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海西晨报  ·  今天起,公布成绩! ·  6 小时前  
海西晨报  ·  今天起,公布成绩! ·  6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  22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  22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明天(2月24日)出分!还有复试攻略→ ·  22 小时前  
央广网  ·  明天起出分!转存这份复试全攻略→ ·  昨天  
央广网  ·  明天起出分!转存这份复试全攻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无法休息的中国人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5-01 12:00

正文


1


日前,在谈及“如何看待五一调休凑长假”时,经济学者宋清辉宣称:中国人假期太多了,全年近1/3时间在休假,应该减少一半。

他在微博上是有着1013万粉丝的大V,这番话一时令许多人愕然。有人嘲讽他是“生活在月球上的经济学家”,还有人说“富有限制了一些专家的想像力”。

被骂得太凶,他也只能高挂免战牌,说“一家之言,高抬贵手”。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观点立场,前天在说到“如何委婉拒绝五一加班”时,他再次发微博说:“不应该拒绝,应该欣然接受。当前,国家尚未强大,还需要一大部分年轻人在假期期间坚守岗位,努力拼搏奋斗。”


在这些发言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工业时代的: 生产才带来产出,休闲和消费则不是 。仿佛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就是永动机般地劳作(可谓“我工作故我在”),他们是“有灵魂的发动机”,要为整体的富强不懈努力,至于 个体的需求,则被尽可能地压缩到最低程度 。吃苦是当下的,享受则留待将来——反正等你死了,有的是时间休息。

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经济奇迹,但麻烦之处在于,造成当下种种困境的,却也是这同一个原因:当所有人都拼命劳作时,整体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全民焦虑的“内卷”由此爆发。

自2015年以后,中国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迹象已越来越明显, 现在的问题早已不是生产、供应不足,恰恰是消费被长久压抑之后造成的内需不足。 原本设立小长假的动因之一,也是为了刺激消费——说白一点,为了让你们有羊毛薅。现在这种倡议缩减假期、拼命工作的逻辑,却像是在人们已经吃不下的时候,还在不断上菜。

2


很多决策者有这样的思维倾向,不是偶然的。相比起那些更早步入现代化门槛的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为急骤、“赶超”的意识尤为强烈。在近代“救亡”的压力之下,又势必造成一种不计代价追求富强和权力的集体意志。就像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长久以来的匮乏感驱使之下,对金钱可能更容易产生一种永不满足的渴求,即便这早就超出了他的实际需要。

由此也可以看出, 这表面上似乎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政治问题,关乎实现国族富强的政治意志,至少,经济在此是服务于政治的


一百年前,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就已洞悉了这种狂飙突进式的冲动:“扩张的倾向是命中的劫数,是某种有着魔力的和强大的动力,它紧抓着、强迫着、耗尽着世界都市阶段的晚期人类,不管你愿不愿意,觉不觉得,都是如此。”

他说,对这些人来说,“方向即是渴望”,但他也以先知般的口吻预言,当这种冲动抵达极限之后,“ 无穷的孤独感就仿佛是浮士德式心灵的家 ”。

因为,问题在于:如果不顾一切的增长、朝向未来的进发就是全部目的,那么人就难逃被异化的命运。人们总有一天会醒悟: 如果生产、积累、扩张就是目的,那么人是什么?

答案或许是:人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这种思维渗透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由此得出的一个推论便是: 只有具备生产能力的人,才有资格生存


正因此,日前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说,“保险公司最担心的风险是长寿风险,你的寿命越长保险公司亏得就越多。”在此,他并没有按经济学的逻辑把寿险的亏损归结为精算师需要调整的事,倒隐含着这样一层意味: 一个人活得太久,只能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国计学”:决策者着眼的是国家层面的宏大目标,人在其中只不过是生产工具,为了优化实现目标的计划,对人口进行管控不仅有必要,也是必须的。

不仅如此, 每个人都得用劳动来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于是,中国人从小就被鞭策着成为“有用人才”,但踏入职场后他们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黄金工作年限只有那么十几年,到35岁以上就开始被嫌弃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就被社会边缘化了,因为他们只能消耗物资,却不能带来有效经济产出。更进一步,这就导向 社达的逻辑:只有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权活下去、活得好

3


当它运行良好时,这样一种价值观能爆发出巨大的能动性,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在层层加码、人人内卷之后,物极必反,它就转向了原本追求目标的反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与其这样累死,还不如躺平算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