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脑中风)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等特征,现已成为国人最为沉重的健康负担。脑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致病原因。因此,早期识别脑动脉易损斑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磁共振高分辨率管壁成像技术能够精准识别脑动脉斑块的易损特征,是目前评价斑块易损性的最佳无创性手段。现阶段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已由二维成像发展为三维成像,大大提升了成像的扫描速度、覆盖范围和空间分辨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多层次、多维度的图像数据应运而生。然而在图像数据的判读分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能为脑动脉易损斑块的精准评估和卒中风险预测带来的新的机遇。
讲座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进展
2.临床应用价值
3.影像数据特征与定量分析
4.信息融合与健康管理
本期讲座属于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实践模块
,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锡海
老师与大家分享关于
脑血管斑块磁共振成像在技术研发、临床转化和数据挑战
等方面的内容,欢迎对脑血管成像技术感兴趣的医学从业者以及具有医学背景的学生报名参加本次活动。
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时间】
2017年10月12日19:00-21:00 (18:30开始签到)
【地点】
海淀区双清路77号院双清大厦4号楼4层 数据科学研究院报告厅
【报名方式】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进行报名,或扫描下方
二维码
报名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国科促会清数大数据产业联盟
【支持媒体】
数据派THU,斑羚在线
【嘉宾介绍】
赵锡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担任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北京市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的多模式影像学研究,尤其是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研究。担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国际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应用·创新”系列讲座,分享大数据新应用与创新性商业模式;旨在介绍大数据在各行业的最新应用,激发校内利用大数据机遇进行创新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