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鄘风.相鼠》
本土心理学家朱建军提出的
意象对话技术
,据说对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焦虑症等多种神经症效果明显。神经症并不是精神病。神经症和精神病是有本质区别的。普通人也完全有可能遭遇心理亚健康状态,临时性焦虑,应激障碍,或者人格障碍,严重心理问题。
身与心皆健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复杂莫过人心。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就像弗洛伊德潜意识的冰山图,大部分处于水面之下。经常茫然失控,暧昧不明。所以,即算是自认为很健康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
所谓意象对话技术,就是一种心理投射测验。意象,就是客观的物象,在主体的情感记忆综合作用下,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可以直观地反应心理现实,性格特点,情绪状态,对世界的认知等等。
意象也广泛存在于诗歌语言绘画等艺术形式里,承载着人们的思考,抒发着人们的情感,寄托着人情物理,避免着过于干巴的逻辑表达。
山川大地,风云雨雪,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有灵万物……皆可为意象。
而动物们,因为与人在漫长的时间里,相依相伴,又有各自的习性和不同的形象,更加有着丰富的意象。
我们是一个长时间农耕的国度,动物们对我们的意义,就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的特点。
比如诗经这一篇里提到的老鼠。老鼠要偷吃粮食,啃坏家具器物,呆在比较肮脏的地方昼伏夜出。这是它们的生存习惯而已。但对于客观上造成的破坏性,人们一提到老鼠,就没什么好感。
不止是老鼠。其实在像一篇篇小寓言,言简意赅的成语里,我们对动物的好感度,普遍也不太高。鼠窃狗偷,鼠目寸光,鸡飞狗跳,鸡鸣狗盗,兔死狐悲,狐朋狗友,狼奔豕突,狼狈为奸,沐猴而冠,牛心左性……大把不是好词。
不像其它的文化里,存在着把动物放在神坛上尊敬的现象。比如日本的招财猫现象,印度的神牛神猴神鼠等等……
有趣的是,这种思想感情,又存在着矛盾的一面。我们的民间祭祀和供奉,会把一些具有某种灵性和神秘感的动物,比如狐(狸)、黄(鼠狼)、白(刺猬)、柳(蛇)、灰(鼠),悄悄奉上小神坛,期待它们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好运。只是因为历史上的儒家主流文化长期视之为“淫祀”,登不上大雅之堂。
这些动物意象,仍然拐弯抹角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还表现出两面性,承载一些吉祥的寓意,成为吉祥物。比如乌龟被人骂成“王八”(忘八,道德仁义礼仪廉耻,忘了第八字耻);它也因为长寿和神秘,被人模仿“龟息”的呼吸方法。
因为龟背的格子图案形似八卦,被视为神仙伴侣天地灵物。狐狸被人骂成烟视媚行祸国殃民的“狐狸精”;但在早期的经典里,它也曾经是吉祥的青丘九尾神。涂山氏“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是大禹之妻,有着氏族融合的痕迹。唐代几乎村村有狐狸祠。
东渡扶桑,阴阳寮始祖安倍晴明被视为狐狸之子。蝙蝠夜行盲目,感觉灵敏,在其他文化里简直是吸血害人的象征;但到了中国,因为“蝠”与“福”谐音,雕梁画栋,金玉锦缎,处处少不了它的影子……
老鼠也是。它不仅是十二生肖之首,年年在历书里活动(十几亿的中国人,就有十二分之一的“鼠肖”),也是十二地支“子”的代表动物。
而且,因为它性喜存储,还经常和葫芦瓜一起,雕刻在“玉器之国”喜爱的珍贵玉石上,随身把玩,美其名曰“数来宝”。
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在中国的形象,就手握一只鼠形的紫毛貂(招财鼠),代表招天下之财识天下之宝。
什么也阻挡不住诗意民族对于意象丰富性的开发。想象力之丰富,联想力之浪漫,几乎无远弗介。吞吐消化改造力之强悍,也是“其来也渐,其入也深”。
回到诗经《相鼠》。
不用怀疑。一点不纠结,一点不矛盾。这就是在……骂人。
翻成白话,可能减损很多趣味。
老鼠都有皮哎,人却无风范。人无风范,不死能干啥?
老鼠都有牙齿,人却无廉耻(止)。人无行止,不死还等(俟)啥?
老鼠都有形体,人却无礼仪。人无礼仪,咋不早点(遄音chuán,赶快)死?
这一篇是诗三百之仅有,直白明朗,痛快淋漓。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诗志》)。“虐且俚”,意思是尖刻虐心,大白话。
说轻点叫“雅谑”,说重点几乎刮骨疗毒,入木三分。
想起《鹿鼎记》里的市井小氓韦小宝,“盲流”到西域罗刹之国,与敌将骂战。彼时已手握重权的他,心里暗笑,这些“罗刹鬼子”骂人实在不行,翻来覆去几句“你吃屎你是猪”,一点创意也无。而他层出不穷,越说越勇,岂一句扬州“辣块妈妈”了得?颇似星爷苦练口才,骂直一根杆子,桌子骂成板凳。
是的,《相鼠》就是骂人,写着诗骂。
人有时候,愤怒到极点,会找一种发泄。与其回家踢狗虐猫寻孩子,找更弱小者发泄,不如直截了当,冤有头债有主。
愤怒也只是一种能量,一种情绪。它与喜悦,悲伤,快乐等等情绪,在这个角度上是平等的。不但是不该歧视,而且硬性压制,一定会泛化淤积出各种疾病。
需要合理疏导。像暴力,可以通过体育竞技合理疏导一样;过剩的荷尔蒙,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疏导。
有理性,清醒,不泛滥。从中升华,拓展能力,广阔心量,了解自己,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