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对夜禁这东西似乎不太在意,尤其是幻想自己穿越的时候,想象在夜黑风高的夜晚出去散心。
这可是犯禁的,不仅在清代如此,在其他朝代,也多是如此。
譬如,唐代就总有几个喝醉了酒的哥们儿,回家晚,让巡街的抓住,被长官揍得屁股开花。夜禁是十分妨碍贸易和自由的,其初衷我们也不难理解。
我们只需要把古代的城市,想象成大学校园即可。大学规定几点熄灯,熄灯以后行人绝少,如果有鬼鬼祟祟的人,也会引起保安的注意,这跟古代是很相似的。
古代统治者热衷于夜禁,一是“防贼”,二是为了“应时”。防贼我们是知道的,应时我们也应该有体会。还是要拿学校说,如果你不硬性规定夜间多晚以后不许出门,他们真敢玩个通宵,这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夜禁防贼,则是更实际的作用。古人云,夜禁之设,所以弭盗也!
这是由于古代照明不好,既没有灯光,也没有手电筒,尽管有蜡烛和灯笼,但三米开外,就又是一片漆黑了,不顶用。这很利于小偷下手,古代的盗贼,练就的都是飞檐走壁梁上君子的功夫,翻墙进院,甚则团伙作案,直接杀到城里打劫,你拦都拦不住。
所以在古代,每一条小巷,都有一种名叫“栅栏”的东西。
但主要干道不建栅栏,只有小巷才有。兵卒巡逻,在大街上巡逻。每一条小巷,都有一个管栅栏的人,应该是轮流执勤。他们负责定更后把栅栏挡上。然后检查这条巷子里的居民,要求他们关门闭户,不许露头。清代,有司体恤百姓,认为盛夏炎炎,不让小民开窗户,实在是太过分了,于是规定,巷内可以开窗,可以开门乘凉。这就属于非常人道主义的规定了,但栅栏宜臼不可逾越。
除非是有急事,如果碰见生产、急病等迫不得已的事情,还必须先到保甲那里取牌照,管栅者才能放行。一旦有盗贼进来,管栅者就敲锣,惊醒一巷,这个巷子响锣,另一个也敲,“此栅鸣锣,彼栅应之,栅栅相应,则到处鸣锣、家家准备,盗贼有不胆落逃散者乎?”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事实是,这种伎俩,只能对付笨贼。但凡出门带脑子的贼,是不会从栅栏那边进去的。古代就有人提出质疑,你弄了栅栏,然后还派人在大街上巡逻,举着个火把,二里地以外都能看见你们这群巡逻队的家伙来了,人家早就躲好了不吭声,等你过去,再潜入。绝大多数情况下,居民家里遭贼是第二天才发觉。
巡街的抓住的,没几个真盗贼,全都是一些喝醉了酒回家晚了的人。罚他们款,从而让巡逻队有饭吃,防贼的作用微乎其微。(《未信编》:若民间道路管栅止于栅内击梆支更官差游巡,颇属不必。盖从来巡夜人员,并未获一真盗贼。所损者燕会酒客耳,即酒客亦未正犯夜之法止捉得些银钱。果有盗贼出没,其系窃盗,远见巡役灯仗贼即隐遁若系强,盗巡役远见火仗。先自躲避,安敢支吾?毫无济事。)
夜禁防不了贼只是小事,真正的破坏力其实是在对经济上。唐代分坊,夜禁严格。一到了晚上,就严禁经营,然而我们都知道,从傍晚到夜间,才是消费大军真正的消费时间。所以那时候就出现了很多偷偷在晚间进行买卖的,在现代完全合法的非法商品交易,这也算是一种无声的抵抗吧。
到了宋代,一开始是有夜禁的,然而后来被冲击得可有可无了。商品经济空前火爆,各色人等济济一堂,营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朝代。不过,到了明清时代,政府管控再度严格。在明代,犯了夜禁是要挨抽的。(凡京城夜禁,一更三点,钟声已静之后,五更三点,钟声未动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在偏远地方,如山寺,夜禁就没那么严,想出去是可以出去的。越大的地方,夜禁越严。在京城,夜禁更是执行得很到位。
由此看来,统治者对于自由贸易的态度,和对待稳定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稳定压倒一切,无论海禁,还是夜禁,都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懒政,因为局面有其复杂性。不过,对于穿越者来说,因为不懂规矩而屁股开花,可能不光犯禁这一条吧。主要是多数穿越者幻想自己能穿进宫内,犯了宫禁,就不是屁股开花那么简单了,有时候是格杀勿论。
◆ ◆ ◆ ◆ ◆ ◆ ◆ ◆ ◆ ◆ ◆ ◆ ◆ ◆
关于朋友圈的装逼利器
小黄图
(进入菜单页面下端--今日特供--朋友圈装逼利器)
(ps:这只是给小白的教程图,
裤子都脱了,不是让你盗这个啦)
最近很多官人都在朋友圈炫耀娘子画的插画
娘子一时感动无以表达喜悦之情
唯有督促官人快去盗图
保证款款不一样,天天换花样
你们请尽情的盗图吧
反正你能盗走我的图,盗不走我的美貌
只有小黄图不过瘾?
快去捧场娘子的个性小黄T啊!
(进入菜单页面下端--经典黄T)
如果你不小心发现白字娘子又犯老花眼了,
请悄悄的告诉娘子。
前提是你得先看得清这句话。
…………………………………………………
oh hi hi,
欢迎来到龙门客栈
听说你是个问题少年?
还听说你上知天文下知历史,
满腹诗书想和娘子论古今?
敢不敢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约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