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元
▍一
坊间有个段子,说的是美国狮门影业的老总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喜不自胜,立马拍板,让自己旗下的《血战钢锯岭》提前发行,好把同档期、同题材的《比利·林恩》打得体无完肤。
结果确实如他所料,北美方面,《钢锯岭》叫座又叫好,《比利·林恩》不但票房可怜,评论界更撂下狠话,称之为“李安职业生涯最低谷”。而《钢锯岭》则收获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佳战争片”、“梅尔·吉布森十年回归,再现勇敢的心”等等好评,基本锁定了明春奥斯卡的领跑位置,而在代表观众口碑的电影网站IMDb上,《钢锯岭》已经位列“影史最佳电影”的前一百名了。
那么,《钢锯岭》真的就那么好,而《比利·林恩》真的就那么糟?
幸好,我们远在中国,反倒有了旁观者清的可能。
▍二
《钢锯岭》的主角叫戴斯蒙德·道斯,他和比利·林恩一样,人生的高光时刻,都是奋不顾身地去营救受伤的战友——不过,结果却大不一样,林恩没救成战友,却杀了好几个敌人,而吊诡的是,他之所以变成“美国英雄”,不仅因为他敢救人,更在于他敢杀人,以一敌三,毫发无损。而道斯呢?此君出于信仰,是一个拒绝暴力、拒绝持枪的人,他赤手空拳,不但在鬼门关上捡回了几十条美国大兵的小命,甚至还顺手解救了一个日本兵。
比利·林恩是个虚构角色,戴斯蒙德·道斯则实有其人,但有趣在于,林恩的遭遇其实特别的“普通人”,道斯的壮举却“连编都编不出来”。所以,《比利·林恩》其实关心的是,普通人从军、进而真的上了前线,到底是什么滋味;而《钢锯岭》则不折不扣地讲了一个超人、一个圣徒,是如何接受神谕而完成奇迹的。
道斯和林恩更不一样的是,他要去拯救的,是泛义上的“人”,哪怕“这个人”是殴打过自己的室友、是素昧平生的友军、又或是显然放弃了抵抗的敌人……而林恩能豁出去,在于受伤的是他的老班长、老大哥,也就是说,他敢救、愿救的,只是具体的“某个人”,放在《比利·林恩》整个故事里看,这“某个人”最多推而广之到他班里的八个弟兄,因为,“在战场上,我们能够拥有的,只有彼此”。
▲
《
钢锯岭》剧照
而道斯呢?同班的阿兵哥们觉得他是神经病,各级长官更是恨透了这个“拒服兵役者”,他们只打算揍他、关他、撵他。而后,道斯神奇地在钢锯岭上救回了75条命,同袍们开始仰视他、崇拜他,祈求让他为大部队祷告,于是,他从怪胎、疯子一跃变成了圣人、牧师,可是他就此变成了“自己人”吗?并没有,有谁真的愿意跟道德模范标兵一起玩耍呢?
那么对道斯来说,战场也只是又一个考验自己的地方,其实,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论经历了什么,他始终都是一个虔诚的、不为外物所驭的信徒。《钢锯岭》的第二幕剧情,讲的就是他虽入伍却不肯拿枪,于是在军营里饱受凌辱,甚至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要不是老爸走后门,他注定得去吃牢饭。想一想,这种日子肯定比上战场还要难捱,但是,道斯通通原谅了这些加害者,最后舍生忘死地把他们从地狱拖了回来。
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来的事情。而吸引《钢锯岭》导演梅尔·吉布森的,就是这份不一般,他在12年前还拍了一部更轰动一时的电影——《基督受难记》,记录的是耶稣基督被犹大出卖、继而被罗马人钉上十字架的宗教(历史)典故。所以,不难发现,其实这一次,他拍的是同一个故事:圣人被无知同胞误解、羞辱、残害,依然宽恕他们、拯救他们。
不同的是,《基督受难记》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因为很多人感受到了,虽然主要是“赞美主”,但影片似乎也很有指控犹太人的意思——实在是非常敏感,而且之后不久,吉布森果然暴露了自己的反犹立场,而他的老父亲,一个宗教人士,也公开质疑过“犹太人大屠杀”。于是吉布森从此声名狼藉,基本上被犹太人掌权的好莱坞彻底流放了——即便是《钢锯岭》,“成分”是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合拍,但并没有好莱坞大公司参与,而且,整部戏都在澳洲拍摄,主要演员里除了那个大块头班长(喜剧演员文斯·沃斯),其他都不是美国人。不过,这次吉布森打了一个翻身仗,美国人民很受用,日本人民无话可说,中国人民当然也相当欣赏。
▍三
李安肯定不会去拍《钢锯岭》。他一辈子都没拍过道斯这样伟大光荣正确的角色,或者说,他压根就很难相信或理解这样的人——就算英雄好汉如李慕白、绿巨人,他们的心里也是迷乱茫然的,更不要说被虐恋而通敌的女刺客、搞同性恋的牛仔、换妻的中产白领、杀人吃人的少年……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净是些理智与情感摆不平搞不定,每每想要存天理去人欲,却一直不可得的饮食男女。
比利·林恩当然也是一个典型的李安型角色,虽然他算得上勇猛细腻,但本质上还是个“没文化”的愣头青,他就和他身边绝大多数的同袍一样,不过是一些混得不如意的大男孩,在浑浑噩噩中当了兵,在懵懵懂懂间杀了人(或者被杀)。所以,其实除了戴斯蒙德·道斯,《钢锯岭》里的其他美国大兵,大多就是一个个的比利·林恩罢了(严格说是比利的爷爷那一辈)。
▲
《
钢锯岭》剧照
吉布森关心的可不是这样的庸众,在他的世界里,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正义与邪恶,是分得清清楚明明白白的,苏格兰独立英雄华莱士、美国医务兵道斯,以及神子耶稣的伟大功业,正是启迪他本人、进而由他再去启迪众生的福音;而李安却只对那些人性幽微、暧昧、幻灭,乃至变态,有着恳切的谅解和纪录的冲动,他欣赏的是人类种种的平庸和不完美。
归其根本,在于吉布森是一个狂热彪悍的天主教徒(他是美籍爱尔兰裔澳洲人),而李安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汉族士人(他是持美国绿卡的江西籍台中人),前者信仰救世主,信仰崇高、壮美、牺牲、奇迹,而后者在乎的只是红尘俗世里的那些天人交战、患得患失,是人性而非神性,才让他欢喜赞叹心有戚戚焉。
▍四
其实,《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并不是李安的第一次“惨败”,1999年,他拍过一部南北战争题材的《与魔鬼共骑》,主角是南军里的两个年轻人——更厉害的是,其中一位还是个黑人!——这部成本3500万美元的影片,制作完成后就被电影公司放弃了发行,最后只有可怜的60万票房,实则算上通胀率,成本4000万、票房200万的《比利·林恩》已经比《与魔鬼共骑》要成功了(何况如今还有中国等地的海外票房)。
《与魔鬼共骑》颠覆的是美国建国及内战的神话,所以非常地不被制片厂看好,知道一旦投放市场,必然既不卖座,还会给大家添堵,于是痛快地“止损”。《比利·林恩》则既不主战又不反战,而且基本上是在从社会、到文化、再到生活方式、全方位地嘲讽着今日美国的林林总总(当然,这两部影片的原作小说作者才是始作俑者),美国老百姓及评论界,难免觉得受了冒犯,发现李安这个人实在是促狭、实在是居心不良,特别还要加上他鼓捣的“120帧、4K、3D”的高科技噱头太大、又货不对版,于是纷纷送上了差评——当然,也由于他是三座奥斯卡小金人的得主,考核标准本来就要订得高一些。
▲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优等生李安考砸了,当然像是出了大状况,大家既要痛心疾首又会幸灾乐祸;但是,已经被开除的劣等生吉布森,突然送来了亮丽的答卷,自然赢得了很多同情分,更何况,这个差生其实之前是因为品德问题而被除名的,单论技术能力(当导演),他一直也在优生之列。
所以,普通人上战场(《比利林恩》)和英雄上战场(《钢锯岭》),结果就是不一样。
原标题:钢锯岭vs.比利林恩,两种人两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