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共建,成立于2018年,中心主任为施一公教授,执行主任为王宏伟教授。作为北京市构建高质量发展新范式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心致力于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从0到1基础科学难题突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科研进展-Science | 清华大学陈柱成团队捕捉ISWI滑移核小体过程的动态构象,揭示染色质重塑机理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25-04-04 17: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星标 ,再也不怕错过更新!方法见文末动图。


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的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元。染色质重塑蛋白 (chromatin remodeler) 利用ATP水解的能量移动核小体,从而调节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染色质重塑蛋白包含4个主要家族:SWI/SNF,ISWI,CHD和INO80,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中,SWI/SNF帮助形成开放的染色质,促进基因表达;而ISWI则感知接头DNA的长度,促进等间距核小体阵列排布,推动紧密染色质结构形成。不同的染色质重塑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马达结构域 (motor domain) ,是染色质重塑反应的核心。而过度的染色质重塑反应需被抑制,从而避免破坏染色质结构。染色质重塑马达如何克服核小体中组蛋白与DNA的相互作用,滑移核小体的机理并不完全清楚。


北京时间2025年4月3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陈柱成 教授在 《科学》( Science) 杂志 在线发表题为 “活跃ATP水解过程中ISWI染色质重塑的结构解析”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hromatin remodeling by ISWI during active ATP hydrolysis) 的研究论文。过往的结构研究可能由于使用不能被水解的核苷酸底物,只捕捉到三种染色质重塑状态 (ATP,ADP和Apo) 。这个最新的研究使用ATP维持DNA滑移,让马达蛋白经历重塑循环中所有可能的构象。研究人员设计了不同浓度ATP实验条件,富集不同状态下的构象,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从ATP水解过程中解析出ATP、ADP、ADP*、ADP⁺、ADP*⁺、Apo、Apo*、ADP S 和ADP B 等九种ISWI 结合核小体的动态结构 (分辨率2.3-3.0 Å) 。这九种结构共同组成了迄今最完整的染色质重塑循环模型,为解释染色质重塑中的DNA滑移和刹车机制奠定了基础。




研究人员发现ISWI马达蛋白在核小体内部 (SHL2) 引起1 bp DNA隆起(图1)。这个全新构像被命名为ADP*,有别于经典ADP 状态下的1/2 bp DNA形变。ADP*构象中,DNA双链同时从入口端向核小体内部滑移,导致1 bp DNA隆起过渡性地储存在SHL2处,并打破DNA-组蛋白的局部相互作用。这时,ATP水解的化学能变转换成DNA形变的势能。这一现象与两种被广泛关注的染色质重塑机制存在冲突。这既不同于"扭曲传播" (twist diffusion) 模型中DNA-组蛋白相互作用保持完整的情况,也有别于"环传播" (loop propagation) 模型中多个相邻位点相互作用同时被破坏的特征。ADP*状态的发现找到了染色质重塑循环中缺失的关键拼图,提示一种新的DNA形变传播模式。


图1 存储1 bp DNA隆起的ADP*状态结构。 (A)ADP*状态下,DNA隆起的电镜密度图。(B)局部DNA-组蛋白相互作用分析。ATP状态,灰色;ADP*状态,彩色。在ADP*状态下,DNA与组蛋白局部相互作用被破坏。(C)相对于ATP状态,ADP*状态的DNA磷酸骨架位移距离热图。ADP*状态下,两股DNA链从入口端向核小体内部移动(箭头方向),1 bp DNA形变储存在SHL2位置。(D)ATP状态(灰色)与ADP*状态(彩色)位于SHL2处的DNA结构对比。


该工作还发现了ISWI的多个特异调控构象:ADP⁺,ADP*⁺,ADP S 以及ADP B 。ADP⁺和ADP*⁺具有正向调控元件:RYA (arginine-tyrosine anchor) 和PosC(图 2A-C)。ADP⁺和ADP*⁺构象常见于核小体接头DNA较短一侧,可能起到弥补 DNA结合结构域 (DBD) 锚定不足的作用,从而稳定马达对核小体的结合,促进染色质重塑活性。相反,在ADP B 状态下,正向调控元件作用消失,而新生成的 Brake 元件通过变构作用,导致马达蛋白异常开放,从而落入失活状态(图2D-E)。据此,研究人员提出了染色质重塑的刹车机制,阐明了ISWI 家族特异的接头 DNA 感知机制。

图2 ISWI调控状态的结构。 (A)ISWI结构域示意图。(B)ADP+的PosC(深蓝)结构。(C)ADP + 的RYA结构。上图展示组蛋白表面电势。(D)ADP B 的结构,Brake(橙色)。(E)ISWI的核小体滑移(居中)活性分析。野生型(WT)ISWI感知接头DNA长度,使核小体从DNA末端滑移至中间位置,产生迁移较慢条带。三种Brake作用的突变体,破坏ISWI 感知接头DNA长度的能力,从而形成迁移较快条带。


研究人员综合所获得的九种构像,提出一个多步骤染色质重塑模型,包括核心的重塑循环和外围的调控状态(图 3)。在核心重塑循环中,ATP 水解释放无机磷酸,马达经历ATP至ADP构像转变,并在 SHL2 位置引发 1/2 bp 的 DNA 形变。马达蛋白进一步倾转,进入ADP* 状态,引发1 bp DNA隆起。随后,ADP*马达蛋白在整体构像不变的情况下释放ADP,进入Apo*状态。新一轮ATP结合促使马达蛋白闭合,马达的定向运动推动DNA链前移,防止DNA逆滑。同时,马达内部结构发生调整,释放与DNA链的紧密接触,使1 bp DNA隆起向出口方向滑移,DNA恢复松弛状态。染色质重塑的分子动画见陈柱成实验室主页连接( www.chenlab.com )。


染色质重塑周期中,DNA在ADP 和ADP* 状态下发生形变,使体系处于高能状态,这是调控染色质重塑活性的关键节点。马达在RYA和PosC作用下,可以稳定在APD 和ADP* 构象,否则容易滑入失去活性的ADP S 和 ADP B 状态。ADPS的结构代表ATP水解的能量未有效转换为DNA形变的状态 (打滑状态) 。未来需要更多研究分析能量的转换效率。当核小体滑移使得接头DNA变得较短时,DBD失去锚定位点,马达蛋白刹车,进入ADPB状态,从而避免过度的染色质重塑,实现对接头DNA长度的应答。总之,作者认为核心重塑循环是各染色质重塑蛋白中普遍通用的 DNA 滑移机制,而外围调控层则为 ISWI 家族特有。

图3染色质重塑DNA滑移和调控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Mario Halic团队几乎同期解析了人源ISWI (SNF2H) ATP水解过程中的动态结构 (预印本,见延伸阅读) ,证实SHL2储存1 bp DNA隆起的构像在染色质重塑中的普适性。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陈柱成 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 谢悠扬 和博士后 潘涵 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 陈康净 也参与了重要工作。本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项、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清华基地的大力支持。



相关论文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5654


延伸阅读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8000419301963?via%3Dihub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4-019-0199-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29-2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4.12.31.630910v1


推荐阅读


特别提示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更改推送机制了,不是星标的订阅号,收到推送内容的时间会有延迟,甚至根本无法收到最新推送! 不想错过FRCBS最新资讯,快来设为 星标 吧!

方法超简单,只需3秒钟!

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我们吧


THE END

我知道你 “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