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聚焦金融热点,速递论坛动态,独家发布论坛课题成果,连载书系新书、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启四说  ·  行情分化,这几只转债基本没有向下空间 ·  3 天前  
启四说  ·  行情分化,这几只转债基本没有向下空间 ·  3 天前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  如何扩大长线资金入市比例? ·  4 天前  
超红可乐  ·  陈小群:操作截图 ·  5 天前  
超红可乐  ·  陈小群:操作截图 ·  5 天前  
星辰投研  ·  外资大幅加仓! ·  6 天前  
星辰投研  ·  外资大幅加仓! ·  6 天前  
曹多鱼  ·  A股要见证历史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京津冀“变形记”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4-05 18:39

正文

导 读

从历史上看,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近代化的滥觞地之一;从地理位置来看,京津冀地域相连,山水相依,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天津、河北的定位几经变化,进而影响到三地间的分工与各自发展。如今,雄安新区的设立终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此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组曾系统梳理三地定位的变迁脉络并分析其影响效果。了解上述问题,有助于更深刻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涵和走向。

以下节选自CF40课题成果《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该课题组组长为CF40成员、天津市副市长阎庆民。

京津冀区域战略定位的变迁与影响

by CF40课题组

京津冀战略定位变迁

对京津冀三地的定位,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2年

新中国定都北京后,北京重新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天津延续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两地产业结构相异,经济水平则是天津更高一筹。

北京重归政治中心。作为元、明、清与民国初年的首都,北京长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新中国定都北京,是政治中心的回归。这一时期,北京呈现消费城市特征。1949年,北京工业总产值不到1亿元,基本没有现代机器制造工业与化学工业;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一直到1952年都超过第二产业,并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

天津延续北方经济中心地位。历史上,天津长期作为北京的卫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对外贸易、现代工业与商业金融均迅速发展(罗澎伟,2011)。到了20世纪20至30年代,天津正式成为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形成“北天津、南上海”的全国经济格局。1949年,天津工业产值为1.43亿元,并在1952年达到6.12亿元(该年北京为2.69亿元)。而自1950年起,天津的第二产业比重就超过了第三产业,这一结构性变化的发生要早于北京。

这一时期,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无论是在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水平上还是人均水平上,均高于同期的北京。直到1953和1954年,这两项指标才分别被北京反超。上述转折正是缘于发展定位的改变。 

图1 北京与天津产业结构(1949-1954)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2 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值(1949-1954)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二)第二阶段:1953-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北京的定位由政治中心延伸至经济中心,大力发展工业。京津两地经济水平接近,但产业同构严重。在此期间,河北产业升级较为缓慢。

北京定位为经济中心、生产城市,强调发展大工业。1953年编制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提出要将北京建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大工业城市,从而将北京由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1958年《北京城市规划初步方案》与1973年《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进一步强调要发展首都工业(陈志楣,2014)。随着北京大力兴办各类工业企业,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并超过第三产业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北京第二产业比重达到峰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1.14%,而同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3.69%。

图3 北京市产业结构(1952-1978)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天津在直辖与省辖间摇摆,城市定位模糊,主要强调工业发展。1949年建国伊始,天津便正式列入中央直辖市。1955年,天津的“一五”计划将自身定位为沿海工商业大城市与老工业基地。但到了1958年,天津降格为河北省辖,直到1968年才再次恢复中央直辖。受行政区划变更以及北京建设经济中心的影响,天津城市定位比较模糊。其“二五”计划只强调“继续以工业为中心”,“三五”计划提出建设成全国先进的生产科学技术基地,“四五”计划提出建设成全国化学工业基地(杨振江,2004)。这一时期,天津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从1949年的36.36%,上升到1975年顶峰时的72.12%,远超过当时21.61%的第三产业比重。

图4 天津市产业结构(1952-1978)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河北定位为服务京津,在发挥农业支撑作用的同时,促进内陆工业发展。计划经济时期,河北的发展思路可归纳为“提高两线、狠抓两片、建设山区、开发沿海”,即重点开发京广和京山铁路沿线、黑龙港与坝上、太行山、燕山以及沿海地区(薛维君,2006)。其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由1952年的18.79%上升到1978年的50.46%。但由于河北对全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京津两地“菜篮子”的重要地位,其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缓慢,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至1978年仍高达28.52%。

图5 河北省产业结构(1952-1978)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三)第三阶段:1979-2010年

改革开放后,北京不再定位为经济中心,强调发展第三产业。天津恢复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在扩大第三产业的同时仍突出制造业发展。河北的定位转向“借力京津”与“面向渤海”,产业升级加快。

北京不再定位为经济中心,更加强调其服务功能,第三产业迅速超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1980年,中央书记处作出指示,要求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不再发展重工业。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进一步明确北京的战略定位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与“现代化工业基地”。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增加了“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这一时期,北京的产业结构与增长动力转化剧烈。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从1979年的70.92%减少到2010年的24.01%;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从1978年的24.78%增加到2010年的75.11%。

图6 北京市产业结构(1979-2010)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天津重新恢复对“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在第三产业比重扩大的同时,更加突出先进制造业发展。1983年,天津“六五”计划作出“华北经济中心”与“北方重要口岸”的定位;1986年,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年)》,要求天津建成为“拥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1997年,国务院第157次总理办公会明确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这一定位随后体现于天津的“十五”计划与“十一五”规划(杨振江,2004)。这一时期,天津的第二产业占比从1979年的69.69%下降到2010年的52.47%,但下降幅度明显缓于北京,2002年以后甚至略有回升。

图7 天津市产业结构(1979-2010)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河北的战略定位转向“借力京津”与“面向渤海”,在保留原有第二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改革开放后,河北最初提出“山海坝”战略,即发展太行山、渤海、坝上草原等落后地区。此后,内陆均衡发展思路得到调整。从“环京津”(1986年),“一线(沿海)两片(冀中南和冀东)带多点(开发区)”(1992年),“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1993年),到“打造沿海经济强省”(2007年),河北的战略定位更加立足其“环京临海”的区位优势,但在“向京”与“向海”间摇摆(薛维君,2006;刘玉海,2011)。由于京津地区尚处集聚阶段,向海发展又受制于天津,两种发展思路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即便如此,河北的发展成绩仍然很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从1979年的19.86%,增加到2010年的34.93%;第二产业比重则维持不变且略有增加,从1979年的50.07%,增加至2010年的52.5%。

图8 河北省产业结构(1979-2010)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四)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逐步成为全国增长新引擎,但三地发展不协同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为此,三地协同发展正式启动。不仅京津冀整体定位得到明晰,三地围绕整体定位也重新确立各自分工。

京津冀地区整体定位,从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到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进而拓展至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生态修复各领域。早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就将京津冀定位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并列的三大城市群之一。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则将京津冀的定位提升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2015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京津冀的战略定位得到进一步拓展,表述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伴随日益明晰的整体定位,京津冀定位所覆盖的范围也在扩大,从最初北京、天津与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进一步拓展至北京、天津与河北全境。

北京在坚持“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定位的同时,更加突出其在国际交往与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将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并要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则将北京的战略定位表述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时期,北京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仍在上升,第二产业占比则略有下降。

图9 北京市产业结构(2011-2014)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天津逐渐淡化对“北方经济中心”称号的争夺,战略定位更加具体,强调在先进制造业、北方航运、金融创新与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虽仍将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但拓展了对其国际港口城市和宜居生态城市的定位。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则不再提及“北方经济中心”,而将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这一时期,天津的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并在2014年超过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图10 天津市产业结构(2011-2014)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河北不再局限于传统区位禀赋,战略定位更加着眼全国,从服务京津、发展沿海与发挥重化工传统优势,转向突出其在全国商贸物流、产业升级、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明确河北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并承担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这一《规划》拓展了河北的定位范围,但总体上仍更多表现为服务于京津的功能。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则进一步将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时期,河北的产业结构变化呈现新趋势,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

图11 河北省产业结构(2011-2014)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京津冀定位变迁的效果与趋势

1、京津冀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

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由趋同走向趋异。在建国初期,为保障国防安全,也为了快速实现经济赶超,三地均大力发展工业,同质化严重。随着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京津冀三地实现差异化发展。在北京,第三产业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在天津,第三产业迅速增长的同时,第二产业仍保留相当比重且质量逐渐优化;在河北,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长期同步增长,近年第二产业比重才略有下降。

京津冀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呈U型曲线变化。建国初期,为缩小内陆与沿海的差距,国家重点开发内陆地区。1978年以后,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但改革开放及其影响呈“先南后北”的阶段性特征。以1994年为界,京津冀地区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在前半阶段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10.26%下降到1994年的8.39%;随着改革开放的拓展与深化,这一比重在后半阶段不断回升,至2014年达到10.45%。

图12 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1978-2014)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受限于历史数据来源的有限性,我们以非农就业比重的变化来观察城镇化进程。京津冀地区非农就业比重在1985年为49.8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3倍;在2012年已经上升为74.0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倍,具备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图13 非农就业人数占比(1985-2012)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2、京津冀三地发展存在分化

三地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我们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水平之比衡量三地差距。北京城镇居民收入,1978年是全国水平的1.06倍,2006年最高时达到1.6倍,2013年仍有1.5倍。天津城镇居民收入,1978年高于同期北京水平,20世纪80年代与北京仍然相近,但90年代后差距迅速拉开,2013年为全国水平的1.2倍,相当于北京的80%。河北城镇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只有全国水平的80%;20世纪90年代最接近时为90%左右,此后再次下降;2013年为全国水平的84%,相当于北京的56%和天津的70%。

图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水平之比(1978-2013)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三地农村居民收入未能收敛。我们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水平之比衡量三地差距。北京农村居民收入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1978年为全国水平的1.68倍,2006年达到峰值2.31倍,2013年仍高达2.06倍。天津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北京,1978年为全国水平的1.34倍,相当于北京的79.76%;2013年增加到全国水平的1.78倍,相当于北京的86.4%。河北农村收入水平,1995年之后才超过全国水平,2013年为全国水平的1.02倍,相当于北京的49.5%和天津的57.3%。

图15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水平之比(1978-2013)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京津两地城镇化水平接近,远高于河北。我们用非农就业比重衡量城镇化水平。北京非农就业比重,1985年为83.10%,至2012年达到94.83%。天津非农就业比重,1985年为78.26%,至2012年达到91.13%。河北非农就业比重,1985年仅为37.26%,至2012年达到65.09%,相当于北京的68.64%,天津的71.43%。

图16 非农就业人数占比(1985-2012)

数据来源:华通数据库。

京津两地人均财政支出由发散走向收敛,远高河北。我们以人均财政支出与全国水平之比衡量三地差距。京津两地人均财政支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1978年是全国水平的3.91倍,2000年最高时达到3.97倍,此后不断下降,至2014年仍高达2.23倍。天津1978年为全国水平的3.28倍,20世纪80年代初一度超过北京,此后波浪下行,至2014年为2.01倍。河北人均财政支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便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为全国水平的1.05倍,其后平稳缓慢下降,至2014年仅为全国的67%,是北京的29.1%和天津的33.3%。

图17 人均财政支出与全国水平之比(1978-2014)

数据来源:根据华通数据库数据计算。


原创声明
本文系CF40课题研究成果,于CF40公众号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章仅代表课题组观点,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机构立场。

近期文章精选:

不提“迁都”,只因时机未到?

围着白洋淀画了一个圈!详解雄安新区何以成为“千年大计”

房价飙升之后:房租的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CF40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四十人论坛在平台型智库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此外, CF40与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蚂蚁金服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期刊以及金融类书籍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推荐文章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  如何扩大长线资金入市比例?
4 天前
超红可乐  ·  陈小群:操作截图
5 天前
超红可乐  ·  陈小群:操作截图
5 天前
星辰投研  ·  外资大幅加仓!
6 天前
星辰投研  ·  外资大幅加仓!
6 天前
曹多鱼  ·  A股要见证历史了
6 天前
午夜漫画站  ·  为什么完事后女生不让丁丁拔出来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