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粥左罗的好奇心
文章不多,每一篇都值得你看。欢迎进来坐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我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  11 小时前  
扬子晚报  ·  痛心!一电梯突然冲顶,业主当场身亡 ·  21 小时前  
江南晚报  ·  客运版S2线,即将开通! ·  2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这座省会城市,增速为何垫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粥左罗的好奇心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很少交朋友

粥左罗的好奇心  · 公众号  ·  · 2020-12-24 21:28

正文

074


作者 l 拾遗

来源 l 拾遗 (ID: shiyi201633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好,我是粥左罗。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你会发现,很多牛人都不会花特别多时间在交朋友这件事上。

为什么?

因为他们对朋友的定义很清晰,也很明白人脉不在别人身上的道理。

这篇文章,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社交类型,以及建议的应对方式,推荐阅读,希望对你有启发。


越是聪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时间越少。

因为他懂得: 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 唯有成为自己的贵人,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



01


朋友间的两种常态



关于朋友,我们常常感叹两件事。

第一件:总感叹朋友怎么都那么假。

艾小羊同学在微博上说过一件事, 有一次,他装修房子急需两万元, 于是就跟十个朋友发了借钱短信:

“……不知你有余钱没,三个月内归还。

结果9个朋友都婉拒了:

“真对不起! 我目前也有点困难。
“我小舅子刚问我借了5万,实在抱歉。
“我的钱都在股票里,真对不起!
“我儿子转学,开学就要交5万,很抱歉。
……

他本以为跟这些朋友的关系都挺铁的, 没想到一到关键时刻就纷纷掉链子了。

艾小羊感叹: “人心犹如海底针啊!

平时你好我好,关键时刻应者寥寥——这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第二件: 总感叹昔日老友越来越远。

春节回老家,我妈问我: “放假了,怎么也不找小军玩啊? 我犹豫了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和小军是光屁股玩大的发小, 记得小学时,我们还信誓旦旦: “我们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嗯,一辈子。

一辈子的尽头,只是初中毕业。 初中后,他辍学,而我念了高中。

记得高中时,我还经常向人炫耀: “有个发小,和我关系铁得不得了。

但终于,我们莫名就越走越远了。

以前连课堂偷偷放个屁都会告诉对方, 后来却连结婚这种大事彼此都不知道。 前年见面时,我们已找不到共同话题, 除了回忆,就只剩下寒暄和尴尬。

正如陈奕迅在《最佳损友》里唱的那样: “一直躲避的藉口,非什么大仇。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为何旧知己,最后变不到老友——这也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2


共情社交


我一直搞不懂为何会出现这两种“常态”, 直到看到风墟先生讲的“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

所谓“共情社交”,风墟先生说: “就是指为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因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 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 或是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 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这种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 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 就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风墟先生研究共情社交时发现一个现象: “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就会越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因为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张爱玲与炎樱相识于香港大学, 念大学时,两人好得如胶似膝。 张爱玲书中插画,多由炎樱创作。 张爱玲结婚时,炎樱更是证婚人。

可后来,两人莫名就没了来往。

炎樱写信说: 为什么不再理我? 张爱玲说: 我不喜欢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那个时候我们能成为朋友, 只是因为恰好出现在了同一间教室里, 恰好都需要有人陪自己吃饭逛街聊心事, 所以就天天腻歪在了一起。 但后来经历成长经历世事后, 才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 所以我们就只能走到这里了。

这是张爱玲的潜台词,也是共情社交的本质。



03


功利社交


所谓“功利社交”,风墟先生说: “就是指为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知识与物质的交互传递。

邻居家孩子小树,在我们小区朋友最多。 为什么呢? 因为他拥有最多的玩具。

一天,妈妈问: “谁是你真正的朋友啊?
小树答: “胡新宇。

妈妈问: “为什么是他啊?
小树答: “他从来不抢我玩具,他只跟我换。

你看,连孩童都觉得: 没有交换,等于抢。

二是拥有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水平不仅仅是指社会地位的层次对等,也指精神才艺上的和谐共鸣和思想观念上的门当户对。

春秋最有名的琴师叫俞伯牙。 一次,俞伯牙在野外弹琴时, 恰巧樵夫钟子期从旁路过。

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 钟子期便说: “宛如巍巍高山屹立面前。 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流水, 钟子期便说: “宛如滔滔江水奔腾而过。 伯牙停琴惊叹: “君真乃我知音也。

后子期病故,伯牙说“世再无知音”, 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大音乐家和砍柴的成为千古至交,正是因为精神才艺上的和谐共鸣。

风墟先生说: “功利社交的目的,就是获得‘有效交换’。 如果一段交往不能给你带来丝毫利益,就会被你本能地舍弃。

看似很功利,但这就是社交的本质。



04


三观若不同
相忘于江湖就是最好的结局


当我们能分清这两种社交后, 很多关于朋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朋友疏远要不要挽回”的问题。

前些年,一大学室友喜欢叫我玩: “一起去洗浴中心做个大全套吧。
我说: “算了,没什么意思。

等几天,他又来叫我: “走,泡吧去。
我说: “算了,我不太喜欢。

一来二去,他慢慢就不再联系我了。

很多时候只有感叹: 行走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

他喜欢泡妞,我喜欢看书。
他喜欢打牌,我喜欢码字。
他喜欢热闹,我喜欢清静。

不存在谁好谁坏谁高谁低, 只是因为三观与喜好的渐行渐远, 我们终于都长成了对方不认识的人。

以前,听着陈奕迅那句“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就会伤心想哭。

现在终于懂得: 相忘于江湖,才是最好的结局。

很喜欢《千里千寻》中的那段话: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 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 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 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 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 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因为,说不定下一站, 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得更远。

所以,友谊走至末路的时候, 不要去勉强挽救与维持我们仍是好朋友的假象, 相对无言,相对无趣,不如相忘于江湖。

就像余华那样: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新的生活。



05


三观一致的老友
跟上彼此的成长很重要


当然,如果你与老友的三观一直很合, 如果一直想成为无话不谈的“灵魂伴侣”,只有一个办法—— 彼此跟上对方的成长。

朋友雪讲过她一个闺蜜的故事。

她闺蜜每天很早就起来读各种经典书籍, 她英语不好,就手抄了一本托福写作书, 终于将不及格的成绩提到了80多分。

有次,雪问她: “你为什么这么努力?
她回答: “我还想和你做闺蜜。

雪很诧异: “我们不一直都是好闺蜜吗?

她说了一段让雪铭记一辈子的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不努力,就和你差距越来越大, 再好的朋友之间也会有隔阂, 维系友谊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共同进步。 我们一直在同一节奏上,才可以一路同行。

最好的友谊,原来是跟得上对方。

就像哲学家周国平所说: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 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 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 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 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对于共情社交类的老朋友, 三观合,就努力跟上对方的节奏。 三观不合,就顺其自然地相忘于江湖。



06


学会区分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最最切忌的就是将两种社交混为一谈。

讲一个在知乎上看来的“借钱”的故事:

“我看中个包包,忍了很久还是想买, 因为平时一向月光,没啥钱,凑来凑去还差4000多,就去向闺蜜借。

我以为吧,她会痛快的借我,可是她虽然借我了,但要我打欠条!我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啊!

回家后就开始生闷气,越想越不舒服,闺蜜还要欠条吗?我还能为这点钱外逃啊?就算要欠条,也应该是我主动提出来吧?”

这是典型的将两种社交混为一谈了——认为他“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普遍

你不是学英语的吗? 帮我翻译一篇论文呗。

你不是学中文吗? 帮我写个年终总结呗。

你不是学设计的吗? 帮我设计个LOGO呗。

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

这些人忘记了一点: 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即便你们是从小玩大的“共情朋友”,但只要提出“功利性”的诉求时,就必须明白一个原则: “共情朋友”从来没有义务对你做出“功利性帮助”的必须。

他愿意帮你是情分,不愿帮你是本分。

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

当你提出“功利性”诉求的一开始, 就应当以“功利社交”的方式去沟通, 自己写下欠条、算明利息, 对方要那是本分,不要那是情分。

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应该心存感激。

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向好朋友借钱——我觉得这是给我上得最好的将“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区分开来的启蒙课。



07


先成为自己的贵人
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



言晓先生说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在某公司做企业顾问。 说白点,就是拉老板过来交钱上课。

他很勤快,每天跑四个客户。 没用多久,他就和准客户们熟得不行, 但整整六个月,他才成交了寥寥几单。

当他心灰意冷地将客户名单交给老板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