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证恒生策略研究
广证恒生策略研究,彰显前瞻,追随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顶级罕见!一辈子都可能难遇的病例! ·  昨天  
新浪科技  ·  【#DeepSeek相关算命软件售价可达数万 ... ·  昨天  
放射学实践  ·  RSNA2024心脏CT及MRI ·  昨天  
虎嗅APP  ·  中国GDP十强省,又变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证恒生策略研究

【广证恒生6月A股股票池】回归价值投资,市场或持续震荡

广证恒生策略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6-02 09:11

正文

核心观点:

自2017年5月1日至5月31日,5月股票池平均收益率为-6.72%,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1.54%)8.2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上证指数(-1.19%)5.53个百分点。至此,2017年30股票池累计平均收益率-3.76%,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5.52%)约9.28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上证指数(0.44%)约4.20个百分点。


不同之处:

6 月的品种配置电气设备,化工,家用电器等为主: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上看,MSCI时间和监管预期逐步消化或有益于6月大盘企稳。市场情绪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修复,但监管高压、资金面趋紧仍是困扰市场的主要问题。在市场资金存量博弈的情况下,前一轮调整中风险暴露较为充分的个股获为投资者所青睐,同时绩优稳健、有确定性收益的个股或仍将延续较好表现。


6 月组合:

星辉娱乐 三七互娱 长高集团 汇川技术

四方股份 思创医惠 航民股份 新华保险

鸿达兴业 广东明珠 美菱电器 新宝股份

中国建筑 珠海港 白云机场 上汽集团

福田汽车 伊利股份 长生生物 柳州医药

山东黄金 厦门钨业 广弘控股 岭南园林

网宿科技 银禧科技 金明精机 天赐材料

民生银行 天银机电


一、 市场回顾与展望

1.1 5 月行情回顾:反弹一波三折,3000-3100点区间震荡

5 月份大盘两次探底回升,在 3000-3100 点区间震荡,市场热点在题材与权重间反复切换,沪深两市成交量较四月有所下降。 5 月初,监管利空持续,叠加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热点熄火,市场延续 4 月以来的弱势。至 5 11 日,监管口风稍软,题材股表现活跃,带动市场反弹至 3100 点压力位后受阻回落,二次探底 3000 点。至 5 月下旬,市场在金融股的强势护盘之下重收 3100 点。

五月沪指收 3117.18 ,相比月初略微下跌,深指有明显跌幅,创业板指收 1763.73 ,较月初明显下跌。行业上看,下跌板块居多,采掘( 0.07% )、家用电器( 0.97% )微涨,食品饮料( 1.35% )、非银金融( 4.11% )、银行( 5.46% )涨幅居前。总体来看, 5 月走势受监管预期和资金面压力影响,两次探底回升,反弹一波三折,整体走势较为震荡。

1.2 6 月市场展望:明确温和去杠杆基调,配置上青睐避险防御

4 M1 M2 增速继续回落,新增社融环比大幅回落。 M1 增速较上月回落 0.1 个百分点, M2 增速较上月回落 0.3 个百分点,同时 1 季度国内贷款加权利率上行 26bp 5.53% ,其中票据利率较 2016 年底大幅抬升 87bp 4.77% 。货币投放增速回落,国内利率上行,预计与央行收缩基础流动性、持续去杠杆有关。

4 月份社会融资同比增量 5656 亿元,增量环比大幅回落。 4 月份新增社会融资主要为实体信贷,而委贷、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等表外融资受监管影响大幅收缩,增量环比大幅回落 5771 亿元,是 4 月份新增社融环比回落的主要原因。

近期对监管和流动性紧张的预期依旧是左右市场的主要因素。央行此次明确温和去杠杆的基调,由“疾风骤雨”式的密集监管逐步转向“细水长流”式的协调统一,股市情绪面上的过度反映有望逐步修正。但后期经济可能温和回落,强监管和紧货币或常态化,配置上仍以避险防御为主。


二、 A 股再度冲击 MSCI ,成功机会较去年升高

明晟 MSCI 指数公司将于北京时间 6 21 日进行 2017 年全球市场分类评审,并于会中宣布是否将中国 A 股纳入 MSCI 中国指数及 MSCI 全球新兴市场指数,这将是 A 股第四次向 MSCI 指数体系发起“攻击”。此前 MSCI 3 22 日公布了 2017 年纳入 A 股的潜在新方案,所作出的变动包括弃 QFII 框架拥抱“互联互通”机制、大幅缩减所涵盖 A 股数量、对应下调所占权重等。市场上,包括贝莱德、瑞银、 JP Morgan 在内的七大外资机构均对 A 股此轮冲关持正面态度。

2.1 纳入方案和监管条例对应调整,闯关成功机会大增

MSCI 2016 年在全球市场分类评审中的解释,导致其决定延迟将中国 A 股纳入 MSCI 新兴市场指数的原因有三,分别为 QFII 额度分配和资本流动限制、上市公司停复牌监管新规实施效果待观察、中国交易所反竞争条款要求对涉及 A 股的金融产品进行预先审批的限制 。对此, MSCI 和中国监管层分别对纳入方案和监管环境进行了针对性调整,以解决或绕开上述障碍。

为应对 QFII 额度分配和资本流动限制, MSCI 对纳入方案进行了框架调整。 MSCI 放弃了院有关的 QFII 框架,转而拥抱互联互通机制,只纳入被互联互通机制覆盖的股票标的,直接绕开了 QFII 每月赎回规模不得超过上一年资产净值的 20% 的额度限制。同时,此次拟纳入的 A 股数量从 448 支大幅削减至 169 支,且多为流动性强的绩优大盘股,“缩小版改良方案”进一步解决了国际投资者对资本流动性的忧虑。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流动的制度限制也有部分解除。

针对上市公司随意停复牌问题,上交所和深交所于 2016 5 月就已推出“史上最严停牌新规”,分别下发《上市公司筹划重大事项停复牌业务指引》、《上市公司停复牌业务备忘录》,规范停牌范围和时限并细化停牌信批和延期规定。实践一年以来,现 A 股市场上停牌公司数量已趋于稳定, 2016 8 月以来,停牌数量保持在 200-230 家之间,停牌率在 7% 左右,或增添国际投资者对 A 股信息披露及停牌机制的信心。

反竞争条款的预先审批限制或成为 A 股此次冲关的最大悬念 。按现行规定,所有成分中包含 A 股的指数金融产品 ( ETF) 无论是在境内还是海外上市,在交易前均必须得到中国交易所的批准,而 MSCI 则宣称“取消预先审批对于 A 股纳入至关重要”。目前海外市场中,唯一可以对冲 A 股市场风险的工具是出自 MSCI 竞争对手富时公司的“新华富时中国 A50 指数”,料 MSCI 出于商业利益诉求,将死守“取消预先审批”的底线。 MSCI 执行董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与中国交易所讨论多时,并无突破” 使此问题是否能够分类评审前圆满解决再添疑云。

综合来看,阻拦 A 股第四次冲关的“三座大山”中至少有两座已得到较好解决,成功的概率较去年大大提升,而针对“预先审批限制”的磋商或为此次成败关键。

2.2 短期内象征意义或大于实质资金利好

2013 MSCI 将中国 A 股纳入观察名单起,市场反复炒作 MSCI 题材,其关键在于 A 股纳入 MSCI 体系的象征意义及背后实打实的海外资金流入。

MSCI 指数是世界上全球投资组合经理最常采用的基准指数,截止 2016 年底,追踪 MSCI 新兴市场指数的资金规模超过 1.5 万亿美元。 MSCI 指数成分调整后,追踪其指数的被动投资基金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买入 A 股以复制调整。

假如此次 A 股冲关成功,预计将于 2018 年中旬将 A 股纳入 MSCI 新兴市场指数,纳入比例或维持历年方案中的 5% 不变,再在后续几年中陆续提高。按照 5% 的纳入比例, A 股在 MSCI 新兴市场指数中权重占 0.5% 短期内可以直接带来的海外资金流入在 75 亿美元左右 ,与 A 700 多万亿美元的市值相距悬殊,难以左右 A 股大势,对于缓解资金面紧张的局面也只可谓“杯水车薪”。事实上,从韩国和台湾的经验看,纳入 MSCI 也无法逆转市场原有的牛熊格局。 在资金利好有限的情况下, MSCI 行情更多地体现为市场情绪的短期提振。

虽然短期内可以带来的阶段性配置要求有限,但 MSCI 作为全球投资的风向标,为 MSCI 体系所接纳对于 A 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长期看有利于 A 股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尤其是主动投资者的兴趣和认可。

参照韩国和台湾纳入 MSCI 的历史,前者在 1992 年以 20% 的比例纳入,至 1998 年全部纳入;后者在 1996 年以 50% 比例初始纳入,至 2005 年全部纳入,分别耗用 6 年和 9 年时间。在此期间,其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规范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直观上看包括海外资金流入量增加、机构投资者比重上升,间接带来市场投资者结构优化和一定程度上投资风格转变等改善。

考虑 A 股的体量、制度差异、较低的起步点(仅为 5% ), A 股纳入 MSCI 的过程或更加漫长。且中国 A 股目前外资参与率较低, 外资参与率更有可能随着 A 股纳入的提升缓慢提高,长期资金流入仍值得期待。


三、监管风格显转变迹象,强监管仍是大势所驱

今年开始以来强监管风频吹,而 4 月末中央政治局在十八大后首次集体学习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标志着监管风暴再度升级,至 5 11 日央行召集“一行三会”加强监管政策沟通协调,对监管趋严的预期左右着 A 股市场情绪的阴晴,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1 监管风格由“疾风暴雨”转向“松弛平衡”

纵观监管层的相关动作,以 5 11 日为节点,可以观察到一定程度的风格转变。

3 4 月监管机构以雷厉风行之势联合推行去杆杠。银监会从 3 29 日起 10 天内连发 7 文;保监会 4 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风险防控 9 大重点领域;证监会连连喊话,并下重拳惩治,仅 1-4 月罚没金额就已超过 2016 年全年。至 4 月末中央政治局在十八大后首次集体学习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随后新华社连发 7 文解读进行解读。监管层同步密集出台监管措施,监管力度超出市场预期,短时间市场情绪和流动性迅速恶化。

5 11 日,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称“央行近期正在召集‘一行三会’加强监管政策的沟通协调、统筹推进”,透露出安抚市场之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防止“监管竞赛”的考虑。次日银监会响应,在通报工作稿件中首度提出“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证监会也向市场释放缓和信号。至 5 14 日,李克强总理在 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指出, “中国政府将‘在保持金融稳定和逐步去杠杆之间保持平衡’”,为金融去杆杠工作定调 。随仍不时有监管新规出台,但较之前的“疾风暴雨”式监管更注重松弛平衡,且尽可能避免了监管层“同步出手”对市场的打击,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市场过度悲观的预期。


3.2 “强监管”仍是大势所在,市场与监管或形成新的平衡

虽然监管层针对前期调整过快,导致市场过度反应的情况,对监管政策的力度和节奏进行了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强监管”时代的结束。

本轮“强监管”的核心任务在于“去杠杆”、“去泡沫”和“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防御潜在的金融风险。在金融安全已升至国家战略的今日,强化金融监管是大势所在。而所谓监管风格的转变,更有可能体现为监管推进的节奏放缓,给市场以适应监管新政、修正预期的时间和空间、给监管层以斟酌调整的余地,使二者更容易达到“动态平衡”的稳态,而难言动摇监管深化的趋势。换言之,监管的松弛平衡,本质上是推进强监管的手段而非其终结。

此外还需注意到,本轮“强监管”有望催生新的监管环境。一方面是大量新规密集落地,快速弥补过去了监管的空白和重叠,体现监管往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监管深化也对监管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统筹格局正在形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市场的风险偏好。

综合来看,金融强监管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常态化,市场仍需承受监管环境不断收紧、调整的冲击,但对“强监管”的过度悲观预期和恐慌情绪将会逐步退潮,市场与监管间将形成一个新的平衡。

3.3 证监会出台减持新规,监管引导价值投资回归

5 27 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在 2016 年“旧规”基础上完善了对大宗交易、过桥减持、清仓式减持、辞职减持、股权质押等诸多漏洞的监管。与 16 年旧版相比,《新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股东受限范围扩大,股份类型受限类型扩大以及减持方式受限类型扩大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旧规”中并未涉及大宗交易减持方式,一度被认为是规定中较大的漏洞,是“旧规”出台后大股东的主要减持方式。而《新规》对大宗交易这一主要减持方式进行了限制,也是新规为旧规打的最大一个补丁。

总的来看,监管实锤落于违规减持套利之上,控制减持的规模与速度,虽然会因遏制融资渠道的圈钱行为而对一级、定增及股权质押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短期有望缓解市场对密集减持的担忧,帮助稳定二级市场脆弱的流动性预期,并且对于发行了 9 个月至 1 年的次新股而言,《新规》的出台有望给这一板块带来一定的预期差,形成利好效应;长期来看有利于引导市场风格从“套利时代”向回归“价值投资”时代回归,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四、趋势研判: 5 月两次探底, 6 月或震荡上行

趋势判断: 6 股市监管利空进一步消化。 5 月上旬过后,市场在 消化监管利空预期 和市场增量资金不足、存量资金博弈几大因素间徘徊,体现为在 3000-3100 点两次探底反弹。按照以往规律, MSCI 事件有望在一段时间内驱动 6 月市场人气, MSCI 股票池在海外资金关注下或具长期投资价值。同时,监管口风在不改严监管大势前提下,将更加注重平衡市场预期,有望帮助市场重立做多信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