我意识到底有什么用?


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 这本书的书名《盲视》,到底是什么意思?

“盲视”是一种神经病患的症状,有一些大脑损伤的患者,他们的眼睛是完好的,但是视觉皮层受到了一些损伤,所以失去了视觉,是盲人。但如果给他们做一些测试(比方说让他们猜测眼前的字母是O还是X),他们会表示自己看不见,但是他们猜中的概率会高于随机。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看到了,但是看不见——大脑有一定的视觉能力,但是无法在意识中形成知觉。

还有另外一种对应的症状叫做安通综合症:患者的眼睛完全瞎了,但是他坚称自己能够看见,大脑编造出了一整套视觉的幻觉喂给意识。患者会表现出自己仿佛看得见东西一样,但是问他看到了什么,他会生动地描述出一整套并不存在的环境。在演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是生存引擎,不是真相探测器。我们所体验的,根本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一个用各种假设构建的模型、捷径、谎言。

国外艺术家基于《盲视》制作的动画短片

这本书的书名就揭示了本书的主题,也就是 “我们的自我意识到底有什么用” 的问题。盲视患者无法在意识中形成视觉知觉,但是他们的大脑能够自行给出答案,人类个体自身可以绕过自我意识,凭借大脑给出的信息做出决策。沃茨之所以用“盲视”作为这本科幻小说的标题,就在于“盲视”这个现象所代表的意义:人类的自我意识,并不一定是必要的;我们的智慧和自我意识可能并不是一回事。

继续往下的推论,就是自我意识非但不是一种进步,反而是对智能的阻碍。智能的本质,是发现规律,识别模式,做出决策,而这几件事情都不需要自我意识的参与。没有自我意识,人类一样可以完成工作——这就好比梦游或者醉酒的人还能正常与人对话,交流,甚至开车,他们就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做这些事情的。很多需要极端的专注和创造力的职业,对于意识的需求更加淡薄:一个钢琴家如果弹钢琴的时候有意识地指挥自己每根手指的运动,那么他肯定会失败。最近流行的“心流”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极端专注,自我意识被抑制的状态。如果未来我们能够主动进入这种状态,更高效地工作,科研,我们是否就走在了一条抛弃自我意识的道路上?

在一系列复杂的科考行动和各种意外的发生之后,忒修斯的船员们终于发现,罗夏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的高级星际智能,它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发现规律,识别模式,做出决策,但是它无法理解什么是“我”:因为“我”,或者自我意识,只能带来空耗的程序循环和认知资源的浪费,人类的任何信息,对它都是一种攻击。书里同样也暗示了,这样的智能在宇宙中才是主流。

国外艺术家基于《盲视》制作的动画短片

书的最后,飞回地球的席瑞在漫长的旅途过程之中,录下了《盲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说,洞穴里的囚徒只能看到外部世界投在洞穴中的影子,并且误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到了书的最后,我们读到的也并非是某种绝对客观的对于事件真相的描述,而这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准人类,观察一群超人类和一个星际智能斗法的过程留下的印象,这是我们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类的最根本的局限。

所以最终,你只能想象你是席瑞·基顿。

(注:配图的短片可以在十分酷炫的网站https://blindsight.space/  观看或者直接在B站搜索《盲视》观看)


点击 阅读原文 ,立刻购买!

今日话题




点【在看】,并在评论区告诉小K
“你最喜欢的一本“硬”科幻小说是什么?”
小K将从留言点赞榜上选一位朋友
送10元书券1张!

由于微信留言规则的限制,不能放出所有留言,敬请谅解。(ps:听说走心的回答更容易上墙哟~)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