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帝国而逝
——时代的挽歌
七.中东啊中东(上)
苏格兰独立之事闹大了还是以后的事,在1951年的当时但当时还没有人想到一个甲子之后苏格兰会真的会要独立了。那个时候要关心的东西多了去了。比如在中东发生的事情。
“中东(Middle East)”当然不是丘吉尔制造出来的名词,但这个名词是因为丘吉尔成天在用而出了名。丘吉尔之所以和中东有关系是因为他在1921年到1922年间担任过殖民地大臣。现在去看中东地图就会发现约旦和沙特的国境线毫无道理地向里陷进了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又名“丘吉尔的抽疯”,据说这就是丘吉尔喝醉了以后的杰作。
约旦地图上的“丘吉尔抽疯”
一次大战后的大英帝国扩张到了什么程度?除了非洲和南太平洋诸岛的德国殖民者地之外,英国人还收来了中东。包括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在内,那么多次的十字军血战几百年都没有夺来的广袤土地都进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基督徒们站在了最巅峰。连德国历史学家马尔克斯(Erich Marcks)都发出了“英国衰退论仅仅是一种虚幻的妄想”的赞叹。
1911年,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将所有海军燃料从煤炭改成了石油。一次大战的经验就更是明白地告诉了大家20世纪支配世界的关键因素是石油。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掌握了世界。
现在可开采的石油储量的80%在中东,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和利比亚等国家,而这些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属于英国势力范围。当时的大英帝国实际上能够掌握全部的中东石油权益,换句话说,大英帝国掌握了世界。
当时石油大鳄七姐妹中英国有两家,一家是当时还叫“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的BP,还有一家是和荷兰合资的壳牌。BP在波斯抽油,而壳牌则一直在荷属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墨西哥和阿塞拜疆转悠,并没有去中东。所以英国石油的自给率并不高,1938年英国使用的石油中57%来自美国,来自中东的自产石油只有22%。国家一牛逼了之后就不干土里吧唧的实业了,让其他国家去打苦工吧,帝国要去从事酷酷的金融业,现在那个有名的伦敦城(the City)还在诉说着大英帝国曾经的辉煌。
除了中东之外,大英帝国还有印度。本来英国就从直布罗陀和苏伊士按住了地中海的两端。如果能把从尼罗河到恒河的土地都连接起来变成大英帝国的直接领土,那这个帝国的疆域就是在太大了,一直到了香港和上海,到了麦金德古典地缘政治学中所说的欧亚大陆南缘,帝国的规模远大于维多利亚时代。
但也就是从这印度和中东这两个地方开始了帝国的崩溃。
大英帝国在一战之后出现明显的衰退的最大原因是英国无法适应一次大战之后形成的世界新秩序。苏联的出现、从1925年大罢工开始的国内劳资冲突、英美法在一次大战善后的巴黎和会上肆意滥用“民族自决”来胡乱分割战利品,但同时也使得“基于文明的统治其他民族的正当性”这种大英帝国赖以存在的基础命题不再存在。而且一战之后出现的旧国联这种集体安保体制使得传统的霸权帝国失去了地位,英国对于世界金融的支配力量也在逐渐向美国人手中转移。
新在中东获得的帝国领土反而混乱了英国的关心,散乱了英国的精力。用现在眼光来看,中东是一块拥有巨大石油权益的战略要地,但大英帝国当时并没有去这样认识中东,还是在延用一直延续下来的诸帝国之间的斗争方式。
中国人不会对“麦克马洪”这个名词感到陌生,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经常被提起的“麦克马洪线”就是这位亚瑟·亨利·麦克马洪随意画的印度和西藏的分界线。实际上还有一个常用的名词也有他一份,那就是“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McMahon–Hussein Correspondence)。
亚瑟·亨利·麦克马洪
1915年的麦克马洪是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所谓“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是指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之间的秘密通信。一战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德国、奥匈帝国组成了同盟国与英法等协约国作战。英国为了争取阿拉伯人的支持,在土耳其的后院放火,顺便攫取中东这块战略要地,鼓励侯赛因起来反抗奥斯曼帝国。而侯赛因也希望得到英国的支持以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在1915年10月达成了一致。英国支持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以及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带建立一个疆界基本上确定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同时阿拉伯人保证英国在这一地区享有特权,默认了英国人对巴格达和巴士拉两个行省的占领。
1962年有一部名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电影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段阿拉伯起义的历史。
但英国人在以支持独立为条件鼓动阿拉伯人起义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同时,背过身来和英法俄开始了瓜分战败后奥斯曼帝国遗产的谈判,1916年5月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签订了一份名为赛克斯-皮科协定(Sykes-Picot Agreement)的文件。
根据这个协议,叙利亚、安那托利亚南部、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将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而叙利亚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现伊拉克大部分地区)则为英国势力范围。俄罗斯得到了黑海东南沿岸、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地区。
传说中的“统一的阿拉伯人国家”呢?
说英国人当面是人背后是鬼长了两副面孔那还真是恭维了英国人,英国人能无耻到把一头骆驼卖三次,这第三次是卖给犹太人。
1917年11月,英国外务大臣亚瑟·贝尔福交给给英国的犹太人领袖第二代罗斯柴尔德男爵沃尔特一封信,托沃尔特将信转给一个私人的锡安主义机构“锡安主义联盟”(Zionist Federation),这就是《贝尔福宣言》。
现在一般把“锡安主义”叫“犹太复国主义”。
《贝尔福宣言》正式宣布了英国内阁在同年10月31日的会议上通过的决议:
“英皇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但要明确说明的是,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权利,以及犹太人在其他国家享有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
除去抬头和落款,英文原文就只有三句,一共125个单字。用一位英国作家阿瑟·库斯勒的话就是:“一个国家正式对第二个国家许愿第三个国家的土地”。因为这三份互相矛盾的文件,中东就进入了百年战乱,而且在可见的将来看不到战乱会平息的任何迹象。所有这些战乱和流血的源头在于大英帝国的无耻。
“恐怖主义”大概是现在最常用的关键词,在这个关键词的前面似乎所有的争执都需要让步,美国和俄国互相指责因为对方的不合作而使恐怖主义得利,但很少有人去考虑恐怖主义到底来自何方。
这个世界上起码有两个国家是依靠恐怖主义手段建国的,那就是以色列和爱尔兰,都和英国有关系。这两个国家建国之时恐怖行动的目标都是大英帝国。
1946年在耶路撒冷附近被犹太恐怖主义者炸毁的列车
在很多时候所谓恐怖主义是一种宿命,来自在殖民时代所欠下的债务。
多说一句,中国没有任何必要对现在的中东难民问题承担义务。因为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参与过殖民主义犯罪,现在没有必要帮助那些殖民主义者的后代们偿还他们祖先留下的债务。让那些依靠殖民而筑起了宏伟的城堡和大厦的那些老牌殖民大国去操心就是。
1943年,横扫了北非德军的盟军在突尼斯市郊外举行了胜利阅兵,主席台上有一位盟军总司令部中的英国政府代表,后来成了英国首相的麦克米兰。
最初走过的是法国兵,包括殖民地兵在内的法国兵看上去都很帅,但是和所有的法国东西一样,也就是看起来帅。接下来走过来的是美国兵,年轻而且营养良好,几乎可以蘸着酱油生吃。最后才是在喧天的苏格兰风笛队引导下的14000英军士兵,麦克米兰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只有英国军队才是世界的主人公,未来的继承者”。
找不到麦克米兰在这次阅兵中的照片,弄一张戴高乐的充数,下一张是在准备西西里战役时的照片,后排最左麦克米兰,前排最左艾森豪威尔
但这只不过是壮丽的幻想而已。现在走过来的英军只不过是即将到来的宏伟而宿命的大撤退的练习而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