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政策通知
,几乎没
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几年前,我和一个朋友相约叙旧,他是一个部门领导的秘书,我从下班到他们附近的咖啡馆等他,结果我几乎看完了一本书,他还在加班,估计快晚上10点了,他打电话说,不好意思啊,本来下班了,领导打电话说之前出的一个政策征集意见稿,还需要调整下,这一调整就改了几个小时,主要是几个领导和专家看,有些字句觉得还需要斟酌,我先下去我们两个喷会儿,不能马上走,得等领导电话,半个小时左右后专家他们看没问题了,我们再聊。
这就是出台一个政策的场景,你觉得三校五审六亲不认,四平八稳九九归一的会有错误吗?不仅没有错误,而且每一句都是有意义的。
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珠,每一个精心打磨,反复修改的政策已经把申报要求说的很清楚,只是你一直路过,从未搭理过,瞟过他一眼。
如何才能读懂一个政策呢?
1、必须精读每个政策的第一段
很多大侠看政策,直接看申报条件,而不看第一段。第一段是啥啊?
我们拿北京市发改委刚发布的政策,来说:第一段内容,就是我画红线的这段内容。
眼睛明亮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没有第一段的政策如同一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接上来看申报条件和准备的资料清单,最终有可能申报的是一脸寂寞,无奈落榜。
拿上面这个政策来说,如果要申报明年北京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就必须了解三个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
北京市实施办法
》和
《关于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的通知》(京发改〔2021〕1549号),知道这些文件和本次征集项目方向的具体内容,以及代表的意义。
2、三个要素是一个政策的核心
三个要素就是:那个部门发布的政策、通过什么方式,给符合哪些条件的企业。
用一句话概括三个要素:谁怎么给谁钱?
1)那个部门发布的政策
这个很容易懂。每个政策的发布通知,都明确的写了是哪个单位发布的,这样你基本可以分析出来这些政策的级别,以及给资金的量级,到底是一个原子弹,还是一个TNT。
例如,部委的政策,要么不给钱,要么千万级起,而区政府百万一下的概率比较大。为什么呢,你不能指着一个预算千万级的单位,一把钱给一个公司补贴了吧。
看看今天国务院发布的
《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的资金力度:十亿级别!
2)通过什么方式给钱
政策中一般都会把项目申报所需的资料、以及提交的路径给说清楚的。资料如何准备我们以后专门说,申报路径跟秃子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摆着呢,一般就明白。但这句话隐含的有给钱的方式,就是怎么把钱拨付给企业。
大致会分为三种情况。
后补助的项目(占比90%),一般会一次性或五五开拨付资金。因为你都干完了,基本就是没啥好担心,和好看的了,直接梭哈。
在建项目补助(占比5%),基本上都是先给一部分,再给一部分,如果心情不好,胆子又小,基本就是等你完事,看看实物,拍拍照片,然后写写报告,再给钱。
荣誉奖励项目(占比5%),拿证给钱,直接梭哈。
3)给符合哪些条件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