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星期三,就是69岁的David Dao医生像“一卷破地毯”一样被拖出机舱后的第三天,编辑在微信上问我,“有空写个美联航吗?”
显然,她是看到了我在朋友圈里的吐槽。这事儿其实在美国和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曝光才不过48小时,又增加了新料。当事人的阴暗过往被老牌小报们一一翻检出来,每一个细节,都在斩断看客将自我代入从而产生共情的可能:
是的,这个声称自己是中国人的乘客,其实来自越南,早几十年就移民美国,不光是自己,连老婆孩子都干着高薪的体面工作,却不知自爱地因为与男病人嗑药搞基而被吊销过行医执照,对了,他还是个资深赌徒来着,一次就赢过二十几万美金…
▲美联航暴力事件受害者David Dao
我能说什么呢?91年前,几乎是差不多同一时间,面对同样在口水里渐渐稀释成淡红的血色,大先生鲁迅已经说过了,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那血污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我还是来讲三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地点是二十多年前的北京。我是一个从东北小城撞大运考进名校法学院的学生,却机缘巧合和几个读北京四中、家住长安街沿线的同学成了朋友。其中一个通过家里的门路搞到一个推销化妆品赚零花钱的机会,提携着几个死党一起发财。任务简单:大街上拦下行人,征得同意后往人家手背上滴两滴号称超级滋润保湿的外国神油,匀开,感觉一下,填个问卷。干一天,就有一百块的酬劳,是我半个月的饭票。
但运气不好,那时的北京虽没有雾霾,但却盛产沙尘暴,吹得一帮人长安街上容身不住,于是躲进一号线地铁。可别说,因祸得福,那里人流大,等车闲来无事的人多,倒是搞促销的蓝海。
我们正如鱼得水呢,戴袖箍的地铁站管理员来了。“不能在这儿干这个,赶快走走走!”
说来也巧,我站的地方,对面的大柱子上,正挂着地铁站规章制度牌。也不知道那一刻脑袋里进了几吨水,我居然伸手指着牌子跟人家辩论,“法无明文不为罪,你看那上面哪一条写着不能在地铁站搞促销了?”
话音未落,脖领子一紧,已经被家里几代老公安的一姐们儿拽着脚不沾地的上了滚梯。
出地铁口,一干人等笑弯了腰。
“你丫几天不见长脓水儿了你……”
“傻波依还法无明文不为罪……”
“听说过好汉不吃眼前亏不?”
“知不知道什么叫强龙不压地头蛇?”
结果,就是几个月之后,在宿舍楼里,我还会被人调侃“法无明文不为罪”。
但这个故事真正的神转折在于,或许是因为促销效果不佳,背后策划这件事的神秘人变了卦,说好的一百块不给了,用促销的油抵,看我们是大学生打特价,每瓶赔本只算50元。
隔着这么多年的岁月回望,我真是欠了那些北京孩子一声:“谢谢您呐!”
第二个故事,和澳大利亚的一条新闻有关。对2016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日前给“典型的澳大利亚人”画了一幅像:
38岁
女性
生于澳大利亚
祖上是英国人
已婚
和伴侣及两个孩子住在一栋有三个卧室的独立屋里
家里有两辆车
看到这条新闻,第一个念头:这不就是我儿子学校象棋队的队长他妈吗?不久之前,等着接孩子闲聊时,她刚刚跟我倒过一核桃车的苦水,正好为那幅干巴巴的画像补充了许多生动的细节。
事情的源起,是她家里的投资房,之前租给拿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在本地大学进修的一家巴基斯坦人,为了省点中介管理费,由她自己打理一应事务。结果租客项目结束回国走人后,她去清点时,却发现屋子被住成“垃圾堆”,必须重新清洁装修。就算是她和老公两个人自己动手齐上阵,材料费也要五六千澳元。
一笔他们无力负担的意外开支。
他老公工作了十几年的本地大公司,最近一直在嚷嚷转为海外生产,酝酿大举裁员;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她只能兼职工作,收入微薄且没有福利;家里的自住和投资房以及两辆车,都还有大笔没还清的贷款;大儿子眼看要上大学,就算是有政府提供的无息助学贷款,但学费连年上涨,也意味着孩子一毕业就要背上一大笔债;小儿子天资聪慧过人,总说将来要学医,但她偷偷地跟我们苦笑着说,就算考得进医学院,动辄几百澳元一本的教科书,恐怕家里都供不起。
是的,这就是“典型的澳大利亚人”。不是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的默多克、休伊特和狼叔杰克曼,不是你旅游时在酒庄、度假村和免税店里和你谈笑风生的成功人士和促销女郎,也不是大学、研究所和智库里放眼全球的名教授和大经济学家。她从过去十几年中资本和人才全球流动中获取的益处,或许仅限于她身上那件曾经出现在某廉价超市商品目录封面上的特价15澳元的绣花外套。但她渐渐清楚而痛苦地意识到,她的丈夫、她自己、她的孩子所赖以维持舒适生活的工作,正在被来自全世界、同样渴望现世安稳的精英们蚕食瓜分。
“你知道吗?关键就是文化!文化差异!那帮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爱护东西,祸害完他们自己的国家又来祸害我们的国家!”
“我要给本地的议员写信!不,还有大学校董会!还有移民局!我们辛辛苦苦工作纳税,却用来给那些人渣发奖学金,我们自己的孩子却要借一大笔钱才有好大学上,这根本就不公平!”
“根本就不应该放他们来我们这里。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种人。羡慕我们的美好生活,那就先变成我们啊!”
站在她的对面,听着她犹带有浓重苏格兰口音的抱怨,我有一瞬间的恍惚。她是在愤怒之下把我也当成“我们”了呢,还是在愤怒之下不管是谁、不管是不是迁怒、不管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先发泄了再说?
我只知道,那一张疲倦的不施脂粉的中年妇人的脸上,也曾露出过慈爱的微笑,看着她的儿子和我的儿子一道,举起象棋大赛的奖杯。
我的儿子说,她做的Trifle(一种英式传统甜点),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第三个故事,让我们在时空里走得再远一点吧,回到圣城耶路撒冷。两千多年前,就在David Dao医生被拖出机舱的同一天,一个33岁的年轻男人,骑着驴在一片欢呼声中进入圣城。甭管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围观群众都早已听说,这个人曾经显示过神奇的大能,这一次来,会像千百年来的预言者所说的那样,把他们从这世界上的苦难中拯救出来。欣喜若狂的人们手持棕榈枝挥舞,脱下自己的衣服铺路——那时候,可没有中国制造和快时尚,普通老百姓只能用麻布缠腰遮住私处,中人之产才能有一件好衣服。
但就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另一个神转折出现了。这个人被最亲爱的人背叛、被自己的族人唾骂、被嘲讽被游街被鞭打、最后被以那个时代最屈辱的刑罚钉死在十字架上。有权力处死他的人其实并不想这么做,几经挣扎几番努力,但压垮这个自诩公义的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句话:
“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凯撒的朋友了。”
在那个时代,在罗马帝国的疆土上,不是凯撒的朋友,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职位,财富,荣耀,乃至于生命。筹码不仅是过去所拥有的一切,还有一族人的前途。前车之鉴,是公元前26年被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宣布友尽后迅速从九重天跌入地狱的加卢斯(Gallus)。
是的,即将到来的星期五,是基督教世界里复活节假期开始的日子,为的就是纪念一个名叫耶稣的年轻人两千年前极其屈辱却毫无过错的枉死。英文的Good Friday,不是因为在这一天小孩子有巧克力蛋和巧克力兔子吃而大人可以放假,所以是好的,而是因为,如果你去看希腊文的圣经,或许会发现,耶稣在十字架上说出的最后一句话,原来和创世纪里的文本是一致的:
这事成了。这是好的。
对于这个故事,你不必一定相信它是真的。但它作为一种对抗世俗成功叙事的另类叙述,并且被一代又一代人信了两千年的历史,足以说明问题。
有趣的是,让这个故事得以流传下来的一个关键人物,在故事的高潮里以颇为可笑的怂蛋的面目出现。
他是彼得。
当耶稣预言自己将被出卖时,彼得跳出来拍胸脯打包票:这事儿别人能干的出来,我肯定不会。
当深更半夜被抓捕的人包围时,彼得抽出刀子,谁敢动我们,咱们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至少也得掉个耳朵。
但当看到大势已去一切已成定局时,彼得害怕了。连一个使女的一句话,都叫他心惊肉跳,生怕自己被株连。
——我不认得他!
——我和他不是一伙儿的。
不过,对早期基督教传统再多一些了解后,或许你会发现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神转折:对彼得的怂样描述得最不留情面最详尽不堪的福音书,恰恰被认为是由彼得的门徒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整理而成的。
也是这个彼得,据基督教传统记载,最后选择走进罗马城,为自己的信仰,被倒立着钉死在十字架上。
被倒钉在十字架上的彼得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认为这三个故事有趣。你若觉得这不过是满纸荒唐言,对不起浪费了你的时间。
我也不知道David Dao医生会迎来什么样的未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更何况我辈芸芸众生。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决定在那一刻选择说不,就像我绝不相信,一个能够在美国行医并把4个孩子送进医学院的第一代亚裔美国移民,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从来没有认过怂。
不知为何,看着这段新闻,我会想起一个老电影,意大利导演贝尼尼的《美丽人生》。在那里面,父亲的勇气,不是教育儿子学习二小好榜样,握紧手中红缨枪,而是把最荒谬的一切当成父子之间的一场游戏。而母亲的勇气,不是运用特权和关系英雄主义地把所爱的人拯救于水火中,而是平静的说出,我要上那辆车,我要和他们在一起。
但最打动我的那一刻,却永远是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让儿子吃上一顿正常的晚饭,打开大喇叭播放一首只有他和她心领神会的歌曲。
《美丽人生》剧照
值不值?蠢不蠢?在那一刻,理性的做法是该认怂还是该说不?
不是当事人,谁都没有资格评说。
但是,假如你也像David Dao医生那样、曾经以为在大洪水来临之前登上了挪亚方舟、但却在最后一刻被告知需要re-accommodate,或者哪怕只是在铺天盖地的丑闻面前,还残留着一点点的兔死狐悲,不妨在这个周末有空的时候,读一读AMP版本的《哥林多前书》,那里面,有关于accommodate这个词的另一种用法:
Just
as I myself strive to please [to accommodate myself to the opinions,
desires, and interests of others, adapting myself to] all men in
everything I do, not aiming at or considering my own profit
andadvantage, but that of the many in order that they may be saved.
Patternyourselves after me [follow my example], as I imitate and follow
Christ (theMessiah)
(就好像我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
至于怎么去做?
你只需要知道,光荣的荆棘路,永远只是一条窄路,但选择忍受双脚的血肉模糊行走其上的人,需要的不仅是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还要仰仗他人和天意的慈悲。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杂志和图书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