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说:
话说上一次(点击:
父母的4种教育风格,只有这一种能给娃幸福
)我和大家分享道,
3岁前,父母必须是孩子的权威,因为只有权威型的父母,才能造出幸福的孩子
,当然,权威不仅仅指的
严格要求,同时是积极响应,及时满足,善于表达爱,只是在安全等原则性问题上一定不能对娃妥协,
俗话说“温柔地坚持”。
好多妈妈给我留言,是啊,
一开始温柔啊,可是很快坚持不了啊!
娃都哭崩了啊!还有妈妈说,娃发起疯来真的要把我气疯了!
上次终于忍不住打了他几下,他竟然还手还多打我几下,这是要造反的节奏吗!!
面对一言不合就哭闹崩溃的娃,我们到底如何将爱和权威贯彻到底?
我们被娃逼崩溃后常犯的错
1.规则不清、优柔寡断
留言说
“温柔有加,坚持不了”
的那个妈妈很有代表性,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刚说出一个规则,看土根哼哼唧唧不服从或大哭大闹几声,就赶忙说“
好吧好吧,妈妈给你”
……
一言既出,前功尽弃。
有一阵子,土根从托班回来,因为饿,习惯在晚饭前吃点点心。本来只是正餐前稍微来点铺垫,结果他就变成光吃点心,到了正餐已经吃不下了。
土根爹跟我说,你干嘛给他这么多点心,我说他饿啊,他饿的样子(伸着手问我要吃的,一边张着嘴说啊啊啊)真让人心疼而无法拒绝啊!一边说着,这是最后一块饼干咯,一边听他叫唤又给他拿一块……
好吧,我意识到是
自己模糊不清的规则和优柔寡断助长了他的坏习惯。
在制定规则后,
只有坚决执行,娃才会知道你的界限,爸妈不是“听我摆布”的!
2.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就动手打人
不得不承认,打人真是最无奈最无能之举。
我也打过土根,有一个早晨,眼看着上托班快迟到了,土根在水池边玩水,刚换好一套衣服,就被他弄得全身湿透。从水池边抓回来换上新的,一个没看住又把手伸进了马桶,袖子又湿了……因为土根的幼儿园有严格的接送时间限定,迟到就会被吃闭门羹,而我又安排了满满的工作,真是气得直接在他屁股上打了两下。
我得承认,当时我不知道除了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停下来了,以及,找不到发泄自己愤怒的出口。
冷静下来看,打人也许可以即时解决问题(让土根从嗨翻天的玩水换成大哭特哭模式,并让自己好受点),但对于他好习惯的养成没有任何帮助,或者说,仅仅是让孩子明白了,
“我不能玩水,否则妈妈会打我”
;而不是
“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玩水,因为那样的话去幼儿园会迟到。”
这就是土根的私人医生说的“打孩子无用”的道理:
打孩子,引导他们行为的是外在的威胁,而非伦理道德或情感支持。
这对于培养有情商、有责任感的娃,毫无用处。
3.觉得孩子哭闹的情绪是“非常错误”或“需要隐藏”的
出于文化或教育背景不同,每个人对情绪的态度都不一样,比如意大利人觉得,发泄情绪是必须的,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很多中国人觉得,表现情绪会让人变得懦弱、令人感到难堪,所以经常压抑(我和土根爹吵架后经常讨论这种有趣的现象,因为他生气的时候总是气呼呼地发泄,而我总是异常冷静)。
心理学家说,你对自己或他人地情绪抱有地看法就是
“元情绪哲学”
,它能
预测你会如何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反应,而你的反应模式,又能预测孩子将来调控情绪能力的高低。
很多父母只允许孩子表达高兴或安静这样的正面情绪,却不允许孩子表达恐惧和愤怒,这是
“不人性”
的。其实,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不会让人变得软弱或强大,它只会让人更加血肉丰满。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洪水时,
父母首先就不该对情绪有“偏见”,不故意去压抑孩子的情绪,允许适当发泄、甚至可以抓住机会,用无限的“共情”,安抚孩子,
让孩子正确认识并处理自己的情绪
。
如何将爱和权威执行到底?
爱和权威的平衡,对新手父母来说真的是一种挑战。我自己都曾感觉分分钟精分,上一秒对土根爱得你浓我浓,下一秒直接吼成神经病。
面对娃的无理取闹(撒泼打滚、崩溃哭闹),可以用
假装
无视
或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即时解决问题
,我以前分享过:
这件每天都可能发生的小事,妈妈一念之间的反应,直接影响了宝宝的情商!
但是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能听懂些道理了),其实可以引入
这些更有长久教育意义的
手段了。
1.充满“爱心”的训导——共情+解释规则
我以前在(
边看手机边陪娃,小心娃的问题解决能力会下降!
)这篇文章里分享过,
孩子的大脑发育,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无论是智力还是道德感的发展,前提是让孩子知道, “我是安全的”,即便自己犯了错,“父母还是爱我的”。
怎么在吼娃的时候让他知道你还爱着他?这个世纪难题其实很简单!就是——
共情+解释规则!
土根玩水快迟到的案例来说,我以前的训斥是这样的:
“你给我下来!不要玩了!再玩衣服又湿了!你太不乖了!”
加上共情和规则的解释是怎样的?
“亲爱的,妈妈知道玩水很有趣,妈妈下次陪你一起玩好吗?但现在再玩水就迟到了!老师和小朋友都在等你呢!你想让他们等很久吗?”
这两句话对于当下的意义很可能“无效”,无论说什么土根都会继续选择无视我继续玩水,但从长远来说,
后一句更有可能培养出“具备高情商和良好道德习惯”的娃(到4-5岁就能看出成果了)。
这是有心理学家的实验数据支撑的。
有明显效果的案例是,土根常常去摸厨房里的烤箱,我以前会简单粗暴地说:
“不许摸!烫!”
土根常常被吓一跳,然后继续手贱要去摸。
现在我会跟他唠叨:
“不能摸哦,烤炉很烫!摸了手上会受伤,宝宝会很痛!妈妈会心疼。”(再配合一个心疼的表情)
几次以后,土根似乎对“痛”、“心疼”这两个词有了反应,一般说过一次就不会再去试探我的底线了,估计他体会到了,妈妈是如此慈眉善目温柔可人又为我着想……哈哈。
2.爱的“惩罚”——让孩子“自食其果”
当然,大部分时候娃是没那么好掌控的,你无论是吼叫还是温柔地坚持,在当下他都可能当耳旁风,甚至一哭二闹三打滚,愈演愈烈。
有一个很有效的惩罚措施是——
让孩子自食其果。
(让孩子以为是自己的选择,却看不出是大人处心积虑哈哈)
这个看起来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但研究证明,
当给予孩子犯错的自由,并且能够亲身体验后果的时候,他们学得最快。
事实证明很好用。有一次我在做饭的时候,土根哭闹着要来抢我正在切的辣椒,还搬来了他的小汽车,踩在上面来够(我也是惊呆了,小猴子会用工具了,进化的一大步啊)。我做饭已经手忙脚乱,还要防止他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砸了,我把他的小汽车关进厕所,他又搬来他的凳子……顺手还抢了一个胡萝卜砸我!我一狠心,在他又拿到辣椒跑开的时候,我没去阻拦。
几秒钟后,只听“啊”地一声尖利的哭声,哈哈,我知道他被辣椒辣到了。
我憋着笑走过去问,怎么啦宝宝,哦,辣到啦!妈妈跟你说不能吃辣椒的呀,很辣吧!我抱起土根来哄,他靠在我肩上抽泣着,显然被这味道吓坏了。 这时候语言都是多余的,给个爱的抱抱,抓住好时机进行刚才那场战斗的“和解”。
这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也是,
不自己体验过,怎么会知道“辣”的滋味;我们自己也不曾是“痛到最深处才选择放手”的吗?
后来,土根看到辣椒就露出秘之微笑,然后逃走了。
3.强化教育成果——对不良行为的消失进行表扬!
我们都知道,对良好行为的强化能增加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表扬带来的积极效果比惩罚更有效。但别忽略了,
当宝宝的某个不良行为消失的时候,也要进行表扬!
因为对不良行为的缺失进行表扬和对良好行为的出现进行表扬是同等重要的!
土根一向自主进食,但也常常吃得一踏拉糊涂,或者扔了一地,每次吃完,他爹都要拿着毛巾擦半天餐椅和地,我则要给他洗半天澡……
但有一次吃完饭,土根竟然把地上的食物自己捡起来了,还拿着纸巾对餐桌擦擦擦,然后把粘了各种菜的纸巾往自己脸上擦擦擦……虽然擦得更惨不忍睹……但是他开始有意识地知道要“清洁”了,只是方法不对。我表扬他说,
宝宝太棒了,知道要干净了!妈妈亲亲!不过要这样擦才对哦!
其实,土根擦得怎么样都没关系,重要的是
及时对他“没有乱扔食物”进行正向鼓励。
几次以后,土根很少扔食物了,而擦手成了习惯(经常吃了一半问我们拿纸巾)。
上面讲了几个恩威并施的小方法,可以灵活运用。
但最终我还是想说,
任何的表扬或惩罚,都是基于足够的爱和陪伴的
,否则,孩子就会非常聪明地利用这一点——比如故意惹你生气,或者讨好你,来引起你的注意!我们应该
在孩子听话的时候给予他们高质量的关注,而不是只有在娃满地打滚时,才束手无策被迫立规矩!
瓜妈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