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
“珍稀奇文化”关注我们
提起民国,有的人会想到有诗有画的年代, 也有的人会想到才子佳人们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有的人会想到文艺清新的学术新风。
然而,在这一片繁花似锦的背后,掩藏着的却是民国时代令人咂舌的高昂物价。如果我们
重回民国
,将会面对怎样的物价呢?
据史料记载,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广州销量最大的“新兴白”牌大米,每石售价6.25圆(银圆,下同),普通面粉每石售价5.39圆。当时一石是80公斤。
应该
说,这个米价还是相对合理的,而且到了民国四年,“新兴白”大米还降了价,每石才卖5.88圆。
除了米价稳定,民生必需品的肉类价格也十分温和,民国圆年每斤猪肉平均售价是0.28圆,羊肉每斤0.25圆,牛肉每斤0.15圆。在这一时期里,CPI的指数一直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波动,百姓的生计也尚可维持。
可惜好景不长,
北伐战争胜利
后,物价开始
翻倍的
上涨
。民国十七年,肉类的价格比1912年贵了一倍,米价也涨到了10.25圆。
据记载,民国十四年的时候,以北京的工资为例,当时胡适教授月薪500圆,陈独秀教授300圆,鲁迅300圆,顾颉刚教授400圆,李大钊120圆,郁达夫讲师为117圆,普通市民家庭月收入15圆,汽车司机20圆,纺织女工16圆,人力车夫旺季15圆。
可见,即便是普通的市民家庭,收入依然
尚可维持温饱
,而且在民国十八年后,物价又暂时回到了温和波动的区间内,因此当时大多数的百姓虽然不得不承受高物价,但依然
可以勉强度日
。
可惜,随着1937年的到来,原本尚算温和的物价时代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早在1935年,当局就想要通过发行“
法币”改革经济
,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等到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当局不得不大肆印钞购买武器,直接导致了
法币泛滥,物价飞涨
。
同时,随着战事持续不断,商品贸易与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1938年,广州和汉口两个重要的通商口岸沦陷后,进口商品价格飙升了72%。
1939年南宁沦陷后,进口品价格又在此基础上再翻一倍。等到1942年重要的运输线滇缅公路瘫痪后,货物进口量骤降,仅为1937年的6%,供需严重失衡,物价犹如坐火箭般
一路上涨
。
进口货物价格飞涨的同时,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也开启了疯狂上涨的模式。
随着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许多农田歉收,这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飙升。1940年,农产品的产量比1939年下降了10%,等到1941年的时候,农产品的产量又下降了13%,粮食产量岌岌可危。
粮食已经
严重不足
,可此时当局却决定征收田赋时必须实缴粮食而不能用钱币代替,这更进一步的导致了流入市场的粮食减少,加剧了
通货膨胀
。
剧烈波动的物价也影响了百姓们对于货币的信心,人们纷纷把
储蓄的法币
拿出来换成实物,有些地方干脆重回
以物易物
的原始模式,一场恶性通货膨胀,就此席卷神州大地。
钱币贬值贬的这样厉害,当时的人们清明节祭祀先祖也直接烧真钱而不是冥币,因为真钞往往没有冥币值钱。
到了1948年,物价达到了从所未有的高度。当时一个烧饼都要二三百元钱,而米价更是每百斤高达二十多万。比起民国初期的物价,仅仅数年间,物价就翻了
上千倍
。
可就是这样的天价依旧挡不住物品涨价的步伐。曾有人在饭店吃饭时,一碗米饭是
2万元钱
,等到这个人去添第二碗饭时,米饭的价格就涨到了2.5万一碗了。
严重的通货膨胀加剧了人们尽快把钱换成货物的心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市面上激增的消费更进一步造成了货物短缺,于是恶性循环下,通货膨胀更加厉害。
当局不得不印发十万面额的大钞,但这依然止不住通货膨胀的脚步,后来商场开始拒收400元以下的零钱,甚至就连乞丐都不愿收1000元以下的小钞呢。
物价疯涨,粮
食短缺
,大量的平民馁殍相望,就连许多公务员也每天只吃得起一顿饭,而且还得晚上兼职拉洋车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据《大公报》1948年8月16日的统计,以战前的生活指数为比较,8月上半月的食物价格上涨了390万倍,住房价格上涨77万倍,服装价格上涨652万倍。
一些印钞厂甚至直接用廉价的法币作为纸张原材料来印钞。
货币的面值抵不上纸张价值
,如此疯狂的物价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针对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孔祥熙是这样评价的:“中国物价上涨之主要原因,系因抗战已七载,军需浩繁,物资日渐缺乏,供应未能适应,加以国际路线阻断,运输困难,国内经济情况,益形艰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