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光远看经济
光远看经济官方订阅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公司官微  ·  突发!百元大牛股,最新发声! ·  5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全红婵,拟被保送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pq慢慢长 ...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大瑙璊子 ... ·  昨天  
首席商业评论  ·  头最铁的年轻人,买房只买顶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光远看经济

马光远:《财富》500强就是一剂经济鸦片,该戒毒了

光远看经济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08-12 07:07

正文



《财富》500强就是一剂经济鸦片,该戒毒了

文 | 马光远


在美国对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打压之时,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20年全球500强排行榜。 中国上榜的企业数在2019年129家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达到133家,入围企业的数量再次超过美国的121家位居全球第一。 前五名,中国就占了三位。沃尔玛连续第七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中国石化仍位列第二,国家电网上升至第三位,中国石油位列第四。

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前五名


我看到媒体说,中国在入围企业的数量上首次超过美国。纠正一下,2019年就超过了,2019年中国入围的企业数是129家,美国是121家。今年继续保持入围企业数量首位。中国在这个榜单入围企业的数量再次超过美国位居第一,有没有意义?当然有意义。 大国经济,最能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就是大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就这个意义而言,500强作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镜子的意义从来没有减弱。 多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版图经历了沧桑巨变,国际上对《财富》500强的重视程度并未有太多的改变。

从重要性上而言,500强大约占据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的的确确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经济“名片”。中国在500强榜单上超过美国,当然值得高兴。

考虑到1995年,中国第一次参加这个榜单时,只有3家企业入围,而当年美国上榜的企业数是151家,排第二的日本是149家,中国和美日上榜企业数不可同日而语,今年,中国入围企业数再次超过美国,至少说明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

自1995年《财富》发布世界500强公司排行榜以来,该榜单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数量如此迅速地增长。


当然,在《财富》500强榜单上入围企业数量第一,恰逢美国继续打击华为,华为的余承东宣布华为手机芯片没法生产,麒麟芯片将可能绝版的悲情时刻,中国再次感受到 “缺芯少魂” 的切肤之痛。一方面是我们自己造不出高端芯片,别人一卡脖子企业就面临生死存亡,另一方面是进入《财富》500强的数量继续雄霸第一,这种尴尬的现状再次说明,不要过度崇拜500强这些排名,这些排名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经济一部分的竞争力,但不代表全部。

正如很多人一再指出的, 500强这个叫法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以销售规模作为评判标准的最多算“500大”,而不是“500强”。 然而,在过去20多年,有多少中国企业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这个榜单。连起码的对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500强也无法体现。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124家平均利润不到36亿美元,约为美国企业(70亿美元)的一半,也低于全球500家大公司平均利润41亿美元。

如果看行业,入围的中国企业所在的行业并不是代表全球产业未来的高科技领域。 中国入围的企业仍然一如即往分布在石油、金融、电力、钢铁、汽车、煤炭、有色金属、房地产等领域。这些行业要么属于垄断领域,要么属于产能过剩领域,要么属于亏损大户,要么是风险越来越大的房地产领域。

如果看利润,银行仍然是中国企业里面最赚钱的。 今年进入榜单的中国银行共有10家,这10家银行利润占全部上榜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的44%。非银行企业114家平均利润只有近22亿美元。作为对比,113家美国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高达到63亿美元,接近中国大陆企业的3倍。

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最赚钱公司前15名

注:图中数字排名为企业总体排名


第三,入围企业所处行业,真切反映了中国经济所处的真实阶段和周期。 用《财富》杂志的话说,就是, “美国的产业结构是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而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在工业化阶段。” 因为,中国有数量众多的金属制品企业、工程建筑企业、汽车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上榜美国企业在这些产业或者没有,或者极少。

同时,上榜的美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大公司中有一批与人的健康、医疗、生活等有关的产业。而除了有两家药企之外,与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几乎看不到中国大公司的身影。当然,包括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内的公司入围也反应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新兴产业的竞争力。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和小米的排名继续提升。其中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是阿里巴巴,上升50位。

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对 “大” 比较图腾,中国的产业政策在很多地方都处处体现对“大”的追求。研究中国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都会发现, “做大做强” 几乎是绝大多数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推动兼并重组” “打造大型企业集团” “提高市场竞争度” 等词汇在很多产业政策中司空见惯。

然而,追求大的结果,就是牺牲对核心技术和创新的追求。因为创新是很慢的,核心技术的研发也是很慢的,而“大起来”就比较容易,也能很快体现政绩。追求大的结果是,除了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机器人核心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长期受制于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不足,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缺乏,制造业中的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成为制约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

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