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研究院  ·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41212 ·  5 天前  
新浪科技  ·  【#曝MacBookPro无刘海版2026年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自带土地流转基因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或将成为未来最大黑马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31 22:39

正文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微信公众号 / 聚土网


在农村金融缺口3万亿的诱惑下,一大波排头兵正在乡村市场抢滩登陆。


早在2015年,虎嗅就曾发文简单介绍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四类主体:以阿里、京东自带电商基因的互联网巨头;以新希望、大北农自带农业基因的农业服务公司;以宜信、翼龙贷自带互联网金融基因的P2P平台;以银行、信用社自带“国”字基因的传统金融机构。他们都将农村金融视为战略要地,抢先在这个蓝海市场布局。


两年时间已过。很少有人注意到,携带着土地流转基因冲击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新尝试在悄然进行着。


农村金融的另外半壁江山——两权抵押


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土地流转则推动着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顺势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伴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农户的生产性融资需求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以此催生农村信贷、保险、投资、清算等金融服务需求。经济持续增长中,更多农户的更大金额贷款需求将激增。可以说,土地流转与农村金融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两权抵押贷款一直是农村金融的重头戏,全国各地试点已大范围推开,不久后将总结各试点经验用于未来修法。三权分置基础上的两权抵押贷款,有效的盘活了农村“沉睡资产”,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户贷款缺少抵押物的困境。抵押物有了,就不难测算出整个市场的价值。企鹅智酷就做个这样的测算:农村土地改革范围包括约 44 亿亩农地,其中家庭承包耕地只占13亿亩。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所管理的土地占13亿亩耕地面积的40%以上,也就是5亿亩。假设其中50%的耕地经营者有借贷需求,按照一般粮食作物每年2000元/亩的收入进行保守估计,如果抵押率40%,仅耕地土地部分就会产生超过2000亿的抵押贷款需求。此外,两权中的另外一权,住房财产权更是一把吸金的利器。毫不夸张的说,两权抵押贷款占据着农村金融的半壁江山,吃下千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也会造就一个独角兽出来。


谁来吃?传统金融机构就得担下这块看似美丽的蛋糕,可事实上却难以啃下。由于业务成本高、金融交易量小、频次低、抵押物缺失或处置变现难、征信体系缺失等等原因,他们都不愿意涉足这些地区,形成了较大范围无金融服务覆盖的金融空白乡镇。阿里等自带电商基因的服务商在自己的金融闭环内服务三农,暂未涉及到两权抵押贷款。新希望等农业服务公司,专注于产业链金融,起码近几年还顾及不到两权抵押市场。


但两权抵押势在必行,必须有人来接。这样,地方政府以及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来推进这一战略执行。可抵押程序复杂,贷款周期过长;抵押物定价评估不完善;违约后抵押物处置变现难成为一道亟待迈过的坎儿。在研究了互联网土地流转行业中两位佼佼者聚土网、土流网后发现,土地流转就是两权抵押贷款最合适的“接盘侠",因为它本身就掌控着资产端流通机制。以互联网+土地流转平台来促成农业大户形成,继而对大户流转土地的前、中、后,农业生产前、中、后等全方位跟进监测,实现各环节金融供给。出现违约后,抵押物(土地、住房)等回归平台再次流转处置变现,期间启动保险机制,防控自然与人为造成的风险。这就形成了一个金融闭环,有效的降低了目前为止两权抵押贷款最大的风险。这一点算是聚土网两权抵押贷款简化版的业务体系,拿来借鉴下,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风控手段的近乡性与合理性


专家讲,农村金融要多在其风控手段的多样化与精细化方面下功夫。这没有错,但个人觉得更应该注重农村金融风控的近乡性和合理性。不了解农村关系,不了解农民的需求,即使将大数据、云计算、卫星监测、物联网等等科技手段应用进去也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以血缘关系、亲情为经济交易的基础,能降低违约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这是人类社会的共性。在我国,农村社会大多仍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熟人社会,以亲缘、血缘、地缘和人脉为轴,构成特有的“圈层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特殊的信任结构,构建相互联系紧密、信任程度高的熟人信用文化。这种文化力量不仅维持着农村社会秩序,而且靠长期的传统经验积累和自然选择下的重复博弈,自动维持着农村经济秩序。以声誉惩罚和合理利用亲缘化的关系建立起来的长期信用担保纽带,将风控手段融入到农村关系链形成内部的劝诫机制,方为新途。


以农村关系链为信用的金融贷款,在风险方面要低许多。他们的违约行为会受到农村各种关系、圈层的集体唾弃,这种心理压力对于好面子的村民来说更为揪心。熟人社会的信用,所需要的是识别、培养并激活,将风险管理与社会管理融合,所谓的风险也就构不成威胁,所谓的还款意愿将不会成为金融贷款的判定标准。


这是比较合理的状态。不过如今的农村金融,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确定其第二还款来源。通俗讲,借贷人违约了,借的钱谁来偿还,从哪里偿还?土地作为一种上游产品,他连接的就是农户与借贷人。土地流转就是将土地流转出去?不能够!土地流转基因所赋予的近乡优势是其他金融服务商无法比拟的。转出后的农业生产还是在土地上进行,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也是会从土地上发出,土地依然定位在农村,连接着农村的各种关系。前文提到,土地流转就是作为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后的“接盘侠”,他在金融风控中起到的也是第二还款来源的作用。不过,单一的认为借贷人违约后,通过土地流转平台就能把土地很快流转出去也是理论化的思维。因为农村关系也会影响着土地的再次流转。毕竟三权分置,土地承包权依旧在农民手中,所有权还是在集体组织内。想想,如果再次流转时遇到价格、分配、规划等方面的纠纷呢?因此,农村金融的风控手段还是得从农村“圈子“入手,体现出近乡性和合理性。


利率与产品


“你别傻哈,可得想好了,借那些公司的钱必须得还的,借政府的钱你可以不还的”。“噢,那我再想想”。这是一位一线人员在农村放贷款的时候听到村里人的真实对话。


对话直接的证明了一个观点,凡是政策性的补贴贷款,农民的还款意愿都很低,坏账率要比市场新金融机构高出许多。另一种说法就是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是有盈利的客群基础的!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市场化利率金融贷款+政策性补贴,比如聚土网土地流转托管模式中“打包服务”为农户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心理实现了“降压”。它从土地的流转托管入手,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增添补贴申报、农业保险等其他金融保障,从用户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出发来提升金融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定位用户和按需定制金融产品是农村金融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定价决定着客群属性,不同的资金场景有不同的利率,同样,利率的高低吸引着不同的客群。当金融产品贷款额度在20万和额度在500万时,用户画像肯定不同;当利率年化30%的时候吸引的自然会是那些急需周转或者打牌输钱的村民。理论上讲,无论定价高低,需求依然存在,但这种以定价来定位用户的方式较显被动。如果,先定位用户群,再针对用户群需求来定制金融产品是否更有保障。比如,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开始经营时就会因为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金的利用而短缺,“土地租金分期贷”就专门定位这类流转土地的农户,定制出土地金融产品,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精准、细分、符合用户切实需要的才是真正的金融利器。

结语


农村金融是个粗活,也是个细活。要服务于三农,就要了解三农,甚至融入三农。带着互联网基因在农村金融市场是能发挥出补充效应,可具备农业基因、土地基因才能发挥出决定性力量。


基因,决定成长的高度。要么自带、要么重组。