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运动
01
《生命之书》第28周的主题是:痛苦。
对我启发很大。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物质层面上看,绝对比10年前、30年前、50年前要丰富许多,不会吃不上饭,不会消费不起一般消费品,很多曾经的欲望都能满足。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处在痛苦中,比10年前要痛苦,有钱没钱有权没权都痛苦,这种痛苦,不是物质匮乏的痛苦,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
02
身体上的痛苦,属于神经反射,有很多药能够治疗甚至治愈这种痛苦。
精神上的痛苦,属于意识、价值观的痛苦,这种痛苦属于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自己不从根源上想明白,就很难从这种痛苦里走出来,会被痛苦一直折磨下去。
03
价值观,一般就是我们给自己预设了一种理想形象,在我的价值观里,我该是什么样的,别人该是什么样的,物品该是什么样的,世界该是什么样的。
当外界和自己有关系的人事物,或者说这个世界,表现出来的和自己的价值观预设的形象不同的时候,内心就有了冲突。
此时,要么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和外界形成对立,要么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否定过去那个理想的自己。
无论是哪种形式,内心都会有斗争,这就是很多人痛苦的原因之一。
04
价值观的痛苦,属于大多数人都能够意识到的。
要么改变,要么不改变,在这个决定改变与否的过程中,在理想和现实反复靠近的过程中,不管人对痛苦的根源感受清不清晰,他都是能感受到痛苦的。
区别是,感受清晰的人,会更自洽一些,他知道痛苦的根源在哪里,他知道自己在实事求是,所以只是暂时痛苦,很快就能回到常态。
还有一种痛苦,是很多人意识不到的,那就是代代传承、刻在文化基因和人性底色里的一些东西。
如果你偶尔去质疑、否认一下这种刻在基因里的东西,就会有几千年的文化和几亿人去否定你,于是很容易退回到原来的位置,回到痛苦当中。
05
现在大多数人解决痛苦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娱乐和信仰。
被老板骂、丢东西、失恋……一系列让自己情绪低落的事情发生后。
很多人会希望找一个能让自己情绪变好的东西来对抗这种不开心,或者再找一个受气包,接住自己准备丢出去的这股坏情绪,打游戏、去旅游、睡懒觉、吃东西、找人倾诉、找网友对骂……
这种都属于转移注意力的偏娱乐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往往因为没有脱离老板掌控、找回丢失的东西、回到恋爱前状态……事后想起来这些破事,还是会不开心,还是会觉得痛苦。
还有一部分人,会投入知识的海洋,在前辈或者组织身上找到他们的解决办法,然后应用到自己身上,比如某个理论、某个宗教、某种学说。
学习那些伟人巨人圣人的理念,把他们的理念当做信仰,会有一种和他们站在同样高度的感觉,再看眼前的事情,就都是小事,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但是这种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痛苦。
因为他们把圣人的理念当成了自己的信仰,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圣人的模型,重塑了自己的价值观,是给自己预设了一种新的理想形象。
当现实和这种理想形象有冲突的时候,还是会陷入痛苦之中。
比如,我信仰“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会因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干扰自己的情绪。
但是,此时此刻,眼前这个陌生人没来由的一个大嘴巴子就扇过来了,很疼,我要是不生气,不抵抗,他另一个手里的刀子可能也上来了,我小命就没了,我还不生气吗?
生气是破坏自己的信仰,不生气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选哪个?
甚至事后那些和自己同信仰的人,还可能会因为这个拿刀子的人的悲惨经历为他感到惋惜,认为我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挽救他的命运。
别管那些事外人怎么看,我有了这样的经历,信仰是一定会出现裂缝的,质疑信仰的痛苦,是一种更难治疗的痛苦。
06
娱乐和信仰,本质上都是在逃避痛苦,并没有发现痛苦的真实原因,而是用另一种形式掩盖了痛苦,使它暂时不会呈现,只不过因为被分成肤浅和高深,很多人认为后者会更好一些。
所以,还是要琢磨,痛苦到底是怎么回事?当下的痛苦是怎么来的?又怎么才会走?
不把它琢磨明白,就算暂时送走,它也还是会回来。
怎么来的,按我的理解,是对比出来的。
有对比,就会有落差,就会有冲突,观念上的冲突,使人痛苦。
而我们一直在对比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这又回到《生命之书》最核心的一点上了,那些都是概念和定义,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别人给植入到你脑子里的。
你给自己预设了一个理想形象,当现实形象和理想形象进行对比,无法达到的时候,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而这个理想形象是怎么来的呢?婴儿出生自带的吗?
不是。
是从小到大,你经历的环境,你学习的文化,你接触过的人事物,他们教给你的。
于是,你用他们教给你的一套概念,给自己预设了一套用概念拼接出来的形象,然后把这些概念的集合体,当成了真正的自己,当外来的概念和这个感觉中真正的自己有不同的时候,就产生了冲突,痛苦也随之而来。
07
我们的脑子里,从小到大,被植入了太多有关得失心的概念,得到就开心,失去就不开心,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外物和他人身上,情绪总会随外界变化而变化。
可能偶尔会得到一些发自内心的快乐,但是当这份快乐化为记忆的时候,我们就总会拿当下的经历去和那份记忆作比较,于是,原本可以快乐的事,也会变得不那么快乐,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快乐。
比如很多人常说的,小时候得到一块糖,就很快乐,但是,长大后,屋里堆满了糖,也很难找到那种快乐。
这是因为,事情发生后,记忆里的东西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概念,得到糖和快乐,都成了被抽象出来的概念,当时快乐的,并不是得到糖这个概念,而是当下那种真实反馈的感受。
而后来一旦有了高下好坏的比较,形成对比,人就有了落差,情绪也就会受到影响。
解决痛苦的答案就在这里,要把自己脑子里的概念都琢磨透彻,实事求是,一事一议,不拿过去的经验当成现在的信仰,要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是什么,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各种概念和定义。
没有对比,也就没有落差和冲突,痛苦就很难出现。
08
克里希那穆提在书里提到一个词,叫“与痛苦神交”。
他说“大部分人不直接与任何东西交流”。
我的理解是,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概念、观点、理论、思想这些抽象出来的东西交流,而非和概念背后具体的人事物交流。
比如,一个邻居,在和他交流之前,就会利用过往记忆,给他贴上一系列标签:性别、穿着、亲疏、面相……然后提前产生某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