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
“助力寡核苷酸药物
高质量创新,探索N-of-1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
专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抚仙湖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非凡小核酸创新领袖联盟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协办。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共有罕见病7000多种,影响患者约3.5亿人。已知的罕见病中,近80%属于遗传性疾病,其余由癌症、传染病、过敏及环境因素造成。此外在遗传性罕见病中,70%发生在出生及儿童时期,30%罹患儿童生存时间不足5年。
患者总量大、单一病种人数少、公众认识有限、易误诊难确诊、致残致死率高、流行病学数据匮乏、临床成本高、商业化难度大、临床需求空白多,导致罕见病患者面临着从诊断、治疗、康复到保障整个过程的诸多困难。罕见病的管理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动。由于有着靶向更上游mRNA的独特且直接的作用机制,
小核酸药物具有潜在靶点多、治疗范围大、研发周期短、疗效时间久、安全耐受好等特点
,十分符合罕见病药物的研发需求。
每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针对单一或极少患者(1-30人,又称纳米罕见患者)定制小核酸疗法成为可能。2018年,FDA首次批准为一个病人 (Milasen) 开发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N-of-1”的概念首次成为现实。此后,已有大约15个病例接受了个性化ASO疗法治疗,每个病例在提供宝贵临床数据的同时,也推动了“N-of-1”模式的发展。
在我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年新增超过20万。近十年来国家罕见病药物相关政策制定显著加快,推出了一系列关键顶层设计,其重点也从一开始着力建设罕见病药物保障能力,
解决“有没有”的用药问题,转变为鼓励罕见病创新产品的研发,满足“好不好”的用药需求
。结合国内小核酸药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N-of-1”模式在中国落地成为可能。
打造小核酸药物的“中国创新模式”,全力以赴推进“N-of-1”落地中国,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罕见病及小核酸药物领域的医学、科研、监管专家及企业代表,围绕
寡核苷酸药物在罕见病领域的高质量创新,“N-of-1”创新研发模式落地中国的可行性
等问题进行分享,并与患者代表进行讨论。
原国家药监局注册司&监管司副司长
李茂中
做开幕致辞,他表示,对到场的参会嘉宾表示欢迎,祝贺大会顺利召开,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了解罕见病群体。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统计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侯艳
介绍了N-of-1的设计特点及其在小核酸领域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李海燕
对罕见病临床研究开展的前提和路径进行了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翟晓梅
针对罕见病领域创新疗法的伦理审查思考进行了分享(*翟晓梅教授线上参与)。
思合基因创始人&CEO
王海盛
对寡核苷酸药物技术的早期研发进行了介绍。
会议最后,与会嘉宾同现场患者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
Cytiva中国基因药物运营公司总经理
袁铭
做闭幕致辞,他表示,Cytiva作为小核酸创新领袖联盟的发起方之一,希望我们可以往前走,做困难的事情,找到一个真正可以实现的路径,加速罕见病的药物可及,助力小核酸的高质量创新!
侯 艳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统计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刘 洵
泰楚集团CEO,兼上海泰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