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意识揭秘 从细菌到巴赫》--说说如何不装逼的读这本书烧脑的书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3-26 11:38

正文

丹尼尔 丹尼特的烧脑超长新书《意识揭秘 从细菌到巴赫》终于读完了。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书,我承认,我在阅读的时候,走神,觉得无聊,想放弃,这样的想法不止一次出现过,坚持我读完这本书的是红楼梦中宝钗的一句话:‘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读这本书,最初的想法是在观察日常的新闻时能有学问题点着,不要只是就事论事。


宝钗说的从学问上提着,其实就是最近很火的第一性原理。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推测电池的原理的故事我就不重复了,之所以能这么思考问题,那是因为马斯克知道电池的组成成分,这就是学问的体现。电池的组成,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则是超级复杂的问题。即心智的起源。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最近随着《西部世界》的大热,二分心智的理论也成了显学。丹尼特的书对这个问题相比二分心智的好处,就在于其给出了详细的论证,虽然这些论证有些重复,不可避免的用到了比喻,但看完这本书之后,记住的不止是作者的结论,还有作者的论证方式和用到的论据,当然这是更难学到的,需要反复去读,需要将这些论证的逻辑画成思维导图,而不只是观点的骨架,只贩卖观点,而不普及论证的方法,那是在人为的制造对新知的焦虑,唯有从阅读中学会该如何论证,才算是授人以渔。


这本书我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其实不适合我来读,这本书要么是应该中学或者大学时代读到,书中的语言不算难的。其中回答的问题,是那些聪明又有好奇心的中学生都会问到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的问题都会穿上不同的外衣出现。中学生如果能读读这本书,那么在未来能改变的将不是三观,而是更底层的东西,即该怎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这里说的不是认清自己的特异性,没有人是一个孤岛。认识自己的首先要认清楚自己和人类的共性,认识到自己继承的文化的本质,而这正是这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另一个适合读这本书的年龄是熊孩子的父母。关于心智的问题,是每一个一连串的为什么最终都会指向的问题,我们对外界世纪的观察,追根到底应该是主观的,是我们的头脑的产物,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了解心智的组成部分,就如同马斯克在了解了电池的组成成分后,可以不通过比较和比喻来解释问题。熊孩子的所有为什么,都可以在这本书的终极的答案。好的家长要能诱导自家的孩子问出那最后的那个”why“。而丹尼特,或者其他的科普作者,也应该如同《量子力学for baby》这本书那样,书写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心智的解释 儿童版。这比解释量子力学要难,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心智和成人不一样,我们对儿童的心智运行也不甚了解,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心智是否发育到能领会心智的运行规律的程度。


 要回答这个超级困难的问题,要找的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而是要寻找一种能够产生超越了所有人的智慧的集合的机制,而毫无疑问,丹尼特认为能够解释心智生成的只能是进化。从生物体的进化,讲到语言的进化,再讲到文化的进化,在这本书在其最后一章,作者也写了人类的发展会不会创造一种全新的进化方式,即算法的进化。进化永远比我们想得要聪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进化是不要求理解,只要求能做到。


我们熟悉“知易行难”这句话,但这句话说的是道德准则,但我们对其他的事,比如走路,识别图像,就可以很方便的做到,但却不必理解是怎么做到的。书中对此类现象称之为“competence without comprehension”, 这个三个字反复出现在书中,读者想不记住都难。而我看到这种现象,想到的是哈耶克提出的“默会知识”,隐藏在人群中,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的知识,西方学界将其称为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 ,挪威哲学家格里门(H.Grimen说:“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而《小王子》中最著名的那句说道“有用心才能发现真相.只靠眼睛是看不见的”,这一切都切合丹尼特提到的,进化不需要理解原理,进化只在乎能否实现某一个功能。


之所以不求甚解的进化机制能够比任何聪明人都更聪明,是因为其不固执,不会在一条道上走到黑;进化不在乎初心,会用各种之前想不到的办法重用之前的解法。然而人类设计出的智能,这本书的代表是巴赫,从表面上看,则是与此截然不同的。书中列举了曼哈顿工程的例子,虽然大部分参加曼哈顿工程建设的工人不知道他们工作的目地最终是建设原子弹,但却肯定要有人来总领全局的,那么我们面临的就又是一个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即究竟人类的这种从上而下的智能设计是自然进化的一种补充,还是自然选择终将让位于人类的智能设计。


而第二种可能性,正是《未来简史》这本书想要论证的核心观点。不要只看到书中写到的1%的永生的精英阶层,然后纠结自己能否成为未来的1%,这样的讨论,我觉得格局还太小,有学问提点着,就是要看到当下发生的不过数十亿年前的开始的机制运转下不可避免的下一站,然后不是去争论未来是怎样的,未来自己会怎么样,而是去争论我们理解的机制是否有问题,也就是关注未来是怎样对接到历史的轨道上的,而不过分关注未来是怎样的。


读完丹尼特的这本书,觉得自己读懂的实在不多,但这不应该成为不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理由。理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使自己懂得不够多,但按照competence without comprehension的原则,也应该可以写点什么的。另外,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收获就是需要读的书单又多了十几本,书中引用他人的观点甚多,本着怀疑的态度,最好还是看下原书。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神经科学大牛Steven Rose针对这本书写的专业书评。


限时福利,关注公众号,回复Peter,得到本文作者的个人微信号,加的时候写清楚自我介绍哦。


扩展阅读


神经网络的跨学科盛宴

用还原论来回答一个问题-从Edge网站的年度问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