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豆瓣
豆瓣官方订阅号『我们的精神角落』在这里,我们为你收集最新鲜的热点内容,推荐豆瓣中的精彩生活,帮你发现你可能感兴趣的未知事物。在这里,我们一起发现生活,构筑精神角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豆瓣

生活不是偶像剧,哪有那么多的“主角光环”?

每日豆瓣  · 公众号  · 生活  · 2017-09-06 0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坦白讲,“不能变平庸”这个想法本身就挺平庸的。



本文由豆瓣用户@猴猴小姐爱土土 授权发布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幻想,希望自己化身成为影视剧里的主角,相信自己“此生注定不平凡”,是万千人中被选中的那一个。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故,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只要握紧小拳头对自己高呼一声“加油”,就有有人从天而降帮自己扫平一切;不需要有任何技能加身,只要是傻白甜出门摔个跤,就会360度旋转遇上霸道总裁一见钟情;被仇人追杀最后一定会得救,跳悬崖也一定会得到绝世武功秘籍,哪怕是一招不慎穿越,也一定会因为背一首唐诗唱一首歌曲而被惊为天人,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你瞧,哪怕所有故事的套路都是一样的,但我们还是愿意在某一个瞬间,将自己代入进去,去畅想,渺小如此的自己,一定是生而不凡的。


相信我,这不仅仅是粉丝才会有的头脑想象,归根结底是为了渴望实现突破却又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得”中间进行的拉扯。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呀!强调的是“逆袭”,渴望的是“崛起”,应该不会有人愿意在自己身上的贴上一个“平庸”的标签。就像是这些年娱乐圈里流行的“人设”,要新奇要特别要有关注度,总而言之,要有自己的标签而且千万不能和别人撞车。毕竟所有人的内心潜台词都是: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泯然众人”?


都说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扪心自问,我们迷茫的真的只有青春吗?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拼命向前跑,怕自己活的不够好,更怕别人比自己好。一边相信自己此生注定不平凡,一边又被生活和现实拉扯渴望不平凡而不得,所以我们才有烦恼,会焦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总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却不愿对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担负起责任。


焦虑的本质是失控,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逃避平庸的这条路上,失控了。


逃避了这么久,我们究竟如何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平庸?往往我们都是从它对应的反义词来寻找答案:奋斗、独特、理想、闪闪发光……这些含义,一半指向生活态度,另一半指向自我标签。于是,不知不觉我们开始对“不平庸”这件事情越来越渴望和向往。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所谓的“不平庸”就像是我们探讨一件事情的意义,对于不同人对于不同的事,答案远远不止一个。


“永远不要对你没有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

——袁朗《士兵突击》


《士兵突击》剧照


2007年的一部《士兵突击》犹如横空出世,不仅教会了我们一个词叫“钝感力”,其实他更大的价值在于教会了我们一个词叫“成长”,不是主角披荆斩棘升级打怪,而是用形形色色不同价值观却立得住的角色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伟大。生活没有那么多想当然的意义,我们需要去尝试,才知道味道。


尤其这一句:不要对没有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但大部分的我们太过于擅长在生活中“价值先行”,我们不自觉地把生活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独特、有趣、宏大的,而另一种是平庸无奇的。前一种是成功的,而后一种是失败的。只有前一种人生才值得过,后一种人生不值得过。然后我们带着这样的定义和框架生活,区别出了什么叫平庸什么叫不凡。


于是我们特别容易相信现在的生活不算,未来和远方才算;也容易相信生活中存在这样一条线,线的两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也许它们真实的差距只有月薪5000元还是月薪7000元、买的房子距市中心40千米还是30千米、当搬砖工还是当泥瓦匠那么大,但在想象中,这种差距被扩大到泯于众人还是万众敬仰、骑电瓶车还是开法拉利、看《新闻联播》还是上《新闻联播》。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拉扯中痛苦,纠结,没有安全感,渴望控制却往往不得其道。


“多看看自己生活中好的一面吧,否则我们永远有羡慕不完的别人的人生。”

——程又青《我可能不会爱你》


《我可能不会爱你》剧照


这是当年大火的台剧中无比真实而犀利的台词。其实就是这样,我们拼命去看别人眼前的亮,却忽视了自己身上的光。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他们好像没有琐碎的烦恼和面对选择的迷茫。永远华服加身,生活中既有诗意也有远方,但这何尝不像“朋友圈”里面的生活,你看到的不过只是我想展示的,窥一斑何以知全貌?


就像我们总有对别处生活的想象。可能有钱的生活就是比没钱的生活好,未来的生活就是比现在的生活好,别人的生活就是比我们的生活好。可对个人来说,无论现在有钱没钱、正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跟谁结婚,你都只有一种生活,那就是你现在正在过的生活。别的生活只存在幻想中,无论它是好是坏、平庸不平庸,都没什么意义。


换言之,每个人的出生不同,家庭不同,教育不同甚至是血型、星座和塔罗牌都不同,为什么一定要过同一种人生?世界已经如此多样,为何价值判断的标准单一无味到只有一种?


所谓出身、教育,甚至是运气,这些都是不再我们控制范围之内的东西,而我们偏偏对这些抱着深深的执念,认为是它们在无形中扭转了乾坤,却忽略了我们真正握在手里的东西。


“我们拼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这几乎已经是毛姆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但是太多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都放在了最后半句,却忽略了导致我们失控的原因,其实我们真正可以控制的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是否真的在“拼尽全力”,过自己的这份有且只有一次的人生。


学会接受平庸,并不意味着从此自暴自弃,自我放逐,从来都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没有绝望,也没有放弃努力,反而是踏踏实实地回到生活地本身。


不会通过幻想自己是故事中被选中地主角,享受点石成金地金手指,也不会因为没能惊天动地、光芒万丈而自怨自艾,踏踏实实从简单的事做起,不虚度一生。


接受平庸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接纳自己。因为完美地都是假象,不完美地才是人生。就像我们给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地苹果,但上帝咬我们地同时也会附送一个吻痕。


* * *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 老师 ,作为一个国内知名地心理学咨询师,他的文字和观点一直被称为“有温度的心理学”。有时候他从来不向我们许诺“这条道路的终点是什么”,而是愿意承认:“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走,我们在各自的道路上,一起走走看”。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被陪伴的感觉,这胜于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


他说:“真正的进步不是焦虑地自我怀疑,而是平静地自我接纳;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他还说:“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而不是追求。舍弃我们对生活的过度控制,舍弃我们想要成为“完美自我”的想法,舍弃我们对“完美世界”的执念。我们需要“接纳自我”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样的好处,而是因为缺陷就是我们生存的事实。”


这一次,他带着 《控制力幻象——焦虑感背后的心理觉察》 作客豆瓣时间,和我们一起分享我们之所以痛苦、迷茫以至纠结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察觉和深层次探索。


生活从你“接受平庸”的那一刻起,豁然开朗!



控制力幻象——焦虑感背后的心理觉察 系列音频专栏

已在豆瓣时间上线


一次性get全部13期

仅需39元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即可免费试听/订阅!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