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3年,威尼斯的古典学者、出版家阿尔都斯(Aldus Pius Manutius,1449—1515)的出版社(Aldine Press)按忒拉绪洛斯体例刊印柏拉图作品,史称现代印刷术出品柏拉图全集的开端。法兰西宗教战争期间(1578年),古典学者、出版家亨利·斯特方(Henricus Stephanus,1528—1598)在日内瓦出版了由古典学家、史学家、法王亨利四世的政治顾问让·德瑟雷(Jean de Serres,1540—1598)执译的柏拉图全集拉丁语译本,亦依循忒拉绪洛斯体例,分三卷,拉丁文-希腊文对照(希腊文每10行为一节,依次用A、B、C、D、E标记)。随着柏拉图作品研究逐渐增多,斯特方版的页码和分节成为通行的引用标注——“斯特方页码”(Stephanus pagination)。
19世纪以降,欧洲文史学界兴起疑古风,古传柏拉图作品好些被判为伪作。随后,现代的柏拉图“全集”编本迭出,有31篇本、28篇本,甚至24篇本(删除多达12篇),作品顺序编排也见仁见智。20世纪初,西方古典学界开始认识到,怀疑古人得不偿失,不如依从古人受益良多,回到古传忒拉绪洛斯体例在古典学界渐成共识。
苏格兰的古典学家伯内特(1863—1928)遵循忒拉绪洛斯体例编辑校勘希腊文《柏拉图全集》,附托名作品6篇,并将“斯特方页码”细化(A、B、C、D、E每个标记下的内容,每5行做一标记,以5、10、15等标明),分五卷刊行,迄今仍具权威地位。
这套汉译《柏拉图全集》依托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并参照西方古典语文学家的笺注本和权威英译本迻译,分三卷出品。第一卷为中短篇作品(包括对话、书简及托名作品,篇目顺序按伯内特本),后两卷分别为柏拉图的长制对话《理想国》和《法义》。充分吸纳西方学界柏拉图学者的笺注成果,是这套汉译《柏拉图全集》的基本特色。
参与翻译的二十六位译者,均有过古希腊语文学训练。《法义》以及中短篇作品的多数译者,还曾就所译篇目撰写过博士论文,是基于研究的翻译。
本《全集》面向普通文史爱好者,译文在尽可能贴近希腊语原文的同时,注重传达柏拉图作品的文学色彩和对话的口语特色,自然段落也尽可能按文意来划分。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译者还对人名、地舆、诗文典故、语言游戏等做了简要注释。
本《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自2016年启动,历时七年有余,虽经反复校阅,种种失误仍然难免。柏拉图作品的汉译没有止境,欢迎读者不吝指正,以便来日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