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主持的三次购买西洋炮总量不多,而且由于党争终于废止,但是明朝被女真暴打之下,显然把造炮当成了翻盘的大招。既然不让买,那就多快好省自己造。造炮成了政治秀,各地都用造炮来显示自己抗击女真支持朝廷的决心。造炮这种大工程,地方官最喜欢了。
明亡之前的天启、崇祯这20几年间,原来只许京师火器局制造大炮的禁令废弛,各地都紧急立项上马一大批造炮工程。京城靠着少量欧洲技师和传教士率先掀起造炮工程,徐光启上书“请多铸西洋大礮,以资城守”,在毕方济、龙华民、汤若望等传教士业余造炮技师和几名澳门来的洋技师的协助下,崇祯三年(1630)二月至八月半年,就在京城制造了大小红夷炮共400多门。
各地也掀起了仿制西洋炮运动,靠近澳门的广东福建成为仿制炮的中心。两广总督王尊德向澳门借了各种火炮做母版,又聘请了一些澳门技师一气制造了200门红夷炮,向朝廷进献了50门。从制造成本来说,这些炮很可能是直接在澳门制成再运到广东的,是仿制炮里质量最好的一批。
福建巡抚熊文灿则一下造了120门红夷炮全部进献朝廷,各地督抚也都纷纷献炮表示忠心,自己造起来困难的就从福建广东买。在长沙曾经发现过刻有两广和福建字样的明末红夷炮,可能是当时采购的遗物。
存世熊文灿炮,长1.53米口径约6.5厘米
崇祯15年1642年,命汤若望在京师制造红夷炮,二把刀业余选手汤师傅一下子就造出了20门重炮500门轻炮,堪称造炮王。除了中央和地方造炮之外,官员也以个人名义捐款造炮,在没有女真人之前这是谋逆大罪,而现在则是一种表忠心的姿态。爱国将领洪承畴在崇祯12年出资仿制的红夷炮现在还藏在历史博物馆里,两年后他就弃暗投明了。卢象升出资制造的红夷炮也有3门存世,一门1956年在石家庄发现,两门藏于山西博物馆。
卢象升炮,长1.9米口径约8厘米
如果从纸面上看,崇祯年间的造炮运动成果很大,仅京城就造炮超过千门,如果算上各地进献的红夷炮,大明当时有了数千门红夷炮一跃成为造炮大国。但是造炮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投入。奥斯曼和沙俄的造炮都花了近百年时间,聘请的欧洲技师几百人,自己培养的造炮技师上千才缓缓建立了自己的火炮体系。明朝要靠20年时间寥寥几个传教士来点燃这棵科技树是远远不够的。
业余造炮大王汤若望
而且专业的炮手和炮兵军官更是需要长期培养,沙俄当时用整团的所有军官全部聘用欧洲军官来带的方式培养自己的专业军官,同时给予建立炮兵体系的欧洲军官高官厚禄和信任。和汤若望大约同时期的德国人鲍曼帮助俄国建立了炮兵体系和标准化的军用火炮设计,沙皇阿列克谢把他提拔为最高军职主将,相当于明代的总兵。(关于鲍曼参见往期文章:
鲍曼将军
)像他这样为俄军服务的外聘军官当时沙俄有上百人,在技术外交等领域聘请的外国人则更多。
如果明朝聘一个洋人做总兵手下全是洋员,带上3000千士兵拿着比本国人高好多倍的薪水,言官们会骂成什么样子?买30门西洋炮都能给徐光启革职,崇祯大帝连雇佣300葡萄牙佣兵的胆略都没有,更不要提雇佣欧洲军官建立炮兵体系了。在一个大变革的年代,遇到僵化守旧到极致的封建官僚主义,所以大明创造了在火器时代还被蛮族灭国的奇迹。
说真的,我本来对火器史和明代史不太感兴趣,我主要的兴趣在冷兵器和古罗斯和波斯中亚历史艺术上。但是就这几天偶尔写了点明代火炮才发现,一些人的愚昧狂妄僵化不比他们甲申年间的前辈差,把他们从皇明迷梦中拖出来看世界是件残酷的事情,会惹得他们蹄跳咆号,可是谁在意他们高不高兴呢?
拉胯的明军
干掉努尔哈赤的印度炮
废不拉几的明代大炮
沙俄射击军
欧洲和天朝的火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