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作题为《走向新均衡的中国宏观经济》的主题分享。他指出,中国经济正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迈进,传统增长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疫情冲击和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潜在GDP增长率有所回落,中国经济在享受完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和国际化红利后,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潜在增长速度有所变化,但增长速度仍保持在5%-6%的区间。他表示,资产负债表修复,艰难且复杂,但同时也会看到,穿越周期结构调整达到新均衡的新希望。2025年是落实政策、不断触底探底、结构持续调整的一年,随着未来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将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作题为《金融市场改革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主题分享。他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创新为主导;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行为是对未知路径的探索,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的特点。资本对创新的作用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只有合理的激励机制设计与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相得益彰,才能真正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要有效激励创新,需要在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企业战略各方面进行变革。首先,包容个性和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其次,要有崭新的创投组织形式,也就是企业风险投资(CVC)。再次,完善健全的法治环境也是推动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此外,健康开放的资本市场也是激励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作题为《资本市场发展与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主题分享,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就资本市场服务新区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作题为《科创金融赋能雄安新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主题分享。他表示,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债券融资模式是强化资本市场服务科技金融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的“金融自动扶梯”功能,“接力式”支持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需要采取动态化融资策略。其中,对于初创期科创企业,通过转贷、转投等方式间接支持企业融资;对于成长期科创企业,一方面建立面向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高收益债券市场,另一方面探索推出科技型企业集合类债券,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对于成熟期科创企业,通过双创债、科创债(票据)等创新型债务工具,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和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作题为《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主题分享。他认为,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畅通“区域合作-创新网络-技术创新”三者间的双向循环。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出现将拓展区域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为区域合作注入全新动能,区域合作的深入将助推创新网络的完善,进而畅通区域间创新要素流通,从而反哺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构建创新网络是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日益成熟的创新网络将推动创新时代区域合作的实践。区域合作的深入将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区域间各创新主体、创新条件与创新要素的优势互补必将孕育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增加则可进一步筑牢创新网络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