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春晚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长春晚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中国国家地理科考旅行部招聘! ·  3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一纸读遍梁任公(杜课784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1-19 23:46

正文

全文共 2262 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一纸读遍梁任公


杜课



90年前的今天,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 百科全书式人物 ,在其不足57年的个人生涯中,留下了不下1400万字的各类著述,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梁启超的学术研究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的所有重要议题,其中以史学研究成绩最为显著。梁启超曾在自励诗中自况:“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梁启超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黄遵宪评价说:“(梁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吴其昌说:“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



1890年春,17岁的梁启超赴京师参加会试不中,通过陈千秋认识了康有为。梁启超对康的见识和担当十分钦佩,以至“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从此抛弃旧学,投入康门。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改造和国家繁荣复兴,摩顶放踵,鞠躬尽瘁,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善变”到令人错愕的程度。起初,他追随康有为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戊戌变法失败,他先是倡导“破坏”,遭康呵斥后,又主张“斥后保皇”。与革命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待清皇朝行将就木,革命共和星火燎原时,梁启超改弦更张,又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民国之后,他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他曾著一篇《善变之豪杰》(见《饮冰室自由书》),其中有几句话道:“语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行吾心之所志,必求至而后已焉。若夫其方法随时与境而变,又随吾脑识之发达而变,百变不离其宗。”他又有一句常常自诵的名语,是“不惜以今日之吾与昨日之吾宣战”。简言之,他的唯一宗旨便是爱国,“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任公先生走上讲台,打开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最喜爱的《桃花扇》,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也随之泪下!梁实秋叹道:“像先生这样, 有学问,有文采,又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梁漱溟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中写道:“任公为人富于热情,亦就不免多欲。有些时天真烂漫,不失其赤子之心。其可爱在此,其伟大亦在此。然而缺乏定力,不够沉着,一生遂多失败。”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妻子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民国十三年(1924年),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祭梁夫人文》,诗曰:“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而后,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而 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德——智、仁、勇,实现了的状态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无论是教育家教育学生,还是自己教育自己,皆应以这三件为准则。



梁启超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他说:“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他的名言是:“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梁启超曾发明3人与5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他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拾壹


袁世凯拟复辟帝制,想请梁启超捉笔造舆论,打发长子袁克定前往梁府,奉上银两20万。这20万在1915年,相当于今天的1000万。但梁启超就不动心,不但不动心,反而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异哉所谓国体问题》,对帝制进行了猛烈抨击。


拾贰


1929年,梁启超重病在身,名医萧龙友开出药方,并再三叮咛:病想治好并不难,但必须停止劳神费心的工作,尤其禁止读书治学,否则华佗降世,也是无能为力。梁回答说:“ 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 。”是年,1月19号,梁不治去世。1982年,梁的学生谢国桢因病住院,在病床上还不忘校订书稿,当亲朋故旧劝他静心养病时,谢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师训不可违!”


拾叁


胡适在评价梁启超的文章时说,“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撼感动的。”又评价其为人说:“任公为人最和蔼可爱,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人家说他是阴谋家,真是恰得其反。他对我虽有时稍漏一点点争胜之意,——如在北大公开讲演批评我的《哲学史》,如请我作《墨经校释·序》而后移作后序,把他的答书登在卷首而不登我的答书,——但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


拾肆


梁启超培养出了一个真正的全精英家庭,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传奇。在他的九个儿女中,长子建筑学家梁思成、次子考古学家梁思永、五子火箭专家梁思礼均为中国院士。此外,还有著名的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以及后来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


拾伍


梁启超从来不吝于表达对于子女们的爱,经常告诉孩子们,自己有多爱他们。从1923年开始直至去世,梁启超始终坚持给在海外的五个子女写信,多达四百多封。给孩子们的信中,他总以“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等与孩子们交流,并且如此表白:“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他总是在家书中叮嘱孩子们做什么都开开心心,不要死读书,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他曾借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让孩子们对待学业,不要只想回报,而是耕耘好自己的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他的九个子女,大多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只要他们真心喜欢,对社会有益,他就会全力支持。


拾陆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参考资料:

[1]梁启超:一人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悦读名品.化学工业出版社.[EB/OL].

[2]梁启超逝世90周年: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李浴洋.新京报书评周刊

.[EB/OL].

[3]最成功的爸爸:梁启超“九子皆才俊,一门三院士”看梁启超如何教育孩子.释放能量.[EB/OL].

[4]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非常历史. [EB/OL].

[5]中国青年出版社.梁启超家书.[J]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 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


文字: 欢乐七语 我们就是那少数人 论沉默 视角训练


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