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缔造者张小龙先生是这个时代的魔法师,不动声色地调整了一个叫做「100000+」的参数,就让这么多人慢慢焦虑起来。会写字儿的不会写字儿的,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在琢磨怎么写出更多十万加的文章来。
对很多新媒体编辑来说,十万加是个 KPI,写出来几篇爆款文,工作业绩优秀,写不出来,能力不行。有这样的指标压着,写东西的是不择手段的,怎么有效怎么来,泥沙俱下,写不出来咋办?去抄,去洗稿,然后还死不承认,只要阅读数上去了,其他都可以不管。
对一些内容创业者来说,有几篇十万加的文章,到投资人那里好交代,拿钱更容易一些。我也已经看到有一些团队在介绍自己如何拿到投资的时候,自称「写出来数篇十万加的文章」。
作家和知识分子们没了以前出版社编辑们在后面接应,根本应对不了这样的环境,一上来就被打得晕头转向。前些日子成为热点的许知远,很多人还为他抱不平,说这可是知识分子啊,你们别这样欺负人行不?可许知远搞的那个新媒体公司,生产出来的都是什么内容?屎尿屁火星文而已,就这样的入世,还一样找不到北。
时代太快了。在这样每天都有新写手入场的时代,没有什么过去积累的东西能一直奏效,所以大家都焦虑。这一代年轻的头脑杰出的头脑竟然为这样儿的数据焦虑,感觉有点可笑。不过更杰出的头脑在琢磨怎么让你多点击几次广告,他们说,那是人工智能。也没准儿,他们在研究怎么自动写稿的 AI 呢。
或许我们应该面对一些现实。
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是否十万加是不重要的。几乎人人都可以写作的时代,不是只有你才可以吸引眼球。那就有多少读者算多少,有几个阅读算几个。把写东西变得更轻松一点。
现实是,平均下来,每个公众号的阅读量必然是相对变少的。我们能够享受「每个人都能当上 15 分钟的名人」就挺好了,不要奢求一天 24 小时都是名人。对文章也是这样,别想着每篇都是十万加,偶尔有一篇,就可以了。「小道消息」以前的十万加并不多,以后恐怕也越来越少。这是必然。除非,我能每天绞尽脑汁去「操作」内容。能这样做吗?做不到。
题图:Franco Font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