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致力于传播权威、前沿的学术信息;客观、及时的报道领域时事;全面、公正的展现行业动态。旨在搭建医学专家学术传播、为医者发声的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严道医声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强教授、唐蓉教授、马欲晓教授团队植入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严道医声网  · 公众号  ·  · 2025-02-26 1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年1月17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成功完成了 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手术。 手术在 谢强副院长,唐蓉主任 领导下, 马欲晓主任医师 带领的起搏器团队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学颖教授 指导下成功为一名 18岁男性、肥厚型心肌病 的患者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术程顺利。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新技术,本次成功植入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患者开辟了一条不经静脉与心脏,更安全的器械治疗新路径。“无触心,更安心”!


寒冷,以它独有的方式,静静的诉说冬天的故事。12月23日,再过一天就是平安夜了,但是这一天对小万来说却并不平安。这天中午厦大学子小万上完课和同学返回宿舍时突感不适,砰的一声摔倒在地,随即陷入昏迷失去意识。同学发现第一时间紧急呼叫120急救电话,并紧急进行心肺复苏(CPR)。120到场后紧急送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此时小万已神志昏迷,双侧瞳孔散大,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提示顽固性室速室颤,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酸中毒.....,面对这些凶险状况,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部,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心脏外科,心内科等通力合作,在各个科室医生的坚守与技术加持下,患者终于暂时摆脱了生命危险。在这20多天的抢救时间里,小万妈妈万分的煎熬,同时也害怕他以后再次突然心跳骤停,后果不堪设想。


为预防心脏骤停再次发生,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欲晓主任团队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为猝死高危。


马欲晓主任 示: 患者 18岁男性,顽固性室速室颤导致心跳呼吸骤停 ,经超声检查发现患者有 严重的肥厚型心肌病(HCM),其室间隔厚度达到惊人的4.2cm。有行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指征 。在2021中国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专家共识中,存在ICD植入指征,且预期不需要心动过缓起搏或终止VT抗心动过速起搏及CRT(心脏再同步)治疗者,S-ICD植入是IIA类推荐。考虑到该患者18岁,很年轻,预计生存期较长,可预见需多次更换除颤器,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可能发生并发症如导线脱位、磨损、甚至断裂,导线拔除困难、感染风险、多根除颤导线除颤线圈相互影响等等。该患者是S-ICD的优选患者,经过和患者家属充分讨论和沟通,患者家属最终选择植入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筛查,胸骨左侧1厘米主要,次要向量通过测试。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术前体表筛查结果)


手术过程: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采用两切口植入。


1.影像定位: 经X光定位标记最大心室除颤面积,确定导线和机壳植入位置。


2.制作囊袋: 取左腋中线第5-6肋为预定点,切开一约6-7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在前锯肌和背阔肌之间制作肌间囊袋。


3.制作除颤导线切口: 于剑突左上缘1cm为预定点,切开长2-3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


4.植入皮下除颤导线: 使用皮下隧道导引针制作剑突至囊袋隧道,撤除导引针保留鞘管,将皮下除颤电极从鞘管穿出到剑突切口,撤除鞘管固定电极。再用另一个隧道针从深筋膜层至胸骨上窝位置制作胸骨上隧道,撤出隧道针,将皮下电极送入保留的鞘管,最后撕除鞘管。


5.排气: 清洁创口并止血,按压隧道和囊袋以排气,避免因空气残留导致的误放电。


6.植入机器并诱颤: 随后连接皮下除颤器(S-ICD A209),固定机器于深筋膜层肌间位置。然后进行术中除颤测试,采用50Hz,200mA交流电方式诱发室颤,S-ICD正确识别,65J一次除颤成功,除颤阻抗61欧姆。


7.创口缝合 之后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整个手术过程顺利,耗时约一小时,患者无明显痛感、术后送患者至CCU观察。


(术中诱颤过程,机器精准识别,65j一次成功转复,除颤阻抗61欧)


(手术中)


(植入后影像)


马欲晓主任 介绍: 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源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其优势在于: 整个系统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经静脉途径放置除颤导线,通过皮下电极来采集信号,反映患者的真实心律,从而提供安全有效的除颤治疗。同时也彻底避免了血管损伤的风险,降低了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者拔除的相关并发症。 “无触心脏,生活如常”,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方案。


科室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厦门市首批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近几年分别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中国房颤中心认证、中国心衰中心认证、中国高血压中心认证、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和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认证,同时获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厦门分中心,也是全国首批心血管护理技术培训基地。在心血管病症的预防、诊疗和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现已成为闽西南地区综合性医院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心血管病防治中心。

目前心内科实际开放床位达到144张,其中重症监护室床位22张,普通病房床位122张。全科医护人员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5人,博士17人,硕士19人,博导2人,硕导1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1人,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厦门市拔尖人才1人,厦门市杰出人才1人,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1人,担任省市医学会分会副主委以上的有8人。

在临床技术方面,我科在省内率先开展血管内超声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省内率先完成各类心血管专科新技术,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全国首家开展的地市级综合性医院)、双侧岩下窦静脉采血术(BIPSS)(福建省首家开展的单位)、经皮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术(SAAE)(福建第二家能开展的医院)、Micra无导线起搏器、左心耳封堵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冷冻球囊术、房颤射频消融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等。

在教学科研方面,本科室有博导2人,硕导11人,近5年培养博士后4人,硕博士研究生近40人。近5年共承担在研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10项,厅市级9项,总经费达18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1项,科研成果位居我院前列。

为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科合作上,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美国孟菲斯心脏电生理诊所、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市胸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医院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临床诊疗、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提升科室的整体水平。


Q


S-ICD有什么优点?

全球唯一一款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它不经过心脏及血管,减少心内膜感染、血胸气胸、心脏穿孔等多种并发症,避免导线磨损、断裂或更换拔除导致的多种风险。全身兼容1.5T核磁共振检查,除颤有效性与经静脉ICD相当高达98%。整个手术过程时间短,手术步骤简单,植入成功率高。

Q


S-ICD适合哪些人群?

S-ICD适用大多数当前的ICD患者人群,S-ICD可作为必选的人群有:

无静脉通路 (闭塞性或先天性/人工机械心脏三尖瓣膜)、高感染风险的患者(既往CIED感染、糖尿病患者透析患者、免疫抑制患者、心内膜炎病史)、离子通道病 (LQT, Brugada, HCM)、导线故障、运动员(有运动需求的患者)。


S-ICD可作为首选的人群有:

年轻患者,预期寿命>10年、对于缺血性/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一级预防、女性 (对上胸部美观有要求者)、二级预防患者、对经静脉ICD植入犹豫不决者。


专家简介


谢强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现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曾先后被省市卫健委授予“林巧稚精神奖”称号、“厦门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福建省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20年被授予“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称号,2023年被授予“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从事心血管病行业30余年,主要致力于临床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经皮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Micra无导线起搏器、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和新型血管内超声等。先后主持近10项国家级、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篇,以主要参与者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编写专著4本,获得专利3项,培养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近20人。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房颤工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技术基层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健康管理分会会长、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博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厦门市医学会心电与起博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高血压示范中心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核查专家、房颤中心核查专家。



郑武扬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主任医师、副教授;房颤冷冻球囊消融全球带教资质专家,房颤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资质专家;师从国际著名心脏病学专家——美国圣弗朗西斯医院心脏电生理室主任蓝志强教授;现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中心医疗主任;从医20年,长期致力于房颤等各类型心律失常(房颤、室早、室上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综合诊治和个体化治疗(包括房颤卒中预防);迄今为止个人完成房颤导管消融等介入手术五千余例,并协助省内外多家医院开展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及房颤左心耳封堵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等;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参编《心脏离子通道病——从基础到临床》,参与翻译《Podrid's Real-World ECGs》;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4篇);曾获“厦门青年五四奖章”、第一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医师”等荣誉。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第一届左心耳封堵术工作委员会全国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房颤中心联盟常务委员、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律学分会理事、厦门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务委员、厦门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委员会常务委员。



马欲晓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副教授。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近30年,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在香港玛丽医院及国内多家知名心脏中心学习电生理和起搏器技术,个人起搏器植入量3000余台,在生理性起搏及心衰的器械治疗及心脏猝死的器械预防,及起搏器术后的全面管理方面有较深造诣。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SCI发表文章20余篇。

学术任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台海医学会心律心电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常委、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律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海西医药卫生发展中心心血管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心电学会委员、厦门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厦门市医学会心脏介入学分会委员、厦门市心电学分会委员。



延伸阅读

国内最小年龄患儿植入S-ICD一例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

青海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青海省首例青少年长 QT 综合征患者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手术

猝死预防新技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为两名年轻女性实施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手术

北京航天总医院成功完成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 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