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文接上一篇:
【红色故事】历史问号:绝命时刻的绝命人物(上篇)
孙中山搞革命,有很浓的帮会性质,其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暗杀。
当年暗杀成风起。最有名的暗杀有两类。汪精卫因暗杀摄政王未遂而名声大噪。徐锡麟暗杀安徽巡抚恩铭。实际上恩铭是徐锡麟的恩师兼伯乐。徐锡麟在公众场合向连射数枪。恩铭当场没死,之后不治身亡。
徐锡麟被铺后出现这样一幕:徐锡麟被士兵押出来,在院子里见到同事们,关切地问:“大帅安否?”那是情真意切,仿佛是别人杀了恩铭。同事也被这一幕整得莫名其妙。一位同事气得直跺脚:“畜生,大帅待你何等恩厚,现被你枪杀,还敢问安否?”徐锡麟则坦然笑曰:“问大帅安问正是私谊也。枪杀恩铭,此乃正义也。”
公堂之上再次出现了这一幕:“恩铭待你不薄,为何刺杀?”徐锡麟则说:“恩抚待我,私惠也;我杀恩抚,天下之公也。”
鉴于革命时代的特殊性,敌我之间的激进手段也可以理解。当这个风吹到革命党内部,同志之间搞暗杀,就变成歪风邪气。
那股风,就是蒋介石和盟兄陈其美刺杀陶成章开启的。
原本玩暗杀,大家还有顾忌,杀陶成章,相当于开了戒。随后宋教仁被杀,而且死得不明不白,最终也不知道是北洋政府的人杀他还是革命党内部杀他。又过几年,精于刺杀的陈其美被刺杀,他倒是死得很明白,是北洋政府干的。而廖仲恺被刺杀有一点很明白,是国民党内部势力杀了他。
孙中山死后,廖仲恺公开发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一文:“现在吾党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为老革命党,摆出革命的老招牌,以为做过一回革命党以后,无论如何勾结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及极力压制我国最大多数之工界,也可以称为革命党,以为革命的老招牌,可以发生清血的效力。不知革命派不是一个虚名,那个人无论从前于何时何地立过何种功绩,苟一进不续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时有反革命的行为,便立刻变成反革命派。”
文章很形象的描述了国民党右派,对包括孙科在内的国民党老派人物刺激很大,觉得廖仲恺很不像话。廖仲恺不仅仅嘴上说,还在行动上表达出来,整天和工人学生混在一起,去宣传、去鼓动、去发表演说,为底层发声。不仅如此,还担任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
要知道,罢工那些活都是共产党干的,是要发动基层对付上层的革命。国民党一直走精英革命路线。上层很多人都是国民党搞革命的赞助者,实际意义上的衣食父母啊。
廖仲恺这么搞法相当于挖国民党根基。当初孙中山本人那么搞,已经惹很多人不爽。何况廖仲恺还不是孙中山,还没有登上大位呢。1925年8月,孙中山死后五个月,一股熟悉的风在广州吹过:传言有人要刺杀廖仲恺。
汪精卫亲自写条子给廖仲恺:有人对你不利。
同样的风在1912年刮过,那是传言要杀陶成章;1913年也刮过,那时传言宋教仁有生命危险。估计很多人会很纳闷:既然要杀人,干嘛还要吹风呢?
答曰:政治上杀人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风险极大。政治舞台虽然残酷,但和自然界的丛林法则是两回事。丛林之中,是大吃小,强吃弱,天经地义。政治舞台考验的是智慧和耐心。
政坛能混到被刺杀的,都是领袖或者是一个派别的领导人。那种人通常能量极大,背后有一大堆支持者。支持者之中,即有饱读诗书的才学之士,也有亡命之徒。弄不好是要引来报复的。看看当年蒋介石杀了陶成章,赶快逃到日本去避祸。慢了就危险了。要不是后来国内形势大变动,估计蒋介石同志要长时间在日本流亡了。
所以政治上杀人,那是威逼利诱统统无效之后,逼不得已的选择。
上上之策是利益交换,能谈拢最好,大家都不吃亏。
谈不拢,那才是威胁。
吹风,相当于最后通牒。
如果在1912年风起时,陶成章表态孙中山是光明伟大白璧无瑕的革命领袖,表态支持陈其美当浙江都督,那么陶成章不仅不会死,还会成为陈其美的贵客,说不定还会义结金兰,成为蒋介石大哥的大哥。
如果1913年风起时,宋教仁表态说俺累了,想去国外修养一阵子,那么他不仅不会死,还可以从当时的大总统那里领到一笔丰厚的路费,不够花还能继续要。
同理,如果1925年风起时,廖仲恺表态总理不在了,还要依靠老革命同志领导,要防范苏联亡我之心,要防止共产党人对我党渗透,那么他不仅不会死,还真有可能得到右派支持,跻身为最高领导人。
为啥没有出现那种妥协的局面呢?因为每个人都有原则,都有自己的底线。以1912年陶成章为例,浙江是人家原来光复军拿下来的,凭啥要退让?再看1913年的宋教仁,一生理念和信仰就为了那个制度。让人家放弃理想,相当于要了人家命。没了理想生命也就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抗争一番。1925年的廖仲恺也是一样,他坚信凭借新三民主义可以让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就像俄国那样。
所以别说吹风,就是刀架到脖子上也休想让他屈服。
8月18号,国民政府一次会议上,也就是廖被暗杀的前两天,汪精卫写张条子给廖仲恺提醒他。廖仲恺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有顾忌!
8月19号,被暗杀的前一天,又有人将确切消息告诫廖仲恺,廖仲恺回答:“值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
廖仲恺的话,颇有千年之前的凯撒之硬气和百年之前的林肯之洒脱。
8月20号来了。上午八点钟,廖仲恺和何香凝去中央党部开会。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廖仲恺登至第三级石阶时,突然窜出两个暴徒向他开枪射击,大门铁栅内也有暴徒同时开枪,共射二十余发子弹。
廖仲恺身中四枪,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死去。
和宋教仁一样,廖仲恺死在人生最巅峰,在人生最华美的时刻凋谢。
廖仲恺死后,国民党的态度是避而不谈,把廖仲恺当成革命烈士供奉起来,但在追查凶手方面却是避重就轻,玩的是权术运用和利益交换。
那么是谁杀了廖仲恺呢?怀疑对象只有三个:蒋介石,胡汉民,许崇智。
蒋介石杀廖仲恺的理由有很多:一,有暗杀前科;二,廖仲恺在,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只能排在第二位;三,廖仲恺死,蒋介石是最大受益者,并且得到了最大利益;四,蒋介石是一个崇尚实际利益的权谋主义者。
胡汉民杀廖仲恺的理由:一,直接利益冲突,左派右派争夺革命法统,你死我活;二,维护国民党传统,他认为自己才代表孙中山革命精神;三,他认为廖仲恺所作所为伤害国民党基础,利益可以交换,而原则不可以交换。
许崇智杀廖仲恺的理由:几个人中,许崇智最没有杀廖仲恺理由。因为不论往哪里走,许崇智都没有机会成为孙中山的继承人。但右派掌权显然对他利益更大。特别是他和胡汉民关系很近。如果联手干掉廖仲恺,他二人极有可能联手控制当时的局势。
廖仲恺死后,由蒋介石、汪精卫、许崇智组成特别委员会,控制局势和负责案件处理。那是蒋介石第一次进入核心决策层。特别委员会很快抓住几个凶手。审理之下,竟然发现凶手和胡汉民的堂弟以及许崇智心腹梁鸿楷有关系!也就是说胡汉民和许崇智都脱不了干系。
其实不用审也知道,敢在国民党党部大楼,又能在国民党党部大楼门前杀人者,必然和国民党巨头千丝万缕。
更为有趣的是,抓住的几个凶手不是正真的凶手。廖仲恺身中四抢,其中有三颗子弹出自大口径枪支,但并不在致命处。真正致命伤是第四颗子弹,从小口径抢中射出。也就是说在暴徒行凶之际,还有人在打暗枪。
是谁打暗枪?从哪里打暗枪?现场就在国民党党部大楼前面。暗枪显然来自大楼内部。
对这个结果,三人组表示很惆怅。惆怅之余,则是各有各的打算。许崇智一身泥水,能涉险过关就已经谢天谢地。
汪精卫和蒋介石两人相视一望,心中有了一本帐:何不如此这般?
对汪精卫而言,原本左派和右派争得不可开交,他夹在中间胜算不大。这下好了,廖仲恺被杀掉,而胡汉民则深陷泥沼。左右两个竞争对手一下子没了,孙中山的宝座在前面向他招手。汪精卫在心中笑三声曰:天助我也!但是他隐藏了欢喜,换上一副正义悲愤的神情,发扬痛打落水狗精神,决心置胡汉民于死地,以绝后患。
8月25号夜,廖仲恺被杀之后的第五天,一小队人马直扑胡汉民家。他们是汪精卫和蒋介石指使的黄埔学生军,奉命逮捕胡汉民。他们得到的命令很特别:“如果胡汉民同志不配合,可以就地正法。”就是想要胡汉民的命。
胡汉民听到门外嘈杂的声音,感觉不妙,赶紧以最快速度下床穿上衣服从后门逃跑。不愧是干革命的,敏捷程度堪与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媲美。
跑到街上的胡汉民脑子里一片空白,静下来之后很快就推断出一个大概:此时此刻敢在广州动老子的,有能力动老子的,肯定是汪精卫和蒋介石那对浙江佬。想趁机要老子的命,没门!先躲一躲,日后再跟你们算账。
问题是往哪儿躲呢?大家这一起这么多年,彼此了如指掌,就广州那点地方,都熟悉。胡汉民感到危险逼近。突然之间,脑袋里打了一个雷,灵感来了:那个地方肯定安全!
没多久,汪精卫家的门铃响了,汪精卫老婆陈璧君看见了衣衫不整的胡汉民非常惊讶。胡汉民的情形可以构成一行字:陈璧君救我!
嘘寒问暖之下,胡汉民讲了大致事情经过,概况起来就一个意思:汪兄误会我,要杀我。陈璧君很郁闷,大家同志这么多年,也没有深仇大恨,精卫哥哥也不是狠人,何故此时痛下杀手?不行,要问个明白!
陈璧君打电话给汪精卫曰:“胡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你要派人深夜前去缉捕?”
汪精卫估计胡汉民不会束手就擒,死定了。听到电话响了,还以为是好消息,哪知是家中那位强悍的女领导。汪精卫也很纳闷,自家领导怎么知道的?
现在不是怀疑的时候,领导是万万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误会只好义愤填膺曰:“反动派就要捉,捉了就要杀!这样做是大快人心!”
陈璧君低声曰:“胡先生现在我们家里。”
汪精卫直接把电话给扔了。
第二天大家听到消息,再次一片哗然。
廖仲恺死,民愤很大。那是因为廖仲恺很重要,死得不明不白,社会需要真相。胡汉民和廖仲恺一样分量很大,而且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胡汉民是凶手,贸然抓人,那是践踏游戏规则。
当然,如果前一天晚上直接把胡汉民捕杀了,捏造一点证据又另当别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明白,除掉胡汉民的机会过去了。对蒋介石而言,胡汉民并不是首要目标,他甚至不想胡汉民死。胡汉民死了,汪精卫直接上位,事情就不好办了。胡汉民活着,以后可以在二人之中耍手段。
蒋介石所以和汪精卫合作,主要是为换取汪精卫的支持,对付许崇智。胡汉民是汪精卫高升一步的绊脚石。许崇智则是蒋介石统领军界的绊脚石。
9月18号,基本摆平胡汉民的汪精卫暂时成了国民党新老大,让蒋介石以“广州卫戍司令”的名义“全权处置粤局”。当时以许崇智实际掌控的力量,如果调粤军入广州,谁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但是许崇智认为,如果一个军人太过刺眼,必然会引起未来领袖的猜疑。许崇智相信蒋老弟会暗中帮一把。
然而许大哥没有成为领袖的野心,不代表蒋老弟没有成为领袖的欲望。身为军人的许大哥不明白,蒋老弟奔着领袖去的,没必要在军方和稀泥。
蒋老弟不仅将许大哥纵容部下、勾结右派刺杀廖仲恺的事给捅出去,还添油加醋把徐大哥之前干过贪赃枉法等种种劣迹一并散布。这是第一招,毁其名节,占领道德制高点。第二招则是防患未然,为了防止徐大哥动粗,蒋老弟还争得粤军之外的其他各军的支持。第三招,分化瓦解,使出搞关系的绝活,拉拢对许大哥不满的粤军将领。
许大哥一看这情况,心里拔凉:这个蒋老弟是想要我命啊!
此时许大哥才想到防人之心不可无,想调回部队,以武力保卫自己的地位,但为时已晚。蒋老弟已经先下手为强,已经命令黄埔军校学生军抢占战略要地,防止粤军回师广州;同时又派遣党军和学生军包围了驻在虎门、太平、东莞、石龙等地粤军,将其全部缴械。不仅如此,蒋老弟黄埔学生军包围了许大哥的住所,和许大哥畅叙旧情。
怎么叙的呢,蒋老弟深夜派人送了一封亲笔信给许大哥,说许大哥如不“卸职”,无以对总理在天之灵。
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滚蛋就让你好看。
当然也不全是威胁,还有利诱。蒋老弟在信中对许大哥许诺:暂离粤境,期以三月,师出长江,还归坐镇,恢复令名。盘缠老弟已经给大哥准备好了:去上海,路费两万块。许崇智眼见大势已去,灰溜溜去上海了。此后又出国,蒋老弟再次资助路费二十万。
许崇智便从国民党舞台上消失了,再回国已无用武之地。
从8月20号廖仲恺被杀,到九月份胡汉民和许崇智黯然离开。后孙中山时代的权力架构实现重组。四巨头一死两伤。原本不是巨头的蒋介石凭借超强的政治手腕成为新巨头。那是蒋介石平生第一次展示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廖仲恺死后,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试探出共产党的虚弱,一年之后挥舞屠刀,屠杀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开启攘外先安内的模式,随后国共内战十年,未分胜负;再联手抗战八年,之后又是四年内战,终于分出胜负。但台湾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究竟是谁杀了廖仲恺,是谁用小口径手枪射出那颗致命的子弹?
答曰,迷。
然而廖仲恺死后,国民党内已经无人能制约蒋介石,国共分裂在所难免。
所以说,廖仲恺,是宋教仁与谭嗣同之后,第三位绝命者。
注:文章中的图片、音
频、视频等内容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相关权益事宜请尽快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写得好,赞一下!
了解更多:
【红色故事】历史问号:绝命时刻的绝命人物(上篇)
【红色故事】风暴酝酿的一九二六,毛周蒋的命运抉择
【红色故事】中共如何在遵义逆转命运?
周恩来想要的世界
共产党如何度过史上最艰难的新年
中美博弈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在西单上班的鲁迅,是如何以饭局建构朋友圈的?——民银总部驻地文化底蕴之三
历经百年沧桑的正义路4号院——民生银行崛起之地的故事(上)
历经百年沧桑的正义路4号院——民生银行崛起之地的故事(下)
大时代金融,兼谈特朗普东亚游
中华文明的源头和红色中国的摇篮,为什么都是延安?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