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贝壳社
贝壳社是国内最大的医疗健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集聚创业资源,解决创业痛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将创业产业化,从而使更多的人能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贝壳社

GSK张江研发中心关闭,为何外企中国研发中心相继裁撤?

贝壳社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8-04 18: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bioclub

贝壳社 , 引领医健创业


本文转载自:药魔术


关注、 点赞

转发朋友圈

六月十三

2017年8月04日

看完就走


今天被 “GSK关闭中国研发中心” 的消息刷屏,各个关注新药研发的自媒体和微信群一片感叹:既为曾经轰轰烈烈的全球研发中心消失而伤感,又对被裁减研发人员可以拿到N+6的补偿而羡慕。

GSK中国研发中心在2007年成立的时候曾经豪情万丈,不仅因为人数和投资额在外资药企中首屈一指,而且是首个从前期研发和后期临床开发全过程的全球级研发中心,最多时超过500人,号称是GSK除美国英国以外第三大研究中心。说没就没了,GSK中国研发中心做错了什么?

好像也没什么(除了4年前一场文章风波), 直接原因 是新任CEO 调整研发策略,砍掉了除肿瘤和免疫炎症以外的30多个研发项目,中国研发中心不幸在列。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中国研发中心在跨国药企的定位和价值不清晰。

外企当初轰轰烈烈建中国研发中心目的不外乎是这么几条:

01

“In China for China” ,推动中国参与早期新药研发和临床开发,包括开发中国特有的适应症

02

“In China for Global” ,利用中国“价廉物美的”研发人才和医药资源(例如中草药)开发全新的药物( GSK 模式)

03

提高中国市场在总部的重要性,研发、生产、销售都有才行

04

示好中国政府甚至换取一些政策优惠

但是中国研发中心楼盖起来、人招起来之后,大家才发现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研发的下游 Development (临床开发)部分挺忙,各种临床试验接二连三。但上游 Research (研究)部分就不好做,都是跟着总部研发屁股后面打杂,没有深入的开创性研究,中国研发中心运作多年后并没有弄出什么新药。所以早期研发部门就成了裁撤的重点。

再加上外企普遍对中国的 IP 保护仍有顾虑,核心技术与业务不愿意离开母国。某些政策也加大了外企在中国研究新药的成本,例如人体遗传物质不得出境,缺少好的临床检验中心实验室等;这几年中国本土研发突飞猛进,造成自身研发人员的薪酬飞涨(总监以上的比美国都贵),还有巨大的跨国管理、沟通、差旅与人员外派开支,中国研发中心成本一点都不比欧美低。

不止 GSK , 这两年跨国药企都在悄悄裁减研发中心,去年艾伯维关闭了中国研发中心,今年诺华也解散了中国生物药研发团队,罗氏生物研发团队也做了人员裁减。


聪明的你也许会说,我只是卖药的,对什么研发中心不感兴趣。但是你对你卖药工作的稳定性感兴趣吗?

研发是跨国药企的核心或者命脉 ,在国外建研发中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GSK 研发中心运营十年,花费恐怕得十几二十亿,但说舍就舍了。你有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


那外资药企裁减中国研发中心是不是看衰中国市场或者“要大撤退?”


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是世界第二 ,成为世界第一也不遥远,这样的市场哪家药企不看好?也就是从过去狂热看好变成理性看好吧。

现在是中国新药研发最美好的时代: CFDA 简化了新药的注册流程,强化了专利保护,增加了准入和价格利好。风投对新药研发空前热情,中国研发可以获得不亚于欧美的投入,大量海外做新药研发的高端人才纷纷回国,就连辉瑞、诺华、罗氏和 GSK 的前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都离职去自己干新药研发,一时间在研新药层出不穷,连最高端的 PD-L1 类中国就有十几个新药在上或要上临床试验。

而跨国药企裁减中国研发中心其实是换个思路做研发:从自己包揽一切转向与外部共同研发。

近十年全球上市的重磅新药有一半是跨国药企从小型研发公司买来的,例如 Sovaldi, Humira,Opivo、 Imbruvica Ibrance 等等。因此保留需要较大人力资源的临床开发环节,把高风险的早期研发环节剥离外包,充分发挥小研发公司高效低成本的优势。礼来亚洲基金投了好几家优质本土研发企业,国内药企如恒瑞、绿叶、信达、和黄与再鼎等又成功将在研新药转让给跨国药企,这也是中国本土研发实力提升后 倒逼跨国药企 研发策略改变。

中国市场重要不假 ,但研发中心不出活可不行。以前总部日子好过加上中国市场高速增长的故事,研发中心成本再高、产出再低也能接受。现在全球医药市场放缓,中国市场也可能长期维持着 6-8% 的增速,原来大兴土木但是贡献不明的就得砍。研发可以外包,营销也可以,支持部门更可以,只要能够提高效率。

医药行业发展到现在,跨国药企和中国市场都变得更加成熟,以什么形式在中国做业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研发、生产或者销售都会存在,但未必都集中在某家公司内部,内外结合、灵活组合都会发生,前提是要能出活!

我能不断推出新药,何必在意自家的还是投的买的?

我能把事干好做足,何必在意公司怎么调整?


GSK 的研发人员其实没啥好担心,赔偿方案不错而且就业机会很多,只是未来工作压力会加大且稳定性下降,但你有本事又何必在意稳不稳定?

这个事根本不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反而是一个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中国新药研发最好的时代,没有那家治理正常的公司会缺席。


更多分享


名人名企: 从医生集团到共享医生医疗产业变革拉开万亿市场序幕 | 复星医药斥5亿建超早期孵化器 新一轮药企海外并购潮即将来临? | 药明生物港股上市 看国内最大CRO如何寻求市值最大化? | 接连收购95095、连锁药店、杭州礼合,阿里健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苏冰:中国免疫学赶超美国的最佳窗口期来临 | 基因江湖:华大上市前夜,中国基因航母的疯狂、坚守与挑战


精准医疗: 个性化癌症疫苗、诺华CAR-T ,免疫治疗进入了怎样的新阶段? | DNA之父沃森惊天逆转:基因不是肿瘤治疗终极武器 | CFDA加入ICH后,VIC模式在华的本土化路径如何开拓? | 贝瑞上市、华大过会,Grail和Cirina强强联合,基因产业未来七大走向趋势 | 基因编辑再创奇迹,有望根治血友病, 人类如何打开潘多拉之盒?


政策解读: 我国正式启动DRG收付费改革试点 DRG首次进入医院收费 患者付费 | 中国特色智慧养老产业全解析:三层架构、五重困境和应用领域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撼动医药购销 打通分级诊疗 | 卫计委首次回应互联网医疗监管逻辑:诊疗业务严管,挂号支付业务放开


医健投资: 投资界“医药一哥”周睿:医药行业奇点来临,这些领域将爆发性增长 | 华大、美年、步长背后的分享投资,已为5年后做了这些布局 独家 | 成立两年 拿下两家龙头公司 看道彤投资如何落子医健大棋 隐秘而强大 | 贝壳社首次披露基金业务打法,还有“小生态”里的化学反应


创业报道: 这家公司坚守分子诊断“金标准”,借力硅谷技术率先实现仪器国产化 | 细分切入,这家公司填补国内基因检测技术真空,比肩国际知名竞品 | 十年沉淀,这家公司缔造了独树一帜的病理生态圈 | 面向终端,这家公司三年打通肠道健康管理全产业链 | PCR全球市场50亿美元钱景诱人,中国首款数字PCR即将上市抢夺先机 | 隐秘而强大:7年沉淀 50万用户数据 这家公司独步消费级基因江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