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徐时评
独立时评人,新浪微博有影响力的时评微博,将给大家适时送上国内外精彩的热点时事评论。老徐时评,带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锚定目标任务 保持攻坚劲头 | 今日谈 ·  12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爆满的后备箱里,有中国式父母的硬核柔情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徐时评

老徐时评:疫苗是心中不可触碰的“红线”

老徐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07-23 07:52

正文

文/老徐时评

 

这个周末,相信很多家长的心,都会被疫苗牵动着。国产疫苗再次被推上舆情的风口浪尖。各种消息不断冒出,真相和谣言齐飞。公众在这些信息中愤怒、恐惧和迷失,甚至又出现了阴谋论等种种奇谈怪论。

 

国家药监局负责人昨天通报了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违法违规生产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案件有关情况。通报指出,现已查明企业编造生产记录和产品检验记录,随意变更工艺参数和设备。上述行为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国家药监局已责令企业停止生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召回尚未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国家药监局会同吉林省局已对企业立案调查,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与此同时,中央领导做出批示,人民日报、央视等权威官媒的介入,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迅速调查清楚哪些疫苗有问题?哪些没问题?有问题的孩子家长如何处理?后续则必须对责任人严惩,该枪毙枪毙,该判刑判刑。疫苗危机如果再持续下去,将从基础上摧毁国民对中国医药体系的信任。

 

前些年,疫苗也出现过问题。但是从舆情的角度看,都没有像这次如此迅猛爆发,几天时间就成为了全民关注、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为什么这次疫苗舆情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主要是愤怒、恐慌、迷失这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愤怒。累积的愤怒这次集中爆发,从三氯氢胺奶粉,到幼儿园虐童事件,再到疫苗造假事件,一步步将人们心中的红线击溃。什么叫义愤填膺?愤怒已满,理性就没有位置了。这一次,石头再次砸到了所有人的心坎儿上。人们可以在任何问题上吃亏忍让,但是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健康时,对不起,那是值得去拼命的。

 

愤怒的对象,包括疫苗问题背后的贪腐,屡屡出现问题却发展得如日中天的不良企业,管不好奶粉却能升官去管疫苗的官员选拔体制,以及严厉监管的缺失。难怪有网友借用当下走红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来嘲讽疫苗事件:印度人把假药做成真药了,中国人把真药做成假药了;卖印度真药的被抓了,卖中国假药的发财了。

 

在现有体制、机制下,一个人命关天的产业,如果都被某些个人所垄断以后,那就真的离出人命不远了。有的错能犯,有的错不能犯。对于人命关天的行业,类似人为造假这种行为,就是绝对不能宽容的,必须罚它个倾家荡产、破产退市,否则蜻蜓点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疼不痒敷衍了事象征性地处理一下,就是彻头彻尾地懒政,就是彻头彻尾地不作为。

 

第二,恐慌。这次疫苗造假事件,在令公众震惊的同时,也给很多家长造成了恐慌。网络上热传一名主播的遭遇,我想很有一定的代表性。疫苗、奶粉、幼儿园等这些和孩子相关的事情,是最让家长们操心了。给孩子用的东西,哪怕有万分之一的问题,摊到具体孩子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风险。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去当牺牲品。所以不要怪家长们沉浸在各种问号加感叹号之中,因为孩子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香港的朋友告诉我,这几天又有不少内地朋友,向他咨询带孩子去香港打疫苗的事,听了不仅令人唏嘘。这么大一个国家,给孩子打个疫苗,还要远途奔波去香港,听来似乎可笑,可这确实就是现实。一旦这种恐慌情绪得不到迅速有效地抑制,一场国产疫苗的信任危机,就会像当年的奶粉一样,排山倒海般地席卷过来。

 

第三,迷失。有人统计过,一个人从出生到大学,必须要挨满28针疫苗,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打疫苗是强制性的,否则上不了学。疫苗事件之所以能够大规模爆发,其实就是几乎所有相关的家庭都是受害者。不管你的价值观如何,不管你是左中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难得的统一在了一起。而对于今后,打不打国产疫苗的纠结,恐怕会令更多的家长迷失,找不到方向。

 

是去国外打疫苗?还是冒着风险继续打国产疫苗?或者干脆就不打了?据说已经有名人公开呼吁不要再去打疫苗了。我想这种迷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困扰着很多家长。不过,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类似海外代购奶粉一样的工作,那就是代办孩子去国外打疫苗手续的新职业。疫苗事件催生出一个新职业,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