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报道了线上游戏平台利用AI技术合成明星肖像、声音及视频片段制作赌博代言宣传片的事件。涉及古天乐、林峯被代言的案例,以及利用AI换脸、深度合成音视频冒充明星的骗局。文章还提及了江西老人因被AI合成的视频骗贷款的事件,并指出未经授权合成制作他人视频声音属于侵权行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线上游戏平台利用AI技术合成明星肖像、声音及视频片段进行赌博代言。
一些线上游戏平台利用AI技术合成古天乐、林峯的肖像、声音和过往视频片段,制作带有赌博性质的代言宣传片。艺人的经纪公司发布声明否认合作,并提醒公众避免受骗。
关键观点2: AI换脸及深度合成音视频冒充明星的骗局频发。
近年来,利用AI换脸和深度合成音视频技术冒充明星的案例屡见不鲜。靳东、雷军、刘晓庆等明星都曾被卷入类似的骗局中。一些网络平台使用AI深度合成技术制作出售名人的音视频,甚至用于诈骗。
关键观点3: AI合成音视频乱象应当受到法规约束。
专家和学者指出,未经授权使用AI深度合成制作发布他人信息属于侵权行为,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也明确要求,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
正文
近日,有线上游戏平台利用AI技术,将演员古天乐、林峯的肖像、声音及过往视频片段,合成制作为带有赌博性质的代言宣传片。
古天乐、林峯“被代言”的游戏平台虽然名称不同,但各自发布的“代言宣传片”风格相似:讲代言台词的声线和口音听得出均刻意模仿本人,尤其模仿了古天乐“港普”的特色,但整体画面制作颇为粗糙,艺人讲台词的嘴形僵硬不自然,AI合成痕迹十分明显。
3月5日,两人的经纪公司先后发布声明,指出该宣传片为合成影片,否认其与有关游戏平台合作,或代言、推广它们的业务,
提醒各方人士不要轻信,以免受骗上当。对于盗用两人名义或肖像作虚假宣传或诈骗的行为,公司必然追究。
近年来,
利用AI剪辑技术
冒充明星的
案例屡见不鲜
据@人民日报 消息,3月5日,在政协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靳东回应了AI换脸导致的诈骗问题。
他说:“一些喜欢我影视剧的观众,被AI换脸视频骗得很惨,这个性质非常恶劣。希望能建立更好的规则。”
2024年11月,江西一位老人来到银行办理银行卡,但手续不全又不肯离开,警方到现场后,老人表示要到银行贷款200万元给自己的男朋友“靳东”拍戏。
民警随即拿起老人的手机进行查看,发现老人所谓的大明星“靳东”是骗子冒充的,其所发布的视频也是由电脑AI合成,但老人对网络知之甚少,对于骗子所说所做深信不疑。
最终,民警通过向老人展示网络上一些冒充“靳东”诈骗的新闻和现场利用AI合成照片等方式,老人才幡然醒悟,表示不会再相信网络上的“靳东”,并放弃了开卡贷款的念头。
AI深度合成名人音视频
雷军、
刘晓庆
刘德华等成受害者!
2024年10月,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小米CEO“雷军”配音视频,这些视频内容锐评了堵车、假期、调休、游戏等一切热门话题,不仅言辞犀利,甚至还穿插了一些不文明用语,引发网络关注。
实际上,这些视频中的声音并非出自雷军本人,而是AI配音。
2025年3月3日,有网友向演员
刘晓庆
求证:“@刘晓庆 我看到一个微信视频号发了很多你的视频,好像是AI生成的,是假冒的吧?很多话不是你说的。”
天哪,我点进去看了一下,画面是我,声音很像我,但不是我!这是怎么做到的?大家以后不会搞不清楚哪个才是真的我了吧?我在各个平台都叫刘晓庆!
此前曾有网友曾利用AI制作的
刘德华
声音,为自己博取流量,刘德华电影公司还紧急发布声明提醒网民,不要落入伪造刘德华声音的AI语音合成技术骗局。
类似的骗局不胜枚举
实现AI深度合成音视频并不算难事,甚至在一些购物平台,AI深度合成技术已经成为众多网店牟利的工具,只需花费几十元,就可定制AI深度合成名人音视频。
专家表示,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未经授权,不得深度合成制作发布他人信息。网店接单AI深度合成制作名人视频,已经属于侵权行为,并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 吕延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声音等权益,任何组织或个人利用信息技术伪造都是侵权行为。2023年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2024年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对AI生成合成内容要进行标识,以便公众识别和区分,防止误导性信息传播。
网店使用AI深度合成技术
制作名人的视频
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精武:
在司法实践中,国内已经审结了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在这个案子里,原告作为配音演员,在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他的声音被AI生成后对外出售。法院在审理中认为,我国的民法典已经在人格权编,将自然人的声音视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所以,法院最终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发现:
AI换脸要有法规约束,不能让坏人“投机"!
@小青柠:
依法整治AI换脸。
@龙女:
网络平台乱像太严重!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红星新闻、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南方都市报、潮新闻 、橙柿互动、网友评论等
责编: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