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致力于打造为兰州大学师生服务的线上平台,做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孩子,我只想听听你的声音”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9-30 22:3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距离上一次和父母的联系

已经多长久了?

你还记得吗?


上一次的那通电话

爸妈说了什么、叮嘱了什么

你还记得吗?


时光如水 于你

可能只是一杯平淡的白开水

于爱你的他们

可却是一碗思念的苦酒


电话那头

貌似开朗的问候,绵密的叮咛

你,在听吗?


Story One

我的爸爸是一名教师,我爷爷也是。严格的家教,在我们家是一种传统。所以在我记忆中从小我就是挨揍长大的。为了脱离这种让我苦恼的氛围,我选择了离家很远的高中读书。

第一次离家,第一次脱离爸妈的掌控,我以为自己会很开心。很显然我错了,不到一周,思家的情绪就在内心翻涌,当拨通家里的电话时,离家在外的苦恼、没人照顾的悲伤和不适应全部在那一刻涌出脑海。然而那第一通电话,是忙音。

那一刻,耳畔回响的不是父母的训斥,而是温柔的问候。



回想起来,高中三年的生活,若是没有爸妈的电话,我不知道该会如何度过—— 一次次的迷茫,一次次的失望。三年间,电话那头那熟悉的声音,就是我的方向。

如今,大学的生活还没正式开始,我却已经忙的不可开交。最近一次和爸妈通话,是他们主动打来的,爸爸怕我忘了报道的时间,专门打电话通知我。但其实那个时候我早已经完成了报道,由于忙着接受大学的新事物,我没有给家里打电话说自己的近况。是啊,关于我的一切,他们都关心。

教师节那天,给爸爸发了个祝福。他也许是太高兴了,收到祝福后便给我发了个大红包。那天,就是我们最近最后一次聊天了。




有一次,爸爸给我打电话。起初接通的时候,电话那头没有声音,我以为是爸爸打错了。刚准备挂掉时,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想听一听你的声音。我的宝贝女儿,爸爸想你了。”

“爸,我也想你们啊”


——小V



父母的爱,有时在电话里

有时在各种社交软件里


其实他们最想要的交流方式

是心与心的贴近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和他们的交流

只浓缩在几个冰凉的电子方块

或是听似平稳的声音里


离家这么久的你们

思念他们吗



Story Two

我的妈妈是一所寄宿式私立学校的老师。对于儿时的我,妈妈不仅我一个人的,她还是一群留守儿童的妈妈。

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妈妈一起住在她工作的学校。所以小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可能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家里没有温馨的装饰,没有日常的温暖怀抱。家,其实就是学校里拥挤的宿舍,还有那张小小的宿舍床。

怎么可能不抱怨呢。那个时候我很讨厌那群夺走妈妈爱的留守儿童。所以从小我就特别争强好胜,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优秀到妈妈的眼里只看到我一个人。后来我发现自己真的太自私了。我不知道那群孩子中有很多已经一年多都没见过爸妈没听过她们的声音了。我不知道对于她们而言,家就是学校里小小的宿舍。我更不知道她们因为想念父母掉过多少眼泪。

高考完,因为种种原因我来到了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兰大。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地拿给妈妈看。我妈看了我良久说了一句:“我都还没准备好你怎么就长大了呢。”那一瞬间如鲠在喉。

今年大二了,因为很多职务在身空闲时间特别少。所以我很少主动给家里打电话。一天中午,因为工作上一些不开心的事,我特别想听听妈妈的声音便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滴了一声,马上就接通了。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宝贝,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妈妈我知道,我上大学走了之后家里很空。我知道最近家里在下雨,您不喜欢雨天。我知道您总是在等,等我的一通电话一条微信。这次十一回家的车票我已经买好了,您不用再等了。


——林夕



你的一个电话

一条微信

是他或她的奢求所望




Story Three

我爸是一名军人。从小,能和他见面的机会就比较少。但是我很敬佩他、也很崇拜他。是他告诉我一个真正的男人该是什么样子。虽然他给我打电话的次数比较少,但每次和他交谈都是字字戳心。这应该就是男子汉之间的共鸣吧。

我在大学的三年,学生会、团委、社团……遇到的麻烦事不计可数。有时会觉得自己忙得莫名其妙,常常会没有时间给爸妈打电话。但每次爸妈打电话给我,听到爸爸硬朗的声线,妈妈柔情的细语。无论多累,都会觉得自己的热情重新翻涌。


——鸣鸣




Story Four

已经大二了,在视频接通,看到妈妈笑容的那一刻,我居然还是会鼻酸。开学的时候,妈妈在视频里开玩笑说:“都大二了,不会还想家得想哭吧?”我用手撑在眼角旁,扬起笑脸,佯装轻快活泼地蹦出哽咽夹缝中的三个字:“才不会。”

从小到大都是走读,大学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离家,从东南到西北。其实很没用,大一一年,因为想家哭过无数次。临近期末是思念最肆虐的时候,焦头烂额地复习,狂风骤雨般想家,去图书馆的路上接到了妈妈的一通电话:“没什么事,知道你期末考肯定很焦虑,打电话安慰你一下。”西北冬天的冷风有些干涩,吹得湿润的眼眶生疼。

大一寒假回校前,爸爸从客厅晃荡到我的房间,慢悠悠说了一句:“你天天在家里晃来晃去,突然要开学了,有点不习惯。”每次视频里都是“酱油出镜画外音”的爸爸基本上都是在妈妈的话里,“你爸说最近女儿不知道在做什么,怎么都不在微信上跟我们说?我说你肯定在忙,他一定要我问问你。”我听到不远处爸爸的嘟囔,笑着开始絮叨这一个星期发生的事。




一年了,养成了每周末和父母视频的习惯,思念也慢慢沉淀成力量。一个人去图书馆、偶尔夜里绕着操场走圈时,都会打一通电话给爸妈,即使没什么想说的,光听听声音,我就能更坚定地走下去。


——肖嘻嘻


生而为子

我很荣幸


Story Five

我一路向西,从四季如春的故乡来到遥远的西北。身边的人都说我傻,暗里议论我太“叛逆”,不念家。其实,从小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我并不是个叛逆、一意孤行的孩子。这么多年,我未曾真正远离家乡。即使在外地就读高三,也常常在深夜拨通那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听一听家人的声音。




当一个人独自生活在陌生的城市时,家人就是我永远的避风港。哪怕只是一声不经意的问候,都能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那个部分。是电磁波里的温暖,让我挺过了这苦涩难熬的高三。

在外人看来,我是个懂事乖巧的好孩子。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父母从小严格的管束,让我成了一只折了翅的笼中鸟。越长大越孤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高考后,我决定要彻底飞出这座牢笼,摆脱十几年来无形的束缚。所以我放弃了本省的大学,来到了西北偏北的兰大。

上了大学,深知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存在差距,我总是奋力追赶,从未轻言放弃。委屈、心酸,西北的丝丝凉雨总让我不自觉想到烟雨朦胧的家乡,想到家乡里的……家人。打开通讯录,选中那个特殊的号码,我总要斟酌良久,最终还是没有按下拨通键。




在微信家庭群里,永远只有父母两人在自说自话,总是在夜深时分我才能回复一两句话。妈妈常在午饭后给我打来电话,小心翼翼地问:“宝贝,现在有没有空啊?”。没时间、我在忙、别烦我、不说了……一通电话的寿命,却往往只有短短十几秒。

已经十几天没和父母正常联系了,怎么可能不想家呢。昨天晚上,突然很想吃家里的扁肉,就很想很想吃,很想我不在家会无聊很想我的妈妈,想到眼泪都在闪。中秋要到了,我想回家看看。


——匿名




正如龙应台所感叹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毕竟,我已亭亭,无惧亦无忧。看到你努力生活的样子,他们会是最愿意给你支持和安慰的人。对于每个人其实都一样,从某一天起,父母留在原地,而你却越走越远。你在远方是欢笑,还是哭泣。只要你一通电话,就会发现父母那双日渐苍老的双手一直在你背后准备拥抱你。



将你与父母最近一次联系的时间

除以你们的通话时长

该是一个怎样的数字?

愿生而为子女的你们

这个数字永远

趋向于零

若是想他们了

就请打个电话

不要让父母等你太久





制作 | 姚孟溦 赖诺灵

责任编辑 | 易曌 肖雨 陈君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